APP下载

家有千件事 先从紧处来
——让精准扶贫在基层“开花结果”

2016-05-28王洪海

乡音 2016年4期
关键词:易县开花结果贫困人口

文/王洪海



家有千件事先从紧处来
——让精准扶贫在基层“开花结果”

文/王洪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付志方委员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最紧迫的要求。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要打好扶贫攻坚战,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家有千件事,先从紧处来。如何实施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让贫困地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对此展开了热议。大家一致认为,精准扶贫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人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只有找准“好方子”,才能挖掉“穷根子”。

坚持顶层设计

“脱贫攻坚的战场既有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也有首都周边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付志方提出,河北是京畿大省,位置特殊。目前全省有6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31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燕——太片区有33个县,其中河北最多,22个县,内蒙古3个县,山西8个县。据了解,目前内蒙古3个县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政策,山西的8个县比照执行。在资源禀赋、贫困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该片区各县情况大体相同,但河北的22个县尚未享受此政策。

付志方呼吁,加大对燕——太片区贫困群众异地扶贫搬迁的支持力度。“按照河北省的调查统计,该片区内全省有42万群众计划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广大群众对异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性也很高。目前,国家确认我省异地扶贫搬迁规模9万人,有33万人未纳入国家扶持范围。建议国家将剩余33万搬迁人口纳入国家‘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盘子,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相信只要上下联动,完全可以使这个片区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首都后花园。”

做到精准识别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委员们认为,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平衡,若想从扶贫源头即扶贫规划和扶贫政策的制定上权衡利益、化解积弊,在扶贫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

“六个精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在这些“精准”当中,委员们认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首要前提。

“扶贫对象选准了,扶贫资金与项目的针对性就增强了,才会收到应有的扶贫效果。”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杨玉成说,精准识别的关键在于阳光操作,尤其要敢与“数据造假”较真儿,把“假贫困”剔出去,把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识别出来。

杨玉成建议,摸清贫困对象底数,要按照“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逐级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同时,采取自下而上的筛选并确定到具体农户的办法,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

精准识别后,又该如何把精准扶贫真正落实到位呢?“要选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村,每个贫困户还要落实帮扶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在人头上。”杨玉成建议,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按照整村推进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加强驻村工作队的培训,宣传推广各地脱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责任心教育,提升扶贫工作队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扶贫见到实效。

杨玉成委员

王海波委员

黄信阳委员

抓实扶贫资金

“补‘短板’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所在,唯有补齐‘短板’,才能共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卢晓光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省部分偏远山区仍然存在着道路、信息闭塞,扶贫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不能有效支撑农村创业,成为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

卢晓光说,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受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压缩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金问题成为60%的创业人员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创业者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是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规模养殖都还是不够,他们又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到足额的资金,在勉强筹集了启动资金后,因流动资金不宽裕,经营中一旦出现意外,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畅,导致创业失败。”

“针对实际情况,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模式,多方努力引入资金,寻找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精准扶贫,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卢晓光表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制定针对农村创业帮扶政策,建立农村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只有‘授人以渔’才能真正把贫困人口拉出来,奔向小康。”

尊重市场规律

2014年一整年,全国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一直带队在阜平县王林口镇刘家沟村进行帮扶工作,带领当地农民种植香菇。王海波和村两委的干部掰着手指头给老乡们算过好几次账,按照当时及多年的市场行情,一亩香菇可以实现5万元左右的利润,如果发展起来,再过几年,村里的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应该不是问题。未想到仅仅过了两年,阜平县的香菇竟然滞销了。

“任何产品,不管多么优质,不管当时多么卖钱,都不能简单地算乘法,都不能盲目地扩展规模,都不能超出市场需求。”王海波结合多地的经验总结出,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必须坚持“特色化布局、差异化发展、限量化生产、多元化覆盖”,要按需定产,规模的扩张必须与市场的拓展相匹配,这与保障产业的效益息息相关。

“农产品有个特点,就是产量与市场价格联系格外紧密。因此,特别需要严格地讲求以销定产。”王海波觉得,贫困地区的农民创业,承载失败的能力相对来说更弱,一旦因为产销问题受了打击,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面对阜平县目前香菇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他建议当地种植户要把开创品牌和实行标准化管理放到首位,这样不仅在同质化冲击中维持自己较高的效益,还可帮助其他菇农化解一定的危机。

重视实践探索

易县人口55.7万人,城镇化率只有29%。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104.3亿元,人均收入6638元,尚有52500人没有脱贫,是有名的贫困山区县。全县现有28个乡镇的1350个自然村,大都分布在深山之中。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山民、村民变为城镇居民。过去一些地方把农民大规模集中到城镇,住进楼房,人为地割断与土地、山川纽带的做法,不适应农民的需求。像易县这样山多地少的贫困山区,应根据农田、山林、矿产、水源和人口等要素,对相近的自然村进行合理配置。”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会同联合国全球国家竞争力合作组织、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选择我省易县就推进贫困山区城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

黄信阳及其团队认为,城镇化需要产业来支撑,只有立足本地资源的产业才能本固干壮,发展壮大。易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把易县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而脱贫致富,是新型城镇化的根基,也是易县产业发展的方向。“当然,新型城镇化务必要保护民俗,传承文脉。易县具有蜚声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成为易县绿色支柱产业。”

专题策划之四

猜你喜欢

易县开花结果贫困人口
牢记“三个务必”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隐形贫困人口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让民族文化开花结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让德育在“典型”和“品牌”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