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8-05-14康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2期

康敏

[摘 要]燕山-太行山区是河北省的主要贫困地区,为了完成国家十三五脱贫目标,乡村旅游产业成了河北省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笔者调研了贫困山区易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并就乡村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做了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河北山区;乡村旅游扶贫;易县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河北省乡村旅游接近1.1亿人次,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带动84.8万人就业,近9万人脱贫。在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4000万元,支持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重点向10个深度贫困县倾斜。保定涞涞易是河北主要的贫困县,也是河北省政府主要投入建设旅游扶贫项目的地区。笔者实地调研了保定易县乡村旅游扶贫情况,对易县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反映河北省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1 概述

旅游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结合,被定义为乡村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成都农科村的“农家乐”开始,乡村旅游在全国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起来。除了提供农家乐,还提供垂钓、采摘、欣赏农村自然景观、农村传统民居用具、古村镇、农村生活风俗等。随后现代农业观光园及休闲农业设施也迅速发展起来。河北山区的乡村旅游是围绕山区的旅游景区而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山区脱贫的重点产业。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乡村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乡村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以实现乡村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因此论文是在此定义框架下,去研究河北山区县易县乡村旅游扶贫的。

保定易县是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主要围绕狼牙山、清西陵、易水湖三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业态开发,如开办农家乐、乡村宾馆、满家乐等,同时在景区周围村落开办休闲农业项目及旅游小镇等业态,如狼牙山周边于家庄的万亩玫瑰花田、龙门湖欢乐世界;在景区周围村建设旅游小镇,如易水湖周边安各庄的太行水镇、养生岛康养小镇、高端湖景度假酒店、易水山谷、水上运动等;清西陵周边知青小镇等。清西陵周边西陵镇凤凰台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狼牙山镇东西水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本次调研的易县乡村旅游,包括狼牙山景区周边的东西水村、石家统村、于家庄,易水湖周边的安各庄村,清西陵周边的凤凰台满族风情村、大地村、忠义村。

调研对象为摊贩经营者(东西水村、石家统村、安各庄村)、农家乐老板(东西水村、凤凰台村、安各庄村)、景区保洁(清西陵、大地村)、停车场泊车员(安各庄)、景区电瓶车司机(清西陵忠义村);及对知青小镇、太行水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以深入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研究方法,共访谈12人。

2 易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

易县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与乡村旅游扶贫有机结合,体现在:一是规划统筹。把旅游扶贫与全域旅游规划衔接起来、统筹谋划,指导编制旅游扶贫专题规划。二是资源共用。把全域旅游和扶贫资源统筹谋划,把传统的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优势,转变成休闲农业、森林人家、水乡渔村。三是效益共享。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鼓励贫困群众把土地、山林地等租给合作社,让贫困群众获得资产收益。在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景区带动型、新业态带动型、企业带动型。

2.1 景区带动

经调研,东西水村位于狼牙山景区周边,村民主要从事开办农家院、景区打工、出售本地特色农产品(桃李、核桃、粉条、辣椒酱、红薯干等)、务农等行业。60多家农家院业主(农村精英)以旅游为主业,大部分村民从事旅游业还是副业,以外地打工和种植果树等为主业。

大地村位于清西陵景区周围,是新建清西陵旅游综合服务区所在地。通过调查了解到通过流转土地农民获得补偿款一亩六万元,有农民在景点打工,如检票员、售票员、导游员、电瓶车司机、景区维护、保洁员等,保洁员月工资一千二百元,大部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外出打工和务农。易县的古迹修复、古建建设、绘画等是祖传技艺,也是现在很多人出外打工所从事的行业,让附近几个村子的贫困户减少了80%。

凤凰台满族风情村位于清西陵周边,是清朝时期守陵人员后代聚居形成的满族人村落,现在是特色餐饮、住宿、满家乐的主要服务区。其中,满家乐为主要业态,村内没有其他旅游业态。

安各庄村是河北省美丽乡村和旅游扶贫示范村,依托易水湖景区,在村旁建设太行水镇,很多村民在村内开办农家乐,在小镇内从事餐饮、服务、售卖纪念品及当地特色产品(柴鸡蛋、野鸡蛋等)等行业。

2.2 新业态带动

安各庄太行风情建筑群太行水镇四周水系、山体环抱,创新出集“尝美食、住民宿、看民俗、购山货、品艺术”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一是明确旅游扶贫作为项目开发的最终目的。太行水镇项目从规划、建设到运营依照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原则,明确旅游扶贫作为小镇最终的目的。

二是积极开展旅游规划扶贫。按照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要求,小镇在整体规划中,为乡村旅游扶贫做了多项规划,率先将水镇西门外区域及安格庄村西龙安公路至大坝片区留给村集体发展旅游经济,通过建设停车场、打造水上乐园等带动全村村民致富;为易水湖村规划农夫市集;成立旅游扶贫公益组织等。

三是农民参与情况及扶贫效益。太行水镇的创建开辟了广泛的就业市场,招聘当地人员到管理、运营、物业等部门工作,到目前为止吸纳水镇周边103个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为公司的主力军。安格庄村旧房建设成农家院的有43户,修建停车场20多个,在水镇西门外游客中心门口摆摊的有50多家,解决了周边100多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难题。通过旅游资源入股等模式带动创收扶贫。2017年6月,水镇公司与易县扶贫办签订了《易縣旅游扶贫产业资本入股收益及分红协议》,每年给易县贫困户不少于180万元的入股分红,共涉及16个乡,4053户,计7065人。2017年9月,一次性为易县扶贫攻坚捐款100万元。2018年4月27日,公司又与安格庄、良岗等七个乡镇及20多个村签订了440万元的《旅游产业资产收益扶贫合作协议书》,每年给贫困户53万元的收益分配。

2.3 旅游企业带动

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是旅游扶贫示范企业,探索了旅游扶贫与旅游景区管理、食宿接待服务、工程建设用工、旅游产品深加工以及摊点购物、花卉养护、卫生保洁“七位一体”旅游扶贫新模式。

一是流转土地收租金。在整合大狼牙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基础上,设计了田园花海景观带,与狼牙山镇、南城司乡、独乐乡、西山北乡、紫荆关镇、塘湖镇、裴山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流转土地1.1万亩,种植产业玫瑰和其他景观花卉,集中连片发展景观农业,形成了省道232、241两条景观长廊。每年农民获得租金收入1400多万元。万亩花海产业园为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涉及远台、林泉、港里、西山北、沙岭、于家庄、塔峪、松山、石家统等10个行政村、15600人口,流转土地55平方公里。

二是扩大就业带脱贫。中凯集团流转土地兴建旅游项目,吸纳当地农民入园就业,带动就地创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每个岗位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带动当地百姓发展农家游200余户,拉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垂钓、采摘等产业发展,间接就业10000多人。仅东西水村自2010年以来就发展农家院60多家,平均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景区需提档升级。景点带动型乡村旅游依赖景区的客流。易县的主要旅游产品是狼牙山红色旅游、清西陵文化旅游以及易水湖自然生态景观,旅游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目标客户是京津冀城市群游客。暑期、周末本该是一年中的旅游旺季,但是狼牙山景区客流量较小。主要因为易县旅游区位问题和宣传问题。易县旅游宣传渠道主要是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以及高速公路广告牌,宣传的内容为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主要吸引2.5小时车程内的游客。易县距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车程平均在3小时以上,因此,京津石城市居民到易县旅游度假没有形成规模。同时,易县的旅游景点以花海、小镇为主。在大城市周边,同类乡村旅游业态较为丰富。因此,易县的旅游景点竞争力不强。狼牙山、清西陵正在创5A、易水湖创4A景区提档升级。因此,易县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长期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二,提升农民参与层次。调研了解到,当地农民参与的旅游相关行业主要是开农家院、旅馆、售卖农产品为主,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农村建设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有限。调研发现,清西陵保洁人员工资一千二百元,低于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据他们反映只能是挣个零花钱。一位保洁人员的孩子今年考上了河北大学,母亲作保洁员的工资是不足以支付其学费的。很多开农家乐的村民是自己贷款投入,资金成本高,经营竞争激烈,农家乐、农家宾馆等供大于求,重复建设严重,竞争激烈,影响经济效益。小镇建设以仿古建筑+吃+工艺品售卖为主,缺乏特色。同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三,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景点建设水平、旅游业态丰富程度、旅游从业者素质及服务水平、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等,决定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易县旅游新型业态少,产业链条短,游客人均消费低,导致整体旅游收入较低,在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方面效果不显著。夜经济不发达,资源利用率低,客流量较少不足以支撑夜经济。

第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逐步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直接带动作用应是乡村振兴。以狼牙山景区为例,围绕景区在当地建设形成了万亩花海、旅游小镇等,农民自发投入建设了许多农家院、宾馆,但是乡村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民人文素质没有根本性提高,村民职业尊严没得到实现,其他现代化生活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整体提高。近几年,国家支持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全国各地都在搞乡村旅游,对于帮助农民增收、改善乡村环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时间较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产业扶贫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时间去打磨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需要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农民从业者的素质提升和技能熟练,逐步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歌,虞虎等.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案例实证——以河北涞水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7(07).

[2] 梁留科.鄉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