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思维训练
2016-05-28韦占超
韦占超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48-01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对于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透视学生思维状态,及时引导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师问题的提出到学生问题的回答之间有一个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想法都含在其中,但是,对教师来说,学生此时的思维大都处于内隐状态,不容易被教师发现。因此,教师要善于透视学生思维状态,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骗子的骗术有千百种,为什么选择织新衣服来骗皇帝而没有选择其他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有学生说:“因为皇帝喜欢穿新衣服,爱臭美。”有学生说:“因为皇帝的心思都在穿衣服上,丝毫不关心国家大事。”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笔者发现班里一个比较胆小的学生对他们的回答感到不是很满意,一直想补充,急得满脸通红。此时,笔者走到他身边,耐心地对他说:“你好像有话要说,是吗?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勇敢地说出了正因为骗子摸准了皇帝与大臣们的心理所以才行骗成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逐渐走向深入。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状况,在透视学生思维状态的过程中助推学生的阅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二、纠正学生思维偏差,指明阅读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进入一个误区,也就是我们俗语说的“钻牛角尖”,为了把学生引向正常的思维轨道,教师就要充分担当起自己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通过描写父亲为儿子送行时的情景,把儿子心中的父亲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体现了父子情深。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与描写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相关的片段,并说说对此的理解。在阅读父亲买橘子、爬月台、过铁路的描写后,有学生认为:“父亲太溺爱儿子了,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儿子去做。”还有学生认为:“儿子太不孝顺了,他已经这么大了,应该体谅父亲,学会独立。”此时,学生尊老爱幼的生活认识被唤醒,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感受,但是他们对人物的理解明显出现了偏差,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笔者又设置了以下问题:“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为‘我送行的?从父亲坚持为‘我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的描述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此一来,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文本,深切理解文本,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情深,深化了学习效果。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明显出现偏差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文本人物的正确解读,教师应予以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指明阅读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三、拓宽学生思维路径,深化阅读感受
在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认识片面、见解不深等现象。这时,教师要善于铺路搭桥,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帮助,拓宽学生的思考路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深化阅读感受。
《故乡》一文主要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语言的变化对比,以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我”态度的变化和对生活态度的变化描写,使学生明白了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在教学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一文中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把故乡的景、事、人的变化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再分析对比一下,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经过景、事、人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学生的思维路径得以拓宽,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根据文本具体学习内容铺路搭桥,让学生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加有效,并为提高学生素养服务,教师就要注重透视学生思维状态,纠正学生思维偏差,拓宽学生思维路径。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