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约束、文化统领,促信息化发展
2016-05-26赵文红狄春香
赵文红 狄春香
【摘 要】“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信息化电视电话会上对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部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作为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我校责无旁贷。在数字校园走向智慧校园的历程中,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文化引领,理念先行,可以为数字校园发展提供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理念始终支撑并引领我们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以学校文化统领全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培训体系、探索数字校园特色应用、树立成果意识等,使我校信息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口碑和专家认可。
【关键词】信息化;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4-0082-03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优质学校,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承,而且在信息化建设风生水起之时,勇立船头,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在168年历史的演变中,学校始终以“卓秀教育”为目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使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勃勃生机。良乡小学的校园和课堂充盈着现代化的气息,更在新与旧的更迭中衍生出无数智慧与心灵的碰撞。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提供项目实施条件
为使数字校园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先后建立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学校领导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管理组、项目运维组等,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和有序实施。
为使得项目实施更加科学规范,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在市级项目组统筹安排下,在区教委领导和区信息中心专家悉心指导下,在学校数字校园项目领导小组协同努力下,数字校园工作小组对项目的建设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建立了学校方、承建方、监理方三方组成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制定了项目管理机制、专家引领机制、评审机制、报告机制、会议机制、档案移交和技术转移机制、运维和服务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机制等系列管理机制。为配合数字校园推进,我校建立了两级管理体系,数字校园的重大工作必须经过学校数字校园领导小组的审核。在数字校园项目实施的各个关键环节,均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负责,由学校、承建方、监理方三方共同确认实施。
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与机制的设置,是我校在众多的申报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前提,也是我们在评估中获得好评,最终成为北京市首批十所“五星级数字校园”实验校之一的保证。
文化统领,让信息化发展有“魂”牵引
一所学校要发展,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统领,就如同一盘散沙。我们追求的是“卓尔立,秀而实”的学校文化,以“卓秀文化”为支撑。良乡小学在168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历经百年,这种精神逐渐积淀成深厚的以“卓尔立 秀而实”为核心追求的卓秀教育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力量的传承,让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始终以“视野开阔、理念先行、建设跟进、主体落位”的思路行走在信息化建设的路上,并创造了多个“领先”。20世纪90年代初,电化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我们率先将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引进课堂,构建起区内第一家校园闭路系统。20世纪初,我校成为北京市首批校园网试点校,多媒体进入课堂,从此进入网络应用时代,并被评为首批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以“卓尔立 秀而实”为核心,追求卓越的精神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文化支撑,赋予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在信息化进程中,以历代传承为推动
追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我们发现:从录音机到iPad终端,先进的设备在教室中不断更新;从校校通到数字校园,数字符号在我们的校园中不断强化。学校终于有了一些现代教育的味道!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追逐之路上,历任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始终沿着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这条有效途径,不懈地努力前行,从没有懈怠。20世纪90年代我校就清晰地认识到电教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多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硬件投入。带领学校从投影幻灯时代、音像视听时代走进了网络时代;带领师生初步认识、积极实践、落位课堂,把我们这所远郊学校带入了北京市领先的电教优类校之列。这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条件艰苦,但却为我校的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本质上的突破,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搭建了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的支撑环境,构建了安全有效的网络运维设备和机制。目前,我们将这一成果进行深入落实,将信息化直接植入核心领域,与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合。包括与日常管理融合,促效益提高;与课堂改革融合,促质量提升;与教育实践融合,促能力提升;与家校合作融合,促合力形成。学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历代的传承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2. 在“卓秀文化”的统领下,以师生发展为目标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终端配备日益翻新,网络环境逐渐强大,平台功能多种多样,课堂模式层出不穷。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局面,我们并没有被“乱花”迷眼,更没有急速冒进,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慎重选择,统筹规划,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始终瞄准在促进师生发展上。我们总是思考:孩子们在哪儿?在数字校园中,哪些模块是学生可以涉猎的领域?他们能获取到什么?教师们在哪儿?这些模块对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有怎样的帮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创建了能够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数字化育人环境,使得信息化建设在我们的校园里更具生命力。
培训与调研结合,促进信息化发展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有效实施,在建立各级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与建设方、监理方达成协议,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信息素养,也是数字校园实施的必要环节。我们先后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网站应用的培训,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教师备课环境、教学平台的培训,还对学校领导干部和网络管理教师进行了小班化的专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定期汇总各方意见,总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先查找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实验修改,再在对骨干教师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种培训时效性极强,能够有效促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为明确数字校园的建设方向,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全过程引入了专家机制,成立了数字校园专家组。我们聘请专家到学校实地考察,介绍学校现状,提出困惑,与专家一起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校数字校园的出路和适合我校发展的途径。原北京市电教馆潘克明馆长、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等专家多次以电话和邮件形式对学校的设计理念、方案等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使学校的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学校的数字校园特色上,顾忆岚老师提出了“平民化”的建议:我们的数字校园要价廉、操作简便、功能实用。王陆教授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把自己的学识与我们的实际结合,提出了“协同教育”的理念。潘克明馆长指出互动技术在学校教学主阵地和学生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我们的数字校园突出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开发和应用,管理、维护、多种应用系统协同运行,确立了“和谐发展,崇尚一流”的办学理念,“协同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
学校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艺术,学校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指在学校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学校是制度化的产物,制度之于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那里得到了鲜明体现。他说:“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现代学校呼唤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建立在原有学校制度基础上的,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在实践中优化出一套可操作的、完整的,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建设学校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实施路径。教育部也颁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当前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对于促进和保障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具有关键作用。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环境和手段,我们有效打破了学校以往封闭、隔绝的状态,让学校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注重与社会、政府、市场之间的联系。以现代学校制度引领学校管理,让我们的管理从只关心组织的维度,向关心组织与人这两个方面的维度转变。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管理的现代需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重大变革。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强大的信息环境、信息手段、信息效应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彰显了现代管理大信息、大数据、及时、开放的特点。目前,通过我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1)高应用的信息化运行环境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高效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为教育教学核心领域的管理搭建了丰富的平台;(3)高集约的数字管理系统为学校全面的基础管理提升了效益。
依据学校整体构建的文化理念,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卓秀教育,我们将“管理、学生、课堂、课程、教师、环境、制度、家长”八大文化实践体系建设携领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从多个维度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卓越学子。在教学、管理、办公、家校交流、师生互动等各个层面展示出信息技术对学校业务的支撑作用,体现信息化应用于学校各项业务流程中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资源的价值。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存储、传输、加工、分析等优势使多个要素形成一个紧密耦合的纽带,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延伸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让学校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摇篮,一个无障碍的师生学习、成长的基地。信息化环境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走过了一段艰苦历程,我们感触颇深:一是不管你做与不做,它就在那里。现代教育的脚步不因为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减缓飞速发展的脚步。二是权变管理亟待提升。不懂权变就是不懂管理。面对现代管理的冲击,作为管理者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信息时代特点,及时调整、适应管理方式,否则我们的管理将远远落后于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今后,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辅助“教”的信息化走向支持“学”的信息化转变;从独立于课堂教学的网络学习走向与学校课堂深度融合的学习信息化,从而着力加强信息技术对管理模式、教研模式、制度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在完善中落实、落实中推动学校发展。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以高度融合为导向,实现互促共赢。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