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课程到课程创新
2016-05-26王凤岭武健
王凤岭 武健
学校教育是以“人”的发展而不是以“内容”的发展为首要考虑目标的。在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抓住人的素养、能力、技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一步步地展开创新课程的建设,才不会脱离教育的宗旨。
我们理解,在学校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科课程的关键能力入手;课程的关键能力培养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在课程体系中需要沿着“素养—能力—技能—工具”的线索,一步步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图1)。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周期,从建设到发展,再到稳定,既需要得到学校课程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市、区级整体教育环境中得到发展。
体系与课程
实践中的一门门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着的,不同课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课程体系是围绕着科学课展开与布署的。以通识—选修—社团三级课程作为基础,配合定制课程/活动的师生项目研究成为学校四级配套课程。这样形成了从针对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到针对个体、照顾个性化的定制课程的不同层级。
在科技课程体系中,科学课内容成熟、稳定,是科技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可自选主题,结合学校已经建设的科技基地进行灵活补充;以特色校本课程中的深挖创新性作为延伸,形成若干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如图2)。
课程同时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相融合,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自己的方向,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员。
活动与课程
初步构建课程体系时,学校就提出“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课程体系化”的指导思想。我们理解,所有既定教育目标的活动都可归为课程。
以体系、课程的观点来整理原有的课程与活动,使教育、教学不分家,相互配合。科技活动尽量以课程的思路来完善活动设计、准备、实施;课堂教学中尽量引入更多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组合原有的活动、教学、师生研究项目,相互配合、形成体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分成了两个工作阶段,一是研究课程间的相互配合,二是课程间的相互融通。
学校课程也在一步步地发展,机器人课程逐步发展为信息科技综合课程,多米诺课程逐步发展为多米诺工程师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综合活动课程……创新课程的发展需要符合学校的课程系统,配合课程系统的发展。我们认为,课程的建设要有大局观(如图3)。
创新课程的发展
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形式、手段,要有创新的方法,更要有培养创新的意识。
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中心的指导下,我校已经初步开展了多门有针对性的综合课程建设工作。其中,有在中年级开展的针对家庭中常用技术的手机(iPad)的摄影课程——少年拍客,以及摄像与编辑课程——小摄像师,也有在高年级进行的选修课程3D打印系列课程,还有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景泰蓝—铂晶画课程等。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开发的综合创新课程的三级形式(如图4)。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服务的课程层级。既有针对全体学生的通识性课程,也有为对专项感兴趣学生的提高级别的选修课程,还有针对有更高需求学生开设的专项研究、竞赛辅导类的个性化课程。
创新课程的建设
1. 模板式开发
创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不仅是技术工程类的课程,还应当包括数学、科学,甚至艺术与语文等各个学科的参与。创新课程不仅是一门课程,或者少数人参加的课程。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为了使课程建设更规范化,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就在摸索着形成供教师使用的课程建设模板。学校形成了课程说明、课程彩页、课程内容等模板,评测试卷、学习成果等样例。利用模板、样例我们形成了更规范的课程建设机制。
2. 积木式课程
为了方便各种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课程/活动组合到一起形成课程的整体。在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就强调主题化、单元化。我们以4~6个课/活动组合成为一个积木式课程。这样的短课程开发使未来的课程组合有着更方便的操作空间。
3. 课程平台应用
为了使课程更好地开展,系列创新课程建设尝试了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平台应用。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学生利用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如图5)。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计算机在课前提前学习,甚至可以根据活动要求提前完成能够掌握的学习任务。在课中,利用移动设备导学,完成活动成果的记录等任务。在课后,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4. 课程的扩展
创新课程在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经历了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多地向综合方向发展。由强调工程类课程为主逐步发展为强调科学技术整体,进而展开向艺术、数学、语言等各门学科的综合发展。
通过创新课程的建设,课程的形式也有所扩展。尤其是利用课程平台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由教师建设的课程已经能够很好地支持亲子活动。
这种形式的活动已经能够初步完成将课堂扩展到家庭中的目标。
向综合化发展的创新课程,在课程创新的理念下逐步发展。学生喜欢的是多彩的内容、丰富的形式,能够从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兴趣。教师喜欢的是,它是特别能展现教师专长和风采的舞台,教师能在课程建设中逐步成长。学校喜欢的是,它能呈现本校的特点和环境,在系列创新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完善学校的风格与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