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26刘庆堂
刘庆堂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等信息化设施的配备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应有价值,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教育装备新认识
教育装备是指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手段的总和,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
(1)教育装备作用。教育装备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条件,教育装备的装备程度与使用管理水平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
教育装备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物化资源,更包含这些资源使用的方法技术。教育装备技术的创新能引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装备应用的升级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装备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2)教育装备工作定位。由于对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认识偏差,影响了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选择,制约了学校对教育装备的主动需求和有效使用,导致人们对教育装备支撑课程改革、服务素质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室将逐步被新型的学科教室所替代。惟有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装备工作,回归教育本质,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装备价值。
教育装备的价值在于应用, 仅有装备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装备配备和使用,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当前教育装备工作要以提高使用效率为抓手,工作内容由“物质装备”向“技术装备”延伸,工作领域由“供应装备”向“应用装备”拓展。教育装备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引领变革。
让装备“走出来,用起来”的实践
让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活动是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针对教育装备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旨在鼓励装备从库房里走出来,走进公共区域,力争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向师生开放,提升使用效益,从根本上提高装备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有效性。
(1)图书“漂起来”,让阅读触手可及。图书的价值在于阅读和流通。为充分发挥图书的教育功能,我们开展了图书“漂起来”活动。一是建设“开放式书吧”。学校利用走廊、楼道、门厅、教室内空余场地以及休息室等公共区域建立“开放式书吧”,让图书“走出”图书馆、进班入廊,实现了师生与图书的零距离接触,创设 “处处可阅读”的条件。全市目前超过200万册图书从图书馆、阅览室走出来,这些图书不仅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教育,还通过亲子阅读等方式向家长、社会扩散,为开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条件。二是优化图书馆环境。学校对图书馆(室)进行优化灯光、装饰、座位设置、绿色植物等环境配置,实行全天候开放,使师生能够舒适、方便地阅读,让图书馆(室)成为师生想去、愿意去的学习场所,让图书“触手可及”。
(2)课桌“调起来”,让成长科学合理。多年来,学校教室里的课桌椅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高个性差异。在小学高段和初中班级中,同年级学生身高相差二三十厘米以上,高个儿“屈就”矮桌、矮个儿“高攀”高桌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课桌椅高度相同,显然缺乏科学性,严重影响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视力和脊椎生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衢州市各中小学基本配备了可调节课桌椅,但不少学校在使用过程中只用不调。为满足学生生长发育阶段的个性差异,我们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身高,按照“学生身高与课桌椅高度匹配表”将课桌椅调节到科学的高度,全市95% 以上的课桌椅实现了“量身”调节。
(3)电脑“走出来”,让学习因人而异。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书本转移到了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浩瀚的知识海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学校计算机房配备的计算机较多时间闲置,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智能化终端(如手机)受制于管理很难走进校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变了管理思维,积极创造条件让计算机“走出来”。一是提供信息查询工具。计算机进入教室、走廊、门厅、学生宿舍楼等公共区域,并与互联网连接,让计算机成为信息查询的公共工具,电子触摸屏中丰富的百科知识、新闻时事、网络世界,架起了学生求知的立交桥。一些有住校生的学校,计算机房也在晚自修等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二是服务个性化学习。学校充分开放电子图书、教学视频、学习软件、仿真实验、虚拟机器人等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方便学生通过公共计算机进行自主灵活的个性化学习。
(4)专业教室“火起来”,让探究活动专业、深入。专业教室不仅是学校开展专项教学的活动场所,更要打开教室大门,让有兴趣、有需要的师生经常使用。学校在专业教室或公共区域开放各类教具模型、健身器材、钢琴等相关设施,方便学生观察学习、实践探究、动手操作。学校现有的画室、实验室、琴房、书法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探究性实验室、健身房、体育馆等各类专业教室充分向学生开放,并围绕新课程改革要求,依托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拓展活动,建设了地理教室、陶艺吧、剪纸室、摄影吧、校园科技馆、戏曲票友吧、集邮吧等新型专业教室,衢州市电教馆创设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感知平台,有的学校还积极建设创新实验室、活动体验区,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媒体“动起来”,让信息实时传递。校园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站、电视台、LED大屏等。针对大多数学校的LED屏幕用途仅限于领导检查、来宾访问时的“欢迎标语”,空闲时段较多这一问题,我们就如何让校园媒体“动起来”上动脑筋、下工夫。我们要求校园媒体结合时事新闻、科普知识、国学文化、法制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利用课间和课余时段,播放时事新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生活小常识、文明礼仪、最美校园人、趣味故事等内容,繁荣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让校园小媒体发挥育人大作用。
思考建议
(1)装备认识需要提高。一方面我们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生产形态,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是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表现形态越来越人性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把教育装备仍然定位在“保障教学、服务教学”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全体教育人提高对装备的认识。校长要用“引领变革”的思想去思考学校的发展,教师要从“支撑课程、促进教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教育装备潜能,推动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促进学生成才和自身成长。
(2)装备观念需要更新。“建设是基础,配备是关键,管理是核心”,这是学校对待教育装备的主流思路,这种“重配严管轻用”的传统观念不利于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宁可用坏,不可放坏”才是现代教育装备管理理念。装备管理工作要不怕费时费事,不怕麻烦琐碎,要千方百计地在如何用好设施设备上下工夫,努力让教育装备发挥其最大使用和绩效价值。
(3)装备使用需要支撑。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活动要深入持久,光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是不够的,更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来支撑。一是教师队伍的支撑。教育装备用起来只是一个开端,要达到“支撑课程、促进教学”的目的,需要一支既懂教学又通装备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不懂教学无法深度融合,不通装备无法高效使用。二是教学项目的支撑。为防止出现因简单重复使用消减兴趣,磨灭动手热情,学校应结合现有教育装备,围绕新课程改革,力所能及地开发一些教学项目,引导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活动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地开展。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