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琅琊榜》看中国影视艺术对传统文化之弘扬

2016-05-26冯建永

电影评介 2016年2期
关键词:梅长苏琅琊榜中华

冯建永

2015年金秋,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大型古装传奇电视剧《琅琊榜》引起了全民观看热潮,一扫近来古装剧的低迷走势。该剧由海宴同名小说改编,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制作,白玉兰最佳导演孔笙、李雪执导,创下了网络日点播量3.6亿、互联网累计播放量超过60亿次的收视佳绩,堪称影视界一枝独秀。伴随国内好评如潮的口碑,《琅琊榜》又陆续登陆韩国、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热度不减,仅在viki网站上便有逾4千网友追剧,粉丝更将其媲美大仲马代表作,冠名中国版《基督山伯爵》。

本文将从剧情设置、价值导向和整体制作三方面入手,进一步追溯该制作团队成功背后的根源,发掘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与弘扬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同时,为中国影视艺术创作提供理性借鉴和拓展空间。

一、 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

《琅琊榜》剧情的时代背景架空在历史之上,讲述了赤焰军少帅林殊死里逃生隐遁江湖十余载后,以草民“苏哲”的羸弱之躯重返京都,步步为营,为至亲战友平反昭雪,并扶持新君重振山河的故事。该剧由原著作者海宴亲自改编,从剧本创作到初稿完成历时半年,后又随剧情发展不断改进。虽细节与原著有所出入,但故事框架、人物设定和剧情走向并无大的改动,主要是删减支线,饱满主线,并且保留了观众最为关心的梅长苏的结局。“我想,按我个人的标准,与原小说相比,还原度至少在80%以上”,海宴坦言道。因此,同原著叙事线索接近,剧版《琅琊榜》以十三年前的赤焰冤案及宫墙内的夺嫡之争为主线,辅以滑族复国的支线,在主支线下又穿插个人的家仇离恨,看似并无关联的陈年旧事间,却暗藏因果玄机,着实令观众为之层层相套的圆葱式叙事结构所折服,也在紧凑的情节进展中拨开重重迷雾,幡然体悟个中原委。

剧情一开始,便将烈焰滔天的厮杀场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无情的猜忌和无由的杀戮,使得高高在上的天子将君臣信义及兄弟情谊置之不顾,为了巩固皇权,于无形中失去了王天下的根本:公道仁心。“活下去,为了赤焰军”,这句赤羽盟主将林殊之父林燮弥留之际的嘱托,让“死而复生”的赤焰军少帅走上了昭雪冤案之途。劫后重生谈何易,曾挥斥方遒的将门虎子、军中少将,因梅岭屠害一役而身染火寒之毒,武功尽废,只剩一架病弱身躯,冰凉的双手时时需要火炉的热度来维持常态。但为了让故去的亲友得以正名,他不惜一切代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心已寒,但志弥坚,这种魄力与胆识,实非常人所及,望其项背,唯有震撼。这样的复仇背景和情感基调便为后来的剧情立下了信念的柱石,无论风云何变,内心的坚定都风雨无阻。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悬念,在心理期待和剧中演绎间不断碰撞,体悟人间至性至情、沧桑乱离与公允道义。

然而,锉骨换皮后的林殊已不再是少时悍将,而是算尽机关翻云覆雨的江左梅郎——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盟主梅长苏。为了洗刷冤屈,他踏进了宫廷党争的漩涡,参与皇子间的夺嫡之争,以麒麟之才游走于各派之中,先后废掉太子,铲除誉王,肃清朝廷风气,并一路将靖王送入东宫,这场精彩绝伦的政治博弈和心理抗衡,不亚于《雍正王朝》当年的惊心动魄。救卫峥一事,誉王与夏江谋算得万无一失,但梅长苏更胜一筹,早已算到夏江的复杂心理,利用其目的不纯见缝插针,一朝定乾坤。救兵闯进悬镜司后佯装强攻后转身折返,夏江诡计未得,惊慌失措间主动跳进了梅长苏的陷阱,让江左盟顺藤摸瓜成功救走卫峥,并使夏江于皇上面前失去了信任,覆水难收,而誉王也因此折损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大势已去。如此般扣人心弦的情节铺排,往往处于观众的意料之外,但又属情理之中,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赤焰冤案平反后,梅长苏似乎应顺理成章地继续辅佐太子,于朝堂之上献计江山,可他却选择退隐江湖。而当边关告急、朝廷用武之际,他又义无反顾地挂帅出征,回归林殊。“我要回去,那才是属于我的地方”,辗转十三年,梅长苏的使命已然完成,本该为自己想想了,他却仍以国家社稷为重,履行林帅之职,驰骋疆场,以昭赤子之心。该剧结尾处的这一设置不禁让人心生慨叹,正如插曲所写:纵年寿难永,无愧一生所求。

反观《琅琊榜》的剧情架构,其将诡谲谋权的宫廷争斗和坚定不移地复仇复国演绎得淋漓尽致,情节环环相扣,铺排独具匠心,54集的剧情设置可谓鸿篇巨制,使得观众在跌宕起伏的叙事主线中完成了对故事构思的整体认知,编剧的胸中丘壑可见一斑。但无论其中诡谲之术多少,核心人物梅长苏都始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俯瞰世事,都始终以爱与正义为道德底线,恪守着中华传统文化中重礼崇德的精神品质和人文情怀,可以说,整部电视剧都处在以这一风骨为基础的运筹帷幄之中。

二、 秉承传统的价值导向

在剧版《琅琊榜》中,其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颂扬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精神品质,而是从宏观上将其贯穿始终,作为一个道德标杆,从具体事案中抽离出来,又从整体上引导情节走向和人物抉择。

以人为本。《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构成了一种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梅长苏的质问句句直指皇上内心的狭隘无情,而这质问又何尝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人为贵”的凸显与颂扬。梅长苏的火寒之毒,可用十人之血与其置换而重生,但若果真接受,性命虽保,但道义尽失,“百年前的那个人是活了下来,可他失去的,难道不是比性命更紧要的东西吗”?

刚健自强。《易经·乾卦》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后汉书·耿传》也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胆魄,这些与梅长苏为洗血污名而矢志不渝的气度高度吻合,“明知是陷阱,是虎狼之穴,可是仍然要去,利弊得失如此明显,却仍然要去抢,如此愚蠢,却又如此有胆魄的人,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即使身受火寒毒的百般折磨,即使经历削骨易容的生不如死,为了心中的大义和初心,绝不屈服于路上的任何障碍和荆棘。

贵和尚中。“和”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肯定事物的多样性。《周易·乾卦》中“君子以厚德载物”,便是提倡以宽厚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宽容意见不同的人。《琅琊榜》中,皇上正是因为心胸狭隘,猜忌之心过重,给了奸佞之人趁人之危的机会,一纸诏书便置七万赤焰忠魂于万劫之地。“赤焰的血,终究流得太多了”,以至于朝堂之上不能再有赤焰,否则天下人都会不齿于当朝皇帝的所作所为,这正是因为自古以来的宽容品格所造就的中华大地,难容鼠肚鸡肠之人心。

重礼崇德。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将“崇礼”作为生命价值之上的至远追求。《左传·隐公元年》中便有“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在《琅琊榜》中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核心。为了家国之重、君臣之义、兄弟之谊,可以置生死于度外,此番情怀的格局之大,甚至超越了众多历史正剧。“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它所败”,夏江的穷途末路,便是言侯的一语成谶。梅长苏用死囚将怀有身孕的誉王妃救出来,不希望牵连无辜,更是该剧重义轻利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因《琅琊榜》对以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秉承,使该剧格调宽广、情怀远大,任风云变幻,万变不离其宗,归结到一点,便是以正义公允之心超越个人荣辱之利,以家国天下之重淡泊儿女情长之思。对梅长苏而言,翻案就是结局,在此之前的一切设局诱敌、权谋术数,都只是手段罢了,愿已遂,便不会再行阴诡之术,因其“虽是夺权利器,却终非正途”,这样的话从梅长苏口中说出,可谓是对该剧价值观定调的一次圆满收官。这等对正义与良知的追求,便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的充分演绎。

三、 考究精良的整体制作

在同类题材影视剧中,《琅琊榜》于画面、特效、服饰、礼仪、道具、布景等方面可谓做到了精益求精,力求接近历史,还原古韵古风,这对中国当代电影电视的创作具有风尚引领的导向作用,堪称典范。

画面和特效上,导演孔笙表示其制作水准堪称电影级。该剧将专业构图方式充分运用在各类场景的描绘上,例如苏宅主客对坐的镜头,便采用对称式构图以体现肃穆庄严的气韵,而将视线从二人中间向远处延伸至门外,便是以山水树木为主的景致,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借景手法,突出剧中人物性情的淡泊及雅致古风。另外,还包括三分法则、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黄金螺旋、黄金三角形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梅长苏驾一叶扁舟,携飞流于江上退敌的画面,便有心旷神怡之感,追根溯源,在于其运用黄金螺旋原则并结合特效,将其处理得媲美中国水墨画风。可以说,剧中相当多的远近景特写对以上黄金构图法则的使用,不仅是配合剧情所需,更是制作团队为竭力呈现中国古代风韵,对画面从实景到技术的严苛自律。

服饰和礼仪上,虽该剧采用架空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但或许可定位在公元2-5世纪的魏晋南北朝,人们往往席地而坐,又留有秦汉之风。因此,剧中人物多宽袍缓带、束发右衽,出席不同场合,便着相应服饰,主要人物均有官服、正服、居家便服。另外,该剧礼仪指导李斌希望通过此剧唤醒人们对古代礼仪传统的关注,制作团队经过悉心考证,严格把关剧中礼仪规范,力求还原历史传统范式,树立古装剧礼仪典型。例如人物会面行抱拳礼,男性应左手在前,女性则右手在前,这点剧中从未有过出入。又如,静嫔首次出场时,分别对太皇太后、皇后、贵妃、长公主行了稽首礼、顿首礼、空首礼和万福,而这一套礼仪源于年代久远的《周礼》“九拜”。

最后,在道具和布景上,剧组不惜重金搭建实景进行拍摄,依历史及人物特点布置室内景观和室外格局,颇具中国气质。如苏宅便是完全后建,将室内摆件多设计为竹简和线装书及朴素的草席,室外则有清秀的竹子,意境幽远,与梅长苏喜静的性格交相辉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国历史上“士”的生活习惯与精神风骨,让当代观众对该阶层产生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影电视创作都倾向于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中,83版《红楼梦》和86版《西游记》已是各大卫视假期的热播经典,而以《西游记》为蓝本的西游类电影翻拍更是屡试不爽,归根结底在于其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予观众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共鸣。而《琅琊榜》的热播使得传统文化再次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该剧凭借其精良严谨的整体制作,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韵古风锁定在荧幕之上,无论是演员的举手投足、半文半白的剧本,还是画面的用心良苦、服装的精心设计,以及礼仪的入微考证、布景的匠心独运,都让中国古代风尚在该剧的演绎中大放异彩。

红丝帕终究落下,似乎一切又归于平静,然而,那抹静默的飘红不只是铁甲烽烟的尘埃落定与冤名洗血的盖棺定论,更多的是对兄弟情义与赤子之心的坚守,以及对中华古老道义的秉承,其剧情所渗透的家国情怀及正义公道在成就了一曲慷慨悲歌的同时,也将这种人间大义赋予了生命的灵动,使其超越时空限制,完美呈现与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赢得了国内观众的肯定,也在海外博得了掌声,无论是同类题材的电影抑或电视创作,都值得参考与借鉴,可谓琅琊一笔,千秋心间。

参考文献:

[1]晏晓东.电视剧《琅琊榜》特色分析[J].新闻世界,2015(11):120-121.

猜你喜欢

梅长苏琅琊榜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形象分析
剧吐槽之《琅琊榜》
香港观众不满《琅琊榜》被删戏
叮!投喂时间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