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思考
2016-05-26李波
李波
摘 要: 课堂教学的开端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开始便奠定一节成功的课。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故事、诗词和现代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旨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导入
新课导入通常称之为“导言”、“课始”、“开讲”、“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导入是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的某种启发、点拨、诱导,是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由此可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艺术处理是指在这个环节所运用的艺术;导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导入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种形式。导入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有关。因此,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那么,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充分发挥生活实例开始课堂
在地理教学中,现在的德育基础内容都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赞美之类的,在自然界,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都能帮助我们强身健体。自然现象变幻莫测,让人找不到规律,这就是训练思维、观察能力等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如本地土特产及形成原因(土特产品种,上市时间及生长需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旅游景点类型观赏;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的参观等。如《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课前的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随着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逐步实施,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工厂、企业被淘汰,不少新的工业部门脱颖而出。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决策者,计划投资建一个企业,除经营、管理方面的设想外,如果仅从布局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二、努力发挥多媒体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形式,按教学要求,把地理学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展台、投影仪、电脑和屏幕显示出来,并按教学需要适当配音,实现教师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境,以便导入新课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受到极大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激起来,气氛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铺垫。
三、发挥古代诗词在开课前的优势
中学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跨度非常大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值得探究。地理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增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教师教学语言的遣词造句是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一些诗词谚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如笔者在教“降水”一节时,情景导入就是要学生朗读诗歌,品味不同的情感:《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后根据诗歌提问导入新课:诗人在诗中各自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降水除了降雨外还有哪些形式?这样导入自然而学生又比较熟悉。又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恰当地引用毛主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发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包罗万象。中国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称赞学识渊博的大家。对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用一些学生了解的而且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导入,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存在感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上课伊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千钧一发之际天降大雨,司马懿跪地而拜,感谢苍天有眼下了如此大雨,此时抛出问题:这真的是苍天有眼让滂沱大雨淋灭熊熊大火吗?带着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刺激学生的兴趣点,纷纷在揣测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功亏一篑,于是一节乏味的大气运动课变成探究课。又如在学习洋流一课时,利用穿越故事导入该课,二战期间,英国及其盟军严密的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突然战舰上酣睡的英军水兵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猛地惊醒过来。然而,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遭到袭击,而是认为战舰发生了事故。这些水兵认为,强大的港湾防御固若金汤,纳粹德国潜艇不可能有机可乘。水兵们还认为,战列舰作为钢铁堡垒,潜艇是奈何不了的。更有甚者,军港指挥官认为战舰遭到了纳粹德国战机夜袭,急忙发出空袭警报,开始全力组织部队防空作战。这是二战开始以来英国战舰伤亡最惨重的事件,此时学生唏嘘不已,纷纷猜测,德国潜艇是怎么“穿越”过直布罗陀海峡的?
参考文献:
[1]时安平.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及应用举例.中学教学参考,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