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初探

2016-05-26孔祥玲

考试周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克己修己孝悌

孔祥玲

孔子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进取,奋发有为,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通过学习研究孔子的著述言论,我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仁,礼,中庸。

一、孔子的政治理想——仁

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即所有人都按照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实现这种政治和谐,就要靠“仁”。仁的主要内涵是孝悌、忠恕和惠民。其中,孝悌和忠恕是对民众的行为规范,是自下而上的要求。(1)《论语》学而篇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入则孝,出则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忠恕亦即爱人,忠即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可见忠恕是对“仁”这一政治原则的具体运用。(3)惠民是孔子理想政治中对执政者的期望,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愿景。孔子认为仁政表现为两大政策,即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先德后刑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关系,要先富而后教。孔子反复强调治民首先要“足食”,民有饭吃而后再谈政治教化等事宜。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惠而后使,“惠则足以使人”。(《阳货》)。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

总之,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仁政,美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他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是“尊五美,屏四恶”。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日》)

孔子的仁政思想和政治原则既没有警人之笔,又没有玄妙之论,让人感到平实可近。孔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为千百年来的执政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是孔子仁政学说的传承和发展。

二、孔子的伦理原则——礼

孔子把人际关系主要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礼”。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他用过许多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表达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其核心就是遵从“礼”。践行“礼”的途径就是“克己”。

克己,简言之,就是克制自己。孔子对克己讲得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先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二是“约”,即用礼作为准则约束自己。“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颜渊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三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告诫人们自戒自控,防止一时冲动。四是自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曾子把自省说得更清楚,“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孔子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教导人们提高自我修养,洁身自好,遵规守纪,有利于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但“克己”也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屈从命运,放弃斗争,这种封建礼制把高尚与平庸、精神满足与外在屈从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最理想的伦理原则。

三、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中庸”这个概念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所说的中庸之德,不是指品德、品质,而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庸与“允执其中”是一个意思,即执中。中庸就是“用中”。从《论语》及有关记载来看,孔子把“礼”视为“中”,一切行为符合礼就是执中。孔子时时处处都以礼分是右,臧否人物。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过犹不及也”。他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证明礼中同体。孔子的求“中”之方,实质是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接点,达到双方的平衡。比如君与民之间的利益是矛盾的,处理这对矛盾时,不是简单地倒向一端,而是以分配和节用为纽带,既富民又足君,从而求得两者的平衡。

可见,中庸的本意是合理、适当。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它是孔子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处世之道和最高的道德境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认识并把握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使矛盾双方在相互连接中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处世原则,它强调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在矛盾对立中求得和谐与统一。如果把中庸作为道德修养的准则,就可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最完美的标准状态。中庸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智慧,是东方文化的精髓,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折中,圆滑,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是文化糟粕,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孔子的许多言论至今仍是国学精髓,让人耳熟能详,关于人生,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于做人,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关于学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几千年来影响中国的历史沿革政权更替,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直到今天仍然值得研究和深思。

猜你喜欢

克己修己孝悌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无声列车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