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 D-二聚体增高与其风险性的相关研究*
2016-05-26利小斌利燕波彭堪广李福兴梁惠爱
利小斌,利燕波,彭堪广,李福兴,梁惠爱
(中山市横栏医院:1.检验科;2.妇产科,广东中山 528478)
·临床研究·
孕产妇 D-二聚体增高与其风险性的相关研究*
利小斌1,利燕波2,彭堪广1,李福兴1,梁惠爱1
(中山市横栏医院:1.检验科;2.妇产科,广东中山 528478)
摘要:目的研究孕产妇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D-二聚体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位风险的可能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入院分娩的孕妇672例(妊娠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孕妇女304例(对照组)。同时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就诊分娩后发生DIC患者15例,产后深静脉血栓(DVT)5例作为疾病组。回顾性分析疾病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疾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正常值为0.5 mg/L,以此为基准检验妊娠组D-二聚体阳性结果,中晚期及分娩妇女超85%以上为D-二聚体阳性。经免疫比浊法检测各孕周组妇女D-二聚体水平,随着孕周增加,血浆D-二聚体逐渐上升,并在32周增幅最大。孕周:<20周、20~32周、>32周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36、<3.41、<4.87 mg/L,分娩1 d、2 d者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1.66、<5.81 mg/L。15例DIC患者与5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研究参考区间。结论随着妊娠进展,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生理性升高,初步建立了孕产妇D-二聚体发生DIC高风险的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D-二聚体;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妊娠
妊娠是一段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各项指标分布均有所变化,随着孕周的增加,特别是中晚期体内出现一些生理、病理、凝血及纤溶的改变。并由此会导致在妊娠期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而本院作为基层医院,在抢救此类疾病时能力有限,一旦发生此类疾病再转诊往往患者的诊疗处于被动。故早发现,或能预测其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课题探讨中期、晚期及足月孕产妇血液D-二聚体水平,动态监测,如增长过快或明显超过正常参考值者,警惕DIC的发生,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并跟踪随访,以便总结出基层医院产科转诊的D-二聚体参考指标,提高产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入院分娩的孕妇672例(妊娠组),平均年龄(28.6±4.1)岁,平均收缩压(117.29±6.74)mm Hg,平均舒张压(80.35±7.54)mm Hg;其中中期妊娠(13~27孕周)236例,晚期妊娠(28~40孕周)436例,孕周根据末次月经以及早孕超声结果确定。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孕妇女30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9.3±3.8)岁,平均收缩压(114.30±8.17)mm Hg,平均舒张压(75.16±7.23)mm Hg。排除标准:孕周小于14周;血栓家族史或血栓性疾病;肝、肾、心等脏器功能异常或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免疫性疾病或感染;妊娠并发症;入组前3个月内使用影响纤溶或抗凝的药物;智力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此次研究者。妊娠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参与比较。
1.2方法对照组妇女在体检时,妊娠组妇女在相应孕周产检时以及分娩后1~2 d。所有妇女均在清晨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以109 mmol/L枸橼酸钠9:1抗凝,离心分离血浆(3 000 r/min,离心半径8 cm)15 min取血浆置于-20 ℃冰箱留存待用。应用免疫比浊法行D-二聚体测定,应用日本希森美康 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且所有测定用试剂和质控品均为原厂仪器配套试剂。每次检测前需先做D-二聚体质控物高低浓度2个水平,检测在控后对标本进行检测[2],确保检测数据的正确度及精密度。同时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就诊分娩后发生DIC患者15例,产后深静脉血栓(DVT)5例作为疾病组。回顾性分析疾病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疾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
2结果
2.1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正常值为0.5 mg/L,以此为基准检验妊娠组D-二聚体阳性结果,中晚期及分娩妇女超85%以上为D-二聚体阳性。见表1。经免疫比浊法检测各孕周组妇女D-二聚体水平,随着孕周增加,血浆D-二聚体逐渐上升,见表2,并在32周增幅最大,见图1。故以32周为节点。同时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幅度较大,故另设分娩1 d与分娩2 d。因血浆D-二聚体低于参考区间下限在临床无意义,故仅计算D-二聚体95%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值。孕周<20周、孕20~32周、孕>32周、分娩1 d、分娩2 d,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36、<3.41、<4.87、<11.66、<5.81 mg/L,见表3。
表1 妊娠妇女D-二聚体阳性检出情况
图1 孕妇血浆D-二聚体与孕周的相关性分析
组别时间D-二聚体(mg/L)妊娠组 中期妊娠14~<18周0.49±0.12 18~<22周0.59±0.14 22~<27周0.92±0.20 晚期妊娠27~<31周0.97±0.24 31~<35周1.22±0.31 35~38周1.50±0.34 >38周1.79±0.43 分娩1~2d1.69±0.42对照组-0.31±0.07F-0.136P-<0.01
-:该项无数据。
表3 不同时期正常妊娠妇女各百分位数的血浆
2.2疾病组D-二聚体检测15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54~195.78 mg/L,显著高于表3中相对应的参考区间。5例DVT均发生在剖宫产第1周内,并经造影确诊血栓形成,5例患者每次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研究参考区间。
3讨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对于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血管壁通透性以及组织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5],在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特异检测指标,是反映凝血酶及纤溶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同时是体内血栓形成的无创性检测指标。
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即继发性纤溶过程[6]。对于非妊娠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0.5 mg/L,对肺栓塞、DIC、DVT的诊断价值较高。围生期的孕产妇为保持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代偿性纤溶活性增加[7],同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育龄对照组。如进行孕妇D-二聚体检测,仍应用0.5 mg/L标准,则会导致临床诊断失误。如在本次研究中,应用0.5 mg/L标准,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分娩组的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分别高达86.02%、91.06%、95.98%。一般情况下,孕产妇的高凝状态是一种适度性保护措施,利于分娩后止血,但同时由于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可诱发产后血栓及胎盘早剥[8]。因此密切的观察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了解患者生理病理变化,并积极转诊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本次研究中,根据表3参考区间,妊娠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并于分娩1 d达到峰值,而分娩2 d显著下降,这一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一致[9]。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入组孕产妇均为正常妊娠分娩过程,但分娩1 d与分娩2 d血浆D-二聚体变化显著(11.66 mg/L急剧下降到5.81 mg/L),提示分娩过程对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巨大,需要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充分的关注。
本次研究中提出的D-二聚体转诊阈值在孕<20周、孕20~32周、孕>32周、分娩1 d、分娩2 d,分别为<1.36、<3.41、<4.87、<11.66、<5.81 mg/L。此参考区间与既往报道并不一致,如李帅等[10]检测浙江地区小于30岁的孕妇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自然分娩1 d、自然分娩2 d、剖宫产1 d、剖宫产2 d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64、≤1.54、≤2.60、≤3.01、≤3.19、≤7.83、≤3.29、≤9.95、≤3.80 mg/L。这些差异可能与地域、孕产妇的年龄、分组或测定方法有关。 此外,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制定是否会漏诊仍是一个难题。在本次研究中,15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54~195.78 mg/L,显著高于表3中相对应的参考区间;5例患者每次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研究参考区间。从上述结果看来,无漏诊病例。但20例患者样本量较少,需要大样本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妊娠进展,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生理性升高,初步建立孕产妇D-二聚体发生DIC高风险的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少荣,陈曼娜,周蓉,等.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12):1743-1744.
[2]王秋桐,安洁,安跃震,等.不同孕期妇女血浆中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2):207-209.
[3]Patel J P,Patel RK,Roberts LN,et al.Changes in thrombin generation and D-dimer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injecting enoxaparin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4,14(1):384.
[4]李燕.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和 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
[5]李永祥,周贞,邱媛,等.血浆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孕产妇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6):693-694.
[6] Khalafallah AA,Morse M,Al-Barzan AM,et al.D-Dimer level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regnancy in Australian women:A single centre study using two different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s[J].Thrombosis research,2012,130(3):171-177.
[7]王秋桐.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6):344-346.
[8]黄中海.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4):407-409.
[9]吴利,周才,黄瑞玉,等.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2014,29(10):992-994.
[10]李帅,吕时铭,汤杰英.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 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7):580-585.
(收稿日期:2016-01-22)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8.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8-1101-03
基金项目:中山市卫生局科研基金项目(2015A0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