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运动负荷”解析体育课堂教学

2016-05-26李世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200000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4期
关键词:负荷量运动负荷负荷

李世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 200000)



基于“运动负荷”解析体育课堂教学

李世春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 200000)

1 运动负荷与其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学生为本” 是《体育与健身》课程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笔者依据对运动负荷与指导思想的理解,其真正意义有两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一堂课始终围绕学生来设计,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享受乐趣、体验成功、自主发展、掌握技能、团结协作,从而达到真正的健身育人的功效。从狭义来讲,以学生为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思”起来。“动、学、乐、思”这是几个简单的动词,体现了练习的密度、时间分配、运动负荷等训练要素。直接反映了学生在一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身心一体、愉悦身心的运动状态。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时间与空间。要让他们学会自由、自主发展,张扬个性,身心得以发展。只有这样的课才算是真正的“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的体育课。

在一堂课中不只是教师把某一环节或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学生来设计,应多方面、全方位、身心一统来计划实施体育实践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手段与方法、组织形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师生们动、学、练、教、思效果。其学生活动中动、学、练、思应是凸显运动负荷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的“根基点”。(图1)

图1 运动负荷核心价值观

2 课堂中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

由于机体对运动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们刚开始活动时,实践时间不宜过长,随着学生们身体机能的改善而逐步延长习练时间,从而来加大运动量。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堂中的安排,主要分为4个环节:准备活动-教学实践-素质训练-课后放松。而在这4个环节中,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健身性、实践性、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趣味性、灵活性等原则。一节体育课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板块。其运动负荷大小的安排,一般情况下课中教学板块运动负荷量较大。课前主要依靠低负荷热身活动来调动学生身体机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后环节主要是以学生机体恢复为主,从而缓解学生身心疲惫,降低运动负荷。

在上海地区对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过程中,在逐步探索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节体育课上得到适宜的锻炼,不仅能够掌握技能,体能方面的运动负荷也要监控到位。当前在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方面必须有3~5min以上的持续性训练内容,其练习过程中没有间歇时间。其中健身性和实践性与运动负荷量的调控是有直接的关系,如中学一节40min的体育课堂,应有近3/4的时间是留给学生。体育课堂中运动负荷的大小所反映的是学生们身体锻炼的程度。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必须有3~5min持续性体能练习,否则属于不完整课堂。虽然时间较短,制订内容时难度相对较大。不只是简单地跑几圈、跳几组绳或平板支撑等单一的训练方式。这样习以为常的传统练习内容,已使学生们“望而止步”。因此,在不影响教学内容进度同时,要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能够保证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的训练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制订合理教学内容时,要体现出趣味性、竞赛性、全面性、循环性等因素。例如,在枯燥的体能训练中,采取“分站训练”形式。具体而论,每个站点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学生们或小组在每一站完成某一项任务。这种形式既可增加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体能训练也得到保障。优秀的体育教师既能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训练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又能根据学生们的优、缺点重点加强练习。具体到每一站进行什么练习,事先应制订一个完整的计划,从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使自己训练过程中轻松愉快,具有多样性,学生在两个或更多的训练地点先后完成不同的训练任务。

3 衡量运动负荷大小的评价指标

3.1教学内容合理搭配

教学内容的制订和教学目标设定是由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为其提供保障。教学内容的制订牵动了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干线”,依据教学内容的制订,可安排相应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选择几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堂课的主题内容在不同环节中所呈现的运动负荷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亦可直观地分析出整堂课的运动负荷大小。从理论到量化分析,通过对某一技术动作安排的练习次数、组数、间歇时间、练习时间、运动心率等量化指标,来衡量运动负荷大小。譬如往返跑素质练习,根据单程距离、折返次数、所需时间等指标来计算出所跑的总路程。也可测心率来完成运动负荷的检测。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育课堂运动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8~10分为宜,并做好课后放松恢复活动。

教学实践证明,一节课主教材为双手前掷实心球,再增加投掷的练习密度,心率值也很难达到一个理想值,运动负荷也无法达到一定的强度。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就必须安排一定的辅助练习内容和相关素质练习,使学生在本课堂中运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训练内容的安排在体育教学课中主要细化为:热身活动课、巩固复习课、教学新授课、技术实践课、体能训练课、放松恢复课6大教学环节。并且每一教学环节所采用各种手段和多样化形式进行,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呈现出高低起伏、不均衡的水平。而在巩固复习、技术实践环节,需要多次重复练习,负荷量较大,强度在中等和次极限之间,可采用分段重复训练法。教学新授课结束后,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运动负荷量、负荷强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状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基础和体育技能,体育教师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和调整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以确保运动负荷的大小适宜学生的身心发展。

3.2练习密度:组织形式及方法手段的结合

练习密度决定了运动强度,又直接反映出运动负荷的大小,两者成正比关系。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多数情况下采用集体授课形式。因为中学一节体育课只有短短40min,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人数多。因此,集体授课式已基本成为教学常态。也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阶段性训练目标以至单元计划的完成,依赖于每次课堂教学效果的积累;而学生们的体质是否得到了足够合理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是否正确、教授方法是否合理;正确的组织形式可以保障学生的学练时间达到必要的量,保证必要的练习密度,保障各种练习活动适宜均衡,加大对运动负荷进行有效监控。也可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预期目标,学生们的接受程度以及差异性,来采用各种不同的训练课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习练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实践课堂中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集体练习、分组练习、个人练习、自由分配练习、竞赛练习、循环交换练习等。至于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则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客观条件来制订。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活动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亦可选择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或方法协调灵活运用,使课堂教学重难点得以解决,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当从一种组织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过渡时,应注意协调和节省时间,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训练负荷。

3.3结构分布:运动负荷曲线状态

中学生体育时间为40min/节,小学为35min/节。按照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3个部分。但现在的教学课堂结构主要包括4个环节:课堂常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结束放松。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教学实践课的核心部分,学生的学、练、看、思等一切活动都集中在此教学环节上。课堂教学结构对运动负荷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时间与量的安排等,依据学生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运动量。从随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在课堂结构来看,呈现出“n”型水平曲线。(图2)

图2 课堂运动负荷曲线图

上图2中“A”点应为基础部分,内容安排、练习方法、运动量、运动时间等一般会反映出运动负荷量的最大值,因为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课的核心,也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般来讲,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复习内容应安排在学生身体充分活动以后,身体机能正处于最佳状态时进行,此时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确保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集体练习,可以增加练习次数;分组练习可以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又能相互观摩学习。基本教学环节所用时间占全课的60%~70%。图2中“0”与“B”点为教学课的两端,运动负荷量较低,即课堂常规与结束放松练习2个环节,如徒手操、器械操或一些恢复性整理练习等。

3.4依据场地器材以及其他外界因素

对运动负荷的安排,除了要考虑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之外,还要多考虑影响体育课开展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场地器材、天气等,在学生身体能接受的前提下,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最佳。由于场地的大小、学生数量、器材数量等,可把队列、队形根据内容、练习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灵活调整。场地小可多采用集体、分组、原地练习,尽量减少移动范围。器材数量少、人数多的情况下,可分组交换练习,增加练习次数、加大运动量、缩减间歇时间等额外因素,从而也间接地加大了运动负荷。活动内容应由静到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点到面,使学生身体的运动机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每班学生数及教材特点对不同性质、不同强度要求的教材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还要考虑某一内容在发展学生某方面素质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分组,按照技术结构的练习顺序、练习次数、方法手段以及重难点要求重复性练习,交换式练习形式。内容的安排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突出重难点教学任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确定循环训练的负荷。

在客观条件下,确定每次课需要达到什么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通过教学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体能。实践证明,一节优质的体育教学课堂,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合理搭配教材内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有序的组织训练形式,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加强体能练习、防止受伤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1 ]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 2 ] 潘绍伟.运动负荷有效性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J ].教学研究.2010 (9).

[ 3 ] 毛振明,赖天德.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J ].中国学校体育,2006 (10).

[ 4 ]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 5 ] 董纪文.上海市高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查研究[ J ].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作者简介:李世春(1986~),中教二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4-102-03

猜你喜欢

负荷量运动负荷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生如夏花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