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十周年邀你共同撑起一片天
2016-05-25刘萍
刘萍
创立十周年,对任何一个服装品牌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何况是“无用”这个极低调恰恰又笼罩最多光环、少露面却又是一直吸引关注的品牌。
4月24日,无用十岁生日的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无用家人及朋友应约而来,齐聚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同庆十周年并为最新推出的“撑起头上一片天——传统手作油纸伞展”揭幕。
一场充满人文情怀的纪念庆典
无用是设计师马可2006年在珠海创建的中国首家原创生态品牌。作为一家立足于中国文化信仰、积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企业,无用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全面复兴,通过创新研发全手工制作的环保生活用品,帮助偏远地区的手工艺人摆脱贫困,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引导世人更多地关注实践自求简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生活方式。2014年9月在北京正式开启的无用生活空间,成为众人了解这一品牌的最直观平台和载体。
当日下午,无用生活空间门前聚集了众多庆典来宾,而且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举目所及,很多人穿着无用出品的衣饰,甚至大家的神情态度中亦有了无用品牌的某些属性。认同、追崇这一品牌的他们就是马可所说的“无用家人”。
本次无用十周年庆活动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是“无用·十周年庆典”,一系列反映无用成长历程的短片带领大家回到2007年无用在巴黎的“土地”专题展以及2008年“奢侈的清贫”展示会,回到无用田野考察小组的艰险之旅,回到珠海无用工作室的日常操作??从最高端最时尚的潮流舞台到最原始最艰苦的故土乡村,无用十年之路走得如此跌宕起伏却又自然天成。短片之后,几位热诚支持无用的家人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李辉分享了他们与无用结缘的故事,一位无用家人更是将陪伴自己多年的老纺线车赠送给无用作为生日礼物。
活动下半场是“无用·琼英卓玛梵音献唱”,无用诚意邀请到尼泊尔女尼琼英·卓玛到场,带来纯粹无染、透彻心灵的天籁梵音献唱。琼英说,良善是应对世界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她与马可关于自然、社会、公益有共同的话题,并在社会公益项目的发起和推动上进行互动。
一位无矫饰的文化行动推进者
庆典上,最让人期待的当然是无用创始人马可在现场分享的创建无用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她与台湾《汉声》创始人黄永松关于“手工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等主题的对谈。
这是一场关于祖先、文化、生命、日常、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漫谈。
马可在她迄今二十多年的设计生涯中,用前十年创立了中国服装市场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品牌“例外”,用后十年在珠海创建了中国首家原创生态品牌“无用”,聚焦手工艺制作,关注传统文化复兴。是什么促使马可从稳稳的商业成功中抽身而退,执意创立无用呢?马可说,是源于对“中国只能输出工业品而非价值观”这句话的不服气,更是源于对“中国文化是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的自信。
其实,这也是一个有大追求的设计师的公益心、责任心与“野心”。不是吗?马可的外表当得起“人淡如菊”的赞叹,但她的内心其实坚如磐石,对她所认定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有着无比的坚定。
眼前的马可依然本色装束,但明显比两年前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揭幕时更加健谈了,她与无用家人的温馨互动也更加开朗大方。她感悟这十年之路,改变了“无用”在中文中的词性——从贬义变为褒义。
2007年,马可在巴黎做静态展“土地”,又厚又重的衣服,请来街头艺人们立于高台上做雕像式的陈列,这一概念式的展示引起轰动;2008年,“奢侈的清贫”展示会受巴黎高定时装周之邀在小皇宫广场举行,当地的瑜伽和太极修习者与中国的织布者、吟唱者共同参演,带给时尚界一缕东方的清风。但行至时尚高峰处,马可却折返故土,甚至深入荒僻的大凉山等地,开始了对于腰机织布、手织羊毛毡、手织头帕、手工印花等等的田野调查。
从花都巴黎转到大凉山的调研之路,从工业化生产机制转向本民族文化深度挖潜,一时之间,各种批评、不理解之声迭起,但马可不为所动。欣喜的是,最近三四年,无用品牌的曝光率提高,社会名人如白岩松、陈道明等纷纷发声说“做点无用的事”。渐渐地,无用成为精神价值的体现,成为放下名利、做热爱的事的代名词。
“当时,我们做手工艺的田野调查,受访者都说自己所做的是没有用处的。手工艺人的叹息和悲哀的诉说,使我心灵震动。如果失去了跟祖先的连接,我们岂不成了失忆的人?五千年灿烂文化,今天还有多少遗留?想到这么宝贵的东西会消失,后代会看不见,我几乎是以一种气愤的心情,执意为品牌取名‘无用。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我想证明它们非但不是‘无用,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手艺的延续,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马可说。
而不断地进行田野考察,是因为马可看到,完整的生活在乡下,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物品,跟快速量产的不一样。手工艺大多是要人配合的,农耕社会常有全村人帮忙的情形出现,下一次再下一次的回馈更使大家的关系愈加亲密。而现代社会则是为个人设计的,甚至发展为完全虚拟的传输与互动。马可为什么历经艰辛也要做手工艺的考察?因为探访手工艺,也就是探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手工艺的背后是生活方式,是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那么多种手工艺品,无不是就地取材、爱物惜物,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手作物品代表着先民的价值观、生存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有洋人讽刺我们不能输出价值观,只能造电视机却无法造出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但马可却认为,中国文化是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她办起了企业,对她而言,销售额不是最重要的。历数百年企业,日本有2.1万个,历史不长的美国有上千个,而我们呢?因此,无用立志做社会企业,不为利益,放下自我,做一个为众生的企业,以爱和情感、关心和温暖为无用家人建设家园。无用倡导大家回归简单生活,回到内心。马可充满感恩地说:“我1992年来到广州,后来有了伴侣,又创建了品牌,有幸得到众人认同,并在此庆祝十周年。我想用生命对待一块布,用国画的留白方式,以衣载道。过去我的服装也应用了西方的立体式剪裁,但在这十年,我发现中式服装和传统手工艺里蕴含的美更让我着迷,因为中式服装更让人放松,完全意识不到服装的存在,它更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我想,当你觉得应该做你自己的时候,就是穿无用的时候,无用即有用。”
一种你可以选择的日常生活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马可认为:“现在的世界,奢侈已经不再奢侈,而唯有清贫最为奢侈。”她给出了自己对于“清贫”的理解: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着于世俗的欲望,比如权利、名誉、利益等;源于自身的主动选择,而非出于被动或无力改变现状。
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占地1200平方米,由“家园”、“展厅”组成。“家园”为崇尚返璞归真生活的知性人士提供全天然、零污染、手工制作的包括服装、家纺、家居各类家庭日用所需品。而“展厅”则属于纯公益性质,无用已数次推出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各种主题展,如土陶、篮篓、年画等,引起了广泛关注。无用团队长期行走在中国的偏远山乡,通过大量田野调研及案头工作,让这些几近消失的民间手艺的力量与美好呈现在都市人面前,从展品发展到无用学堂,以调研文本和影像纪录片、跟相关手艺人合作等形式探索民艺保护和传承的每一种可能。无用的手工艺博物馆也在筹建中。
将自己多年在乡村行走所收藏的作品进行展览,是因为马可认为,“在异地他乡的路途中,我似乎才渐渐触摸到了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庆典当日,由马可亲自策展的传统手作油纸伞展览在“展厅”正式开启。此次无用竭尽所能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把传统手作油纸伞,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四川、浙江、江西、台湾、日本、泰国等中国及亚洲地区的典型传统手作油纸伞,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可追溯到清代。为筹备此次展览,无用手工艺调研组实地考察记录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及采访手工艺人,了解到从选材、备料、制伞架、裱伞、绘伞、上油到最后结顶,“众骨攒来一柄收”,一把油纸伞要经过上百道讲究的工序才能完成。
无用此次选择的油纸伞主题中也蕴含着特殊的用心和祈愿:繁体字“”,由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组成,寓意无用之众、风雨同行、十年一心。伞为媒介,千百年来曾成就了无数浪漫故事,而借此展览,也将无用与更多人连接在一起,让更多人看到前人的智慧,看到从前慢的情怀,看到还在制作手工油纸伞的手艺人与“工匠精神”的存在。可以说,无用撑起的这把理想之伞叫做“中国民艺复兴”,无用期待借由这把民艺的大伞,唤起更多志同道合者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全面复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