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山三宝”的前世今生

2016-05-25常发

绿色中国·B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胡柚茶籽常山县

常山胡柚、油茶、食用菌三大产业是“常山三宝”,这三大产业都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也有落寞的时光,更有振兴的期盼。近日,常山县出台《“常山三宝”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为“常山三宝”勾画了发展蓝图。

“常山三宝”有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很多常山人士都曾经或还在为“三宝”倾注了特别的感情。记者查阅了档案资料,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人士,了解了“常山三宝”的前世今生。

历史:“三宝”是常山的国字招牌

最早扛回国字招牌的是胡柚。

1979年,常山县东案乡里村村(现白马村)22岁的曾连福等四五户农户从生产队承包了一片10来亩的山地种植胡柚。当时是联合承包,分开管理。胡柚种苗是从县农业局特产站买的。曾连福等是常山县比较早推广种植胡柚的农户。

1986年,曾连福开始在农田里种植胡柚,这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家里吃的粮食是买的,交公粮用胡柚卖的钱。他的胡柚有点特别,一般的胡柚收购价是每公斤1.5元,他的可卖到每公斤6元多。这是土质和阳光赐予里村的恩惠。里村150多户农户中有50来户的胡柚价格特别“贵”。

1991年,曾连福开始流转村民的胡柚基地。本世纪初,他成立了“连福胡柚专业合作社”。

“三宝”当中,胡柚最早为常山扛回“国字”招牌。1996年,常山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常山胡柚之乡”的称号。从大规模开发种植胡柚到获得“国字”称号,只有10多年。这10多年,常山县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和农田山地种上了一种叫“胡柚”的柑橘。

常山县有胡柚的历史可推到100多年前。1961年,浙江农业大学和省农业科学院在调查衢县、常山柑橘资源时,发现招贤公社低铺大队(现青石镇水南村)大队长黄冬古家屋边生长着一株约60年树龄的胡柚(已于上世纪70年代死亡)。据此推测,常山胡柚至少有114年栽培史。1983年,常山县农业局调查胡柚资源时发现青石澄潭村民徐立成家有一株树龄75年的胡柚,到今年有106年的历史。这株胡柚就是现在所说的胡柚祖宗树,仍生长良好,年年结果。

1981年11月8日《浙江日报》以“溪口公社胡州丰收”为题,对常山胡柚(当时叫胡州)作了报道:

常山县溪口公社(现青石镇)独有的传统产品胡州喜获丰收。

胡州介于香抛与柑桔之间,形状与广橙相似,个儿略大于广橙,色皆呈淡黄色。它的特点是易储藏,且愈藏愈香,愈藏愈甜。

时隔不久,因“胡州”属柚类柑橘晚熟品种,经专家论证,将“州”字改称“柚”字,从此有了“胡柚”之名。

1984年,常山县第五届党代会作出决议,把常山胡柚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拳头产品之一,这翻开了胡柚发展的新篇章。1986年1月16日,在浙江省柑桔鲜果品评比会上,胡柚获得杂柑类第一名。同年1月25日,农牧渔业部在南昌举办全国晚熟柑橘品种评比会,胡柚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捷报频传的常山胡柚,引起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沈祖伦的关注。1986年5月17日,沈祖伦在省委常委会议室单独听取常山县领导对常山胡柚的开发与发展的情况汇报。从这年开始连续三年,省政府每年拨专款100万元补助发展常山胡柚。1987年,全县胡柚栽培面积3000亩,1998年底,全县胡柚总面积83000亩。2003年,常山胡柚被国家质监总局获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水果。2011年,常山胡柚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油茶。

1983年秋季,时年21岁的常山县新昌乡輏輅村谢家生产队谢章华家里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节:采摘茶籽的日子。谢章华一家七口,除了爷爷奶奶,五口人都上山采摘茶籽。那年产量有四十多担(每担约75公斤)。

和谢章华家一样,其他村民在这个时节也都背上竹篓,挑着箩筐,上山采摘茶籽。这是村民最辛苦、最繁忙,也是最高兴的季节。那时,村民基本上守着山林和田地,收入除了养猪,就靠油茶。“七月挖金,八月挖银。”这是代代相传的农事谚语。事实上,村民不仅七月、八月要挖茶籽山,像正月、二月,勤劳的村民也都挖山。挖山是油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昌一带是油茶主产区,除了自家食用的,村民会把油茶拿到乡粮站卖。虽然当时价格只有每公斤3至4元,但是两百斤茶油换得的钱可为家里办上不少事。村民都把茶籽树视作“摇钱树”。

常山县素以盛产茶油闻名全国,有“浙西绿色油库”之美称,是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林重点产区县。油茶在常山县有2000余年的栽培史。

1962年,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在芳村区(现芳村镇)召开油茶生产座谈会,提出把常山建成油茶基地县。1971年3月,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于耐毅参加全国棉油糖会议,周恩来总理询问了常山油茶生产情况。于耐毅回常山后,传达了周总理对常山的关怀,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之后几年油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988年,林业部以县为单位,对茶籽产量进行排序,常山县位列全国第23名,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榜首。1990年,林业部、省林业厅将常山县列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启动县之一。2001年10月9日,常山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茶壳和茶饼一直当作柴火。1970年,常山县成功利用茶壳提取糠醛,1986年,成功利用茶饼提取茶皂素。之后,常山县油茶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首创以茶油为原料提炼纯天然高级烹调山茶油,营养成份可与橄榄油媲美。常山山茶油1994年获华东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同年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1998年,县榨油厂建有浸出、炼油、茶皂素3条生产线,其中炼油、茶皂素两条生产线国内领先。200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常山山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进入国宴菜谱的常山食用菌。

1989年冬天,白石镇十八里村民夏丽君每天凌晨四点许就起床,和父亲一起采摘金针菇。四个背篓的金针菇采摘好了,天还没有亮。要赶时间!父女俩骑车载着金针菇,赶往县城的微生物总厂。她知道,稍晚一点,就会排上长长的卖菇队伍。

那时,不要说全县,就是十八里村,就有许多农户种金针菇。也不用到农户家里去看去问,只要看看各家的窗户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种金针菇:凡种菇的农户,窗户都用稻草遮光。村里有很多农户的窗户遮着稻草。

当年才19岁的夏丽君拉的两背篓金针菇大约40公斤,卖了80来元钱。父亲拉的多些,卖了100多元。这样的收入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当时,县里在城区东河南街(现新华书店东侧)开设了金针菇市场,更多的菇农每天早上迎着曙光涌向金针菇市场,然后怀揣着卖了金针菇的钱,享受着冬日的温暖阳光,心满意足地回家。

金针菇是常山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发的食用菌。说起常山食用菌,要提到一个名字———徐序坤。1970年,常山县开始人工种植白木耳、黑木耳、蘑菇、香菇、平菇等,但是猴头菇的开发与徐序坤及其曾任厂长的常山微生物总厂有很大关系。1979年,县供销联社农资公司微生物厂技术员徐序坤,从上海农业科学院引进驯化培育成的猴头菌株“103”,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常山99号”菌株,开辟了常山县猴头菇栽培历史。

1985年,县微生物总厂引进良种菌株金针菇品种试栽成功。不久,推出第二代金针菇新产品,又相继引进和栽培具有一定规模的鸡腿菇、高温蘑菇等优良菌株。

1983年,新任县微生物总厂厂长徐序坤将猴头菇栽培的“厂房”转移到农村,在二都桥乡新建村(现金川街道)找到徐坤山为家庭养猴头菇的合作伙伴,他采取“技术包教、菌种包给、产品包收”的“三包”方式扶持农户养猴头菇。徐坤山栽培两个月,分次采摘鲜菇900公斤,净收入超600元,给周围农民起到示范作用。1986年,常山猴头菇产量达750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1988年,金针菇产量1542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针菇产地。

1987年,常山县与上海等地联合开发猴头菌罐头、饼干、蜜饯、干品、补酒、酱油、菌片、冲剂和金针菇罐头等10余个产品,其中常山江牌猴头菌罐头、金针菇罐头和猴头菌干品获得省(部)优产品。

1984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常山猴头”品尝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欣然题词“常山猴头浙江一宝”。1987年1月22日,《中国新闻》报道:“1986年,常山县微生物厂推出第二代产品———金针菇,不仅以多姿的体态和金黄的色泽成为观赏菌,还因口感特异和有多种药用价值进入国宴。”2000年,常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称号。

现状:“三宝”面临转型升级

胡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亟待破解。

今年8月,常山县大宝山柑桔专业合作社与一台商签订了15万公斤的胡柚供货协议,协议价为每公斤2.4元,台商先付30%的预订款。这些胡柚将发往江苏昆山。

“我们一直坚持品牌化发展,做高端市场。”合作社负责人彭国方介绍,多年来,合作社和杭州世纪联华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胡柚鲜果直接进入世纪联华的132家超市。

2000年,彭国方一次性支付13万元承包款,承包了同弓乡的200多亩胡柚基地,开始了依托胡柚的创业之路。第二年9月成立大宝山柑桔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胡柚基地1350亩。

由于管理到位,合作社胡柚品质得到提升。2007年、2008年获得衢州市“柚王”称号,2010年、2011年、2012年获得县“柚王”称号。不过,彭国方有所忧虑,这几年常山县胡柚产业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近年,常山县胡柚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亩,产量10万吨。随着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胡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开始凸现。县胡柚研究院副院长毕旭灿介绍,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常山县多方施策。

“三疏二改”是县里大力推广的胡柚品质提升技术。同时,实施“152”优质化工程,每年建设1万亩精品果胡柚标准化示范基地,改造5000亩低产劣质胡柚园,建成200亩精品果基地。采取“一标志、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标)的管理办法,对许可使用保护标志的企业实行“五个统一”(统一标志、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指导价)。从1998年举办第一届常山胡柚节,到2014年“水果之王———中国常山胡柚(上海)推介会”,再到最近刚举行的2015中国常山胡柚采摘节,县委县政府一直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提升常山胡柚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于农户的胡柚疏于管理,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造成恶性循环。”彭国方分析,因价格低,农户更懒得管理,胡柚品质更差,价格更低,并且还影响到品质好的胡柚价格。

油茶是常山人舍不得的产业。

今年10月28日,东案乡金源村65岁村民张达昌结束了24天的山上生活。张达昌家的油茶是“寒露籽”,为了做好今年的茶籽采摘,他提前两天上山,让儿子在山上扎好帐篷。这24天,他白天采摘茶籽,晚上睡在帐篷里,妻子王文珠每天早上上山,带来生活用品,为丈夫做好三餐,有时间就帮着翻晒茶籽,剥茶籽壳。老张说,吃住在山上,省工省力。现在年纪大了,茶籽重挑不动,晒好的茶籽轻了许多。周末,儿子可以帮忙挑茶籽下山。

在金源村,和张达昌一起采摘茶籽的,几乎都是老人,老张在他们当中算是“年轻”的。老张说,像他们一代人,一辈子都在挖山、种茶树,每棵树都不知摸过多少次。现在摘茶榨油不是为了生活,而是能给子女们几斤好油,常山人都认为,茶油是最好的油。“舍不得啊。”老张不无伤感地说,年纪越来越大,不知以后茶籽山有没有人管。

“我与油茶的感情不比种油茶的农民浅。”跟油茶结下30多年缘分的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杜红亮说,全县现有油茶面积25.2万亩,2012年茶籽产量创历史记录,达9000多吨。一般年份茶籽产量为5000吨左右。

近年来,面对油茶产量低、效益差的局面,常山县通过低改等措施提效增收。2005年起,每年都安排油茶低改项目和新品种造林项目,陆续引进油茶良种“长林”系列10个。全县累计已完成近6万亩油茶低改任务,完成油茶新品种造林近2万亩。据测定,油茶新品种基地5年生树龄去年的油茶产量每亩产油12公斤(传统的油茶产量为每亩5公斤),今年每亩产油14公斤,预计三年后每亩产油基本稳定在50公斤左右。

1992年,香港演员王丹凤与县粮食局组建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常发牌”山茶油。目前,全县有油茶加工企业12家,拥有“东茶”“山神”等山茶油品牌10多个。

“油茶加工企业有困难。一方面,本地茶籽量不多,企业每年要从江西、湖南引进原材料;另一方面,油茶的消费市场不热。”县绿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文革说。

食用菌产业在创新中发展。

这几天,县森力家庭农场的第一批猴头菇正在出菇。这家农场2010年落户球川镇红旗岗以来,159亩的基地主要种植、加工、销售灵芝等珍稀食药用菌。今年9月引进了一条微电脑控制的拌料、装袋流水线机械设备,巧妙用好猴头菇与灵芝的季节差,利用种植灵芝的设施种植猴头菇。

“食用菌是朝阳产业。”森力家庭农场负责人、县食用菌协会秘书长毛荣良介绍,常山县食用菌产业已经由松散型种植转变为以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为主。“这里的猴头菇实行层架栽培。”记者在大棚里看到,种植猴头菇的层架有六层。这样种植对土地空间的利用是平面种植的六倍。

“我县食用菌生产规模偏小。”毛荣良有个想法,通过自己农场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猴头菇,“菌棒培育好了,农户可以拿去种植。技术包教,产品包收。这样可以壮大常山县食用菌产业。”

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黄良水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30多年,见证了产业的兴衰起伏。他介绍,2013年,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为0.9亿瓶袋,产鲜菇3.6万吨,产值2亿多元。

“创新开辟了食用菌产业新天地。”黄良水介绍,近年来,常山县引进了秀珍菇、海鲜菇、茶树菇、竹荪、黑木耳和灵芝等,实现品种多样化。常山县起草的《秀珍菇生产技术规程》成为浙江省地方标准。研发了倒袋吸湿、遮阴网覆盖催蕾出菇、加湿通风育菇等新的栽培技术,解决了高温季节不利于出菇的难题。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机器换人。

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是食用菌产业的一大特点。全县主要有宝新果蔬菌有限公司、金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成家庭农场等食用菌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有设施,上规模,有经营方略,可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未来:“三宝”迎来振兴机遇

毕旭灿、杜红亮、黄良水参与了《“常山三宝”振兴发展行动计划》的起草工作。他们分别向记者介绍了“常山三宝”的发展计划。

胡柚:做精基地,综合开发。

到2020年,胡柚面积发展至12万亩,年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基地建设上,开展“三园、二转、一合作”建设,即进行精品园、三低园和淘汰园“三园”改造建设、胡柚园地(经营权和管理)流转和农企合作建设,重点推进精品园发展,提升胡柚品质。

营销上,全面推进“六市、一企、一城”战略。即建立胡柚精品专卖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市场、大宗商品挂牌交易市场、出口市场和大众农贸批发市场;培育两至三家胡柚品牌销售领衔合作企业;以上海为首选目标城市,持续下大力气,使常山胡柚在上海市场取得突破,形成特定消费群。

胡柚综合开发上,要提高胡柚茶市场份额,逐步取代韩国柚子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开发胡柚宝、精油、止咳糖浆等药用、保健系列食品;开发胡柚鲜榨汁、胡柚酵素、胡柚果浆(囊胞)等饮料产品;争取把胡柚小青果列入浙江中药炮制规范,加快胡柚果脯等传统产品的提升,加强果渣的综合利用,研制生产果皮饲料或肥料。

生产主体培育上,市级百强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各创建10家。

油茶:整合发展,做深加工。

到2020年,油茶面积发展至30万亩,年产茶籽1.5万吨。培育中小板油茶上市公司1家,产品覆盖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茶皂素五大系列。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以上。

建好300亩油茶良种繁育苗圃,做好新品种推广和老品种改造,开展好油茶多元化经营。

组建或引进一家较大型油茶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全面开展油茶系列产品开发,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充分延伸油茶产业链。力争三年培育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六年培育一家中小板上市企业,真正做大油茶精深加工。

全面推进“六个一”市场营销战略,即“一品、一城、一网、一企、一平台、一系统”:统一使用“常山山茶油”品牌,开拓一个重点销售城市(杭州市),建立一个营销网络,引导整合以常发、山神、绿圣三家企业为核心的“一企”,借力“浙商所”搭建常山山茶油现货交易平台,建立一个食品溯源系统。

食用菌:主攻重点,统分结合。

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总量达2亿袋以上,产值达6亿元以上。

着力培育猴头菇、秀珍菇、黑木耳三个主导品种。加快金针菇、海鲜菇瓶栽生产线技改进度,新建金针菇、海鲜菇瓶栽全自动工厂化生产线,将园区打造成国家级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广“集约化菌包生产(龙头企业)+分散式出菇管理(农户)”统分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创新发展“代加工、订单生产、菌包培养”等多样化的菌包专业化生产服务方式,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培育壮大黑木耳集约化菌棒场和栽培示范户。将猴头菇、灵芝、金针菇等传统品种做成特色品种,培育成新亮点。

培育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主体和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倡导“公司+园区+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胡柚茶籽常山县
采茶籽
那年学捡油茶籽
西藏高海拔区不同处理对6种茶籽萌发的影响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胡柚在枝头“终身”已定下
常山胡柚
茶籽多糖抗氧化性及其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常山胡柚营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前景
常山胡柚青(干)果销售及其对产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