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1900—1959)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实质

2016-05-25陈岭孙逊

歌剧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实质意义

陈岭 孙逊

内容提要:1900-1959年,中国的声乐留学生群体是西方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他们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声乐事业的扎实根基,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声乐从起步、提高到走向繁荣的经过和历程,为中国声乐的交流传播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空白,个别有分量的零星研究也只局限于数量甚少的著名人物,而其他一些人物,虽然已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或访谈类文章,但都欠缺深入研究与探讨,较多的还停留在报道介绍和一般评论的层次。为此,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今人以启示,以期弥补现今研究空白之遗憾,也是我们对这个群体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声乐留学生群体、研究价值、意义、实质

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个时期,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大潮中,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重大变革。其中,中国音乐留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声乐艺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吕水深、张权、蒋英、葛朝祉、邹德华、高芝兰、郭淑珍、仲伟、李维渤、郑兴丽、吴天球、胡宝善、张利娟、施鸿鄂、徐宜等这些所谓学院派的声乐精英。他们学成归来后只有少数人供职于国家级的音乐艺术演出团体,专职从事歌唱,为人民大众奉献上了精美的听觉盛宴,更多的是在高等音乐院校默默耕耘、潜心于声乐教学和声乐学术科研工作。他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为中国近现代的声乐学科和音乐院校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他们在声乐理论学术思想方面,还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声乐理论思想文献,编选、配译了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声乐教材。同时在国际音乐交流方面,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是西方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不仅为与国际声乐界接轨奠定了扎实根基,而且为丰富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以及为推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向现当代声乐艺术转型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之,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声乐从起步、提高到走向繁荣的历程。那么,对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到底有何价值和意义呢?

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人员构成(1900-1959)

1900到1959年的中国声乐留学生来源有二,一是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也即史学上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的这个时期,二是解放后的1950年到1959年这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是由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构成,后一时期主要是以留学苏联、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构成。前一时期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主要是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吕水深、张权、蒋英、葛朝祉、邹德华、高芝兰等声乐家,后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是郭淑珍、仲伟、李维渤、郑兴丽、吴天球、胡宝善、张利娟、施鸿鄂、徐宜等声乐家。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时期出国学习声乐的留学生共有2 5人,其中女性有16人,男性有9人,留学美国的有9人:留学法国的有2人,留学比利时的有2人,留学德国的有1人,留学日本的有2人,留学苏联的有4人,留学保加利亚的有5人。具体情况一详见以下图表:

目前,尽管对于该群体的研究有待深入,但一些相关人物的个体研究已初现端倪。如程浩发表在《人民音乐》1980年第4期的《悼念敬爱的周淑安先生》,张雄发表在《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10期的《让我们记得她:开创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杰出女性周淑安》,任秀蕾发表在《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3期的《周淑安的历史地位》,俞玉滋发表在《中央音乐学报》1990年第2期的《声乐艺术家应尚能及其贡献》,任秀蕾发表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的《应尚能的声乐教学及声乐理论研究》,李焕之发表在<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的《一位可尊敬的声乐艺术大师

赵梅伯》,陈麟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的《我所认识的赵梅伯教授》,李众川发表在《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的《美声唱法与韵味追求——学习黄友葵声乐理论的体会》,李凌发表在《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上的《辛劳功高的声乐家喻宜萱同志》,莫雪川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的《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喻宜萱声乐教学思想及其特征》,张楠发表在《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的文章《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陶立新发表在《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的《以语言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声乐的融合贯通——论周小燕先生在中西声乐相结合方面的杰出贡献》,陈岭发表在《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的《周小燕教授的民族声乐理论思想及当今“民族唱法”》,萧晴发表于《人民音乐》1990年第6期的《黄友葵及其(论歌唱艺术)》,车辐发表于《今日四川》1999年第4期的《记中国著名声乐家郎毓秀》,杨曙光发表在《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仲伟》等文章。

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的颇具代表性的声乐硕士毕业论文有:回蔷的《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探析》,胡碧瑜的《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研究初探》,涂怡岚的《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刁笑萌的《喻宜萱声乐教学研究》等。专著有姜嘉镳的《声乐大师郎毓秀》,周玉明的《夜莺的咏叹:白描周小燕》以及喻宜萱教授自己撰写的相当于自传性质的《喻宜萱声乐艺术》一书等等。

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初步得知:首先,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探讨一些老声乐专家的声乐教学思想,部分内容还涉及其声乐贡献,但相关成果尚须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其次,这些专家当年在国外的留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再次,对于这些声乐家艺术历程和教学艺术的研究都还显得比较零散和不够系统。迄今为止,对这个声乐家群体的研究,尤其将其成就与国内教育发展相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尚未见有系统条理的专著和论文出现。最后,目前学术界对现有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的研究,有分量的还只局限于数量甚少的一些著名人物,而其他一批人物,虽然已有研究或访谈文章,但都欠缺深入,较多的还停留在报道介绍和一般评论的层次。且更多的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连一般的报道介绍和评论都没有。而对于这个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评价不公允或有争议的情形出现。除此之外,以往学术界既有的研究也还无人从群体的角度对这些声乐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探寻出这个群体的一些共同特征和群体贡献,如此种种,都为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二、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1900-1959)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从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时期的声乐家群体作全面研究,在目前学术界尚无人涉及。因而,对这一群体展开研究,可以丰富和创新中国近现代声乐史研究的内涵,拓展与深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突破了学术界以往对音乐家的研究中只局限于对音乐家个人或音乐作品进行探讨的一般格局,从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换的大背景着眼,重点分析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的基本走向,突出了其群体性的研究,有机地将音乐家群体和社会时代变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往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的研究,只有人物个案,没有群体研究。把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置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认识,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特别是本研究将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注重了音乐文化的社会性。这一研究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有力地丰富和创新中国近现代声乐史研究的内涵。对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的研究这个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缺憾,也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

(2)对当代中国声乐留学生的学习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对当下中国的声乐教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留学海外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声乐的学子也是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对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和专业学习的研究,无不对今天的中国声乐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另外,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回国后大都任教于全国著名的音乐学府,他们秉承着在海外吸取来的歌唱技艺和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几十年里,这批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声乐人才,大都形成了各自成体系的声乐教育理论。因此.研究他们的歌唱技艺和声乐教学理念,总结他们的歌唱艺术和教学特点从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我们今天的声乐工作者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1900-1959)研究的实质

(1)通过对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西方声乐历史现状研究和剖析,可以总结归纳出这一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跨出国门学习西方声乐艺术的根本动因:即当时这一留学生群体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声乐艺术?是哪些根本的原因促成了他们立志学习西方的声乐艺术?

(2)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特征研究。这个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在出国之前他们在国内都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和艺术教育?他们都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什么说他们是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3)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在国内外的音乐活动追溯。这个时期的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在国内外尤其是在早年参加了一些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在当时以及对今天都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4)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贡献研究。这个特殊的声乐群体在丰富和创新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在推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向现当代声乐艺术转型、在现当代意义上的中国声乐教材建设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在中国声乐人才培养以及中国声乐理论建设等方面上所做的贡献研究。他们是如何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声乐艺术基础上继承和创新我们民族的传统声乐艺术?如何推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向现当代声乐艺术转型?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中国声乐学派?如何在借鉴国外的声乐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声乐理论建设等方面,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在这些方面开创出自己的路子?做出了一些什么样的声乐贡献?提出了些什么样的声乐理论思想?尤其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他们如何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艺术和学术的双重并举?还获得了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个群体在国外基本上接受的是西方声乐教育,回国后,在演唱上他们自身又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他们如何做到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如何做到中西结合?如何做到中西唱法上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动?如何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声乐技艺结合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语言文字、风土人情和人民大众的音乐审美趣味来发展和壮大中国现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土洋结合”或者说是美声唱法民族化是如何结合的?结合的程度如何?尤其是西方的美声发声技巧这一“舶来品”和中国语言的咬字、吐字以及传统的民族声乐韵味是如何结合的显得尤为重要,这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表现得特别复杂,具体到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实践上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理论上的成果又包含哪些?为什么说他们是我国近当代意义上声乐艺术的奠基者?

(5)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对于中西音乐乃至文化交互影响的意义研究。这个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如何做到了中西方声乐文化的交流?他们邀请了哪些国外的声乐大师来推动和促进我们国家声乐艺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专家(指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中的专家和教授)跨出国门去推动和介绍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这个时期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所培养的声乐歌唱家有哪些在国内外重大的声乐赛事中获得大奖?这些歌唱家们在国际、国内的声乐界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发起和创造了哪些由我们自己国家主办的国际声乐赛事?这样的声乐赛事在国际、国内的声乐界又有些什么样的反映和影响?所有这样一些音乐文化的交流对推动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度的人民之间的友谊又有着哪些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6)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推动中国声乐创作与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如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他们的演唱艺术各自是什么样的风格特色?他们如何与创作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互动?如何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这个群体中的哪些人同时又扮演着声乐作曲家的角色来共同推动中国声乐演唱和创作的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如何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材料相结合,并创作了哪些富于时代感的声乐作品?有哪些经典的声乐作品流传至今?他们如何赢得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世界语境中的话语权?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为中国声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正视这个群体,记住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为我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研究能给今人以启示,以期弥补现今研究空白的遗憾。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实质意义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广元石窟摩崖题记的资料及其价值
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与提升的研究价值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