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2016-05-25李悦铮
李悦铮 , 徐 凯 , 王 凯
(辽宁师范大学 a.城市与环境学院;b.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李悦铮a,b, 徐 凯a, 王 凯a
(辽宁师范大学 a.城市与环境学院;b.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2004—2012年山东省17个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GIS 10.0探讨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 ① 山东省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绝大部分地市环境效益下降,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明显受到生态环境制约; ② 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不合理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水平上; ③ 2004—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逐级上升,在空间上形成三级阶梯的分布格局。
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空间演变;山东省
0 引言
当前,面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严重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提倡、推崇的发展理念,如何平衡区域旅游-经济-环境系统间关系以践行可持续发展宗旨,成为各方重视的焦点。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其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财政与外汇收入、增加就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的作用。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依托于既定的环境空间,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国外学者对旅游、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侧重于旅游与经济[1-2]、旅游与环境[3-4]及经济与环境[5-6]两两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国内学者对旅游与经济[7-9]、旅游与环境[10-12]、经济与环境[13-15]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区域旅游、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研究较为薄弱。钟霞等运用主成分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广东各地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间关系进行实证测度[16];张燕等运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桂林市协调发展水平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研究[17];杨智勇等用因子分析和耦合协调度建模方法对内蒙古旅游-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8];刘定惠等对安徽省经济、旅游与环境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指出生态环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上述研究都是以某一特定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而王凯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演变进行分析,突破了以省或市为空间尺度研究的局限性,扩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20]。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强省,旅游业发达,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制约旅游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旅游业繁荣的同时,处理好省域内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山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1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来自2004—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等以及山东省统计信息网、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局、环保局等政府权威网站。
1.2 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考虑旅游、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合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从旅游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3个方面各选取10个指标,构建测度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
1.3 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定量化分析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状况,旅游、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如下所示[20]:
(1)
表1 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2)
(3)
式中:f(x),g(y),h(z)分别代表旅游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效益;ai,bi,ci分别为各子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为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各项指标及其信息值运用变异系数法直接进行处理,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求得指标的权重;xi′,yi′,zi′为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因所选指标的性质不同且存在不同的量纲,不同性质的指标对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影响各异,采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经济指标等具有正向影响的指标(越大越好),用公式(4)进行处理,而对于污染等负向型指标(越小越好),用公式(5)标准化[21]:
(4)
(5)
式中:Xi′为标准化之后的数据;Xi为指标数据。
受物理学中耦合系数模型启发,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度计算模型表示为:
(6)
耦合度计算结果0≤C≤1,C越接近1,表示各子系统耦合度越大。然而耦合度只能说明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能反映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必要引入耦合协调度公式来更好地评判旅游-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16]:
(7)
其中:C,D分别为区域旅游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T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χ为各子系统的权重。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社会经济、旅游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推进速度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经济发展是三次产业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业只是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因此,取α=0.2,β=0.4,χ=0.4。
1.4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分级,以确定旅游-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及各地市发展类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6,21],确定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及评价标准
2 各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出山东省旅游、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从方便角度出发,选取2004,2008,2012 年3个年份作为分析对象,作出山东省旅游、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折线图(图1、图2、图3)。
2.1 旅游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由图1可知,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间在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公共服务水平、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经营与管理水平等方面造成的。根据旅游子系统效益评价值所表征的山东省地区间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可以将山东省17个地市划分为4个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青岛市。青岛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市,在研究时段内旅游效益评价值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高水平,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旅游业缺乏持续增长的驱动力。第二梯度是济南市和烟台市。两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仅次于青岛市,旅游发展综合效益较高,旅游效益评价值在2004—2012年保持在0.5~0.7的较高水平。第三梯度是泰安、济宁、威海、淄博、临沂、潍坊和日照7个地市。2004—2012年这7个地市的旅游综合效益在0.3~0.6区间持续上升,由于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上升速度有所不同。枣庄、东营、莱芜、德州、聊城、滨州、菏泽7个地市处于第四梯度。2004—2012年这些地市的旅游综合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旅游效益评价值在0.2以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前3个梯度的地市。
图1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综合效益
2.2 经济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由图2可知,2004年经济效益评价值达到0.5及以上的有青岛、烟台、威海3个地市,2008年为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5个地市,2012年又重新变为青岛、烟台、威海3个地市。同时,枣庄 、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地市经济效益评价值一直在0.3及以下徘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依据山东省经济子系统效益评价值,将其经济发展现状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度发达型、发达型、欠发达型和落后型。高度发达型的地市为青岛市。青岛市2004—2008年间经济效益评价值保持在0.9,虽然2008—2012年间有所下滑,但一直处于0.8以上的高水平阶段。济南、烟台、威海、日照为发达型地市,其经济效益评价值介于0.4~0.6之间。欠发达型地市包括淄博、东营、潍坊、济宁4个地市,其经济效益评价值在0.3~0.4之间。枣庄、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8个地市为落后型地市,其经济效益评价值除莱芜市在0.3~0.4之间波动外,其余均长期处于0.3以下的较低水平。
图2 山东省各地市经济综合效益
2.3 环境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由图3可知,2004年东营、泰安、潍坊、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1个地市的环境效益评价值在0.7及以上的高水平阶段。2008年环境效益评价值在0.7及以上的有青岛、东营、威海、日照、莱芜、聊城、滨州、菏泽8个地市,减少3个。2012年在0.7及以上的地市继续减少为东营、威海、日照、滨州、菏泽5个地市。同时,2004—2012年,除威海、日照外,东营、潍坊、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中西部地市环境效益评价值一直保持在0.6以上的较高水平。2004—2012年,除枣庄、东营、威海、滨州等少数几个地市外,山东省17个地市中的绝大部分其环境效益评价值在下滑,环境发展水平在降低,说明随着山东省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环境效益评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多是东营、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中西部旅游业欠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市,而长期以来旅游发达、经济领先的地市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却处于较低水平,表明区域旅游业和社会经济越发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就越大,反过来其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就越明显。所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不仅要发展经济,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图3 山东省各地市环境综合效益
3 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采用相应计算方法,进一步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4—2012年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表3),结合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及评价标准,深入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
3.1 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分析
2004—2006年间,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下降约0.01,2007年耦合度从0.645迅速上升到0.665,上浮0.02,并在2007—2012的6年间一直在0.66~0.67间摆动(图4)。总体来看,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在0.645~0.670之间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是整体状况不容乐观。9年间耦合协调度指数始终介于0.60~0.69之间,参照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及评价标准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始终徘徊在初级协调。同时,也可以看出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长期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发展水平,环境问题成为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表3 2004—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
图4 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
3.2 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值和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及评价标准,同时出于方便研究的需要,选取2004,2008,2012 年3个年份,利用ArcGIS 10.0得到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类型空间演变特征(图5),对山东省17个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比较。2004—2008年间,青岛市的耦合协调类型由良好协调提升为优质协调,日照市由初级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菏泽市由勉强协调上升为初级协调。2008—2012年间,青岛市耦合协调类型由优质协调下降为良好协调,威海市由中度协调上升到良好协调,济南市由中度协调下降为初级协调,东营市、潍坊市由初级协调上升到中度协调,滨州、德州、聊城、济宁4个地市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莱芜市和菏泽市由初级协调下降为勉强协调。
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在2004—2012年9年间的空间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方面,8个地市在过去9年间呈现好转的趋势,7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虽有波动但仍维持在原有水平,只有济南、莱芜两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这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投资、环境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同,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除济南、菏泽、莱芜、枣庄等几个异常变化的地市外,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呈逐阶上升的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三级阶梯的分布格局。
图5 2004,2008,2012年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类型
2004—2012年间,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其中,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的耦合协调类型均在中级协调及以上,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由初级协调上升到中级协调,这得益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一方面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高要求,另一方面加大环保投资),使区域旅游、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中部地区除莱芜、济南两市耦合协调度下降外,淄博、泰安、临沂三市耦合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初级协调水平。这是由于省会都市经济圈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冲击而造成的。西部地区是山东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最快的区域。随着山东省西部的开发建设,西部多数地市耦合协调水平都由勉强协调提升到初级协调。
4 结论
1)山东省旅游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山东省绝大部分地市环境效益在下降,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明显受到生态环境制约。
2)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2004—2012年始终介于0.60~0.69之间,徘徊在初级协调状态。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由于不合理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山东省耦合协调状况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发展水平,环境问题成为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在2004—2012年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17个地市中的8个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好转的趋势,7个维持在原有水平,2个有所下降,表明山东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由于各地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投资、环境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同,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呈逐阶上升的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三级阶梯的分布格局。
[1] Tang C H H,Jang S C S.The Tourism-Economy Caus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 Sub-industry Level Exam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4):553-558.
[2] Akkemik K A.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for the Turkish Economy: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4): 790-801.
[3] Magnan A,Pineda F D.Coastal Tourism,Climate Change Uncertainties and Adaptation Options[J].Tourism and Environment,2010,139:229-240.
[4] Tang Z.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J].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11-19.
[5] Turner G M,Elliston B,Diesendorf M.Impacts on the Biophysic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A Transition to 100%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Australia[J].Energy Policy,2013,54(3):288-299.
[6] Kontovas C A,Psaraftis H N.The Link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Post-crisis Era:Lessons Learned from Slow Steam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Sciences:Risk and Management,2011,3(3):311-326.
[7] 方法林,金丽娇,张岳军.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119-125.
[8] 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63-168.
[9]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6-21.
[10] 董亚娟,马耀峰,李振亭,等.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98-101.
[11] 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95-201.
[12] 陈新哲,熊黑钢.新疆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及时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118-121.
[13]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等.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研究进展与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19-124.
[14] 袁绪英,曾菊新,吴宜进.滠水河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84-88.
[15] 韩瑞玲,佟连军,朱绍华,等.基于ARMA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32-39.
[16] 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5):568-574.
[17] 张燕,徐建华,曾刚,等.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桂林为例[J].旅游科学,2008,22(3):31-35.
[18] 杨智勇,吕君.内蒙古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73-78.
[19]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20] 王凯,李悦铮,江海旭.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6):658-661.
[21]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Analysis of Tourism-Economy-Environment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Li Yuezhenga,b, Xu Kaia, Wang Kaia
(a.School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s;b.CenterforStudiesofMarine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ourism-economy-environment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calculated from 2004 to 2012. At the same time, the time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by means of ArcGIS 10.0.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①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ost of the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has been fall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economic are restrict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bviously. ② 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better, which has strong bear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and economic activity, but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tourism-economy-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tagnates in the lower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rimary coordin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③ In term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type space evolution,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ype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integrity and diversity. Couple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n the whole is ris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from west to east is rising, form three-level ladder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space.
tourism-economy-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temporal evolution; spatial evolution; Shandong Province
2015-03-09;
2016-06-0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JY032);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LS2014L012)
李悦铮(1954-),男,满族,辽宁鞍山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E-mail)yuezhengli@163.com。
F592.3
A
1003-2363(2016)04-00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