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新蓝海:个人成长链金融
2016-05-24陆岷峰杨亮
陆岷峰 杨亮
编者按:个人金融业务既是金融机构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十三五”规划及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领域,但该业务目前存在金融业务被分离、各阶段关联性被隔断等问题。而个人成长链金融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人生分为成长、就业、成熟及退休四个阶段,针对各阶段间金融需求、消费特征及信用水平的差异化与潜在关联性,为终生性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具有金融服务定制性、客户终生性、金融工具整合性以及信用评价动态化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推动国内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
2015年我国GDP名义增长率降至25年来最低点,仅为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也已明显放缓。而随着国内经济形势转轨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深化调整,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推动力逐步转变,逐渐由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拉动。尽管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增至66.4%,充分体现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效用。但当前国内信贷结构中消费信贷的比重仅有两成,而欧美等信贷发达市场的消费信贷比重已逾60%。从我国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消费信贷未来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最终达到数十万亿规模的消费信贷市场。近六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增速始终保持在14%左右,2015年总规模达30.1万亿元,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及后劲。
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发展,金融市场机制得以逐步健全,金融要素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使得金融机构的传统信贷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金融需求。作为商业银行业务新蓝海,个人金融业务将逐步取代存贷利差而成为利润主要来源。2016年个人金融与消费金融市场将进一步爆发成长,而潜在消费金融需求的优质客户,或将引发各金融机构新一轮的竞争与市场抢占。如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降低个人金融客户服务成本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是阻碍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及“十三五”规划的双重背景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已成为金融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对于金融需求及客户群体的不断细分,更成为我国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而在数据信息时代及高渗透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个人金融需求、信用水平、偿还能力均能实现低成本跟踪分析,将极大地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升级创新。传统的消费信贷授信、金融需求分析均是基于个人阶段性信用进行授信,这从根本上隔断了各生命周期间的信用联系。而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为研究轴心,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可由阶段性转为终生性,进而形成系统性的个人成长链金融概念。个人成长链金融是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突破与创新,既能推进个人金融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研究,进一步细化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加快转型升级,同时也契合了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金融业发展的规划要求。
个人成长链金融理论依据
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问题
个人金融业务分离化。过往金融机构的经营思维是以自身为中心,客户围绕该中心办理相关业务,导致本为整体的个人金融业务被人为分离开来。以商业银行为例,信用卡、购房贷款、小额信贷、消费信贷均分布在不同部门,导致了个人客户的重复劳动,极大增加了个人办理业务的难度,不利于金融机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与服务的有效性。
各人生阶段整体性被隔断。尽管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消费特征、信用水平各有差异,但相互之间仍存有潜在关联性。而当前个人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设计基本是建立在某一单独阶段基础上的,忽略了各人生阶段的整体性,导致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动态性不足,进而抑制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
个人成长链金融概念的提出
个人成长链金融,是指基于人生不同成长阶段对应有不同的金融消费需求、偿还能力以及信用特征,对整个生命周期成长链的个人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以最大化满足其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机构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整体化效用水平的产业生态。成长链金融并非是单一的业务或产品,改变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基于个人单一阶段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着整个生命阶段,从成长期、青年期、成年期、成熟期及老年期这一成长链链条,将个人的金融需求、消费特征、偿还能力、信用状况等连接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该成长链的多个人生阶段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整个成长链的金融服务效用持续提升。
个人成长链金融理论基础
基于生命周期的金融特征,可将人生分为成长、就业、成熟及退休四个阶段,而由于人生不同阶段对于生活消费特征、金融需求及风险偏好具有差异性,因此金融机构所设计的金融服务与个人理财规划也应具有区别性。
成长阶段——理财尝试期。主要为24岁以下的学生群体,该类青年已有一定的消费需求,由于尚无固定薪水收入,独自还款能力较弱,因而超前消费的还款仍基本依靠于父母经济支持。但该全体也可通过积攒压岁钱、零用钱、奖学金构建自己的小金库,也逐步拥有独立决策的理财思想。由于该类群体理财观较为保守,刚刚开始学习理财投资知识,属于理财尝试期。
就业阶段——投资理財期。就业阶段的客户群体基本为已开始进入职场,甚至筹备结婚生子的25~40岁人群。由于在拥有较好的未来收入期望的同时,也有购房购车等大件消费,该类群体投资风格为进取型,投资品种多样化,并对购房贷款、车贷、消费信贷等有较强需求。基于对该阶段群体迫切期望资产增值、耐用品消费需求旺盛的考虑,就业阶段是极其关键的投资理财期。
成熟阶段——财富巅峰期。该阶段主要为40~55岁的中老年人群,子女已逐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自己开始拥有独立空间,同时也开始为退休后生活做准备。该阶段人群的财富水平、经验能力等均上升至巅峰状态,儿女基本经济独立,债务压力逐步削减,因而扩大投资、实现保值增值成为投资目标。因此成熟阶段人群为财富巅峰期,融资贷款需求大幅下降,理财风格以稳健型为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规避。
退休阶段——财富享受期。作为退休阶段群体,其主要目标就是安享晚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安度晚年,尽管收入处于较低的固定水平,但生活消费、旅游、医疗开销将大幅增加,正处于财富的享受期,理财风格变得比较保守。因而该群体需要更为稳健安全、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追求财富随着资本市场趋势得以稳健增长。
个人成长链金融特点
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定制性。个人成长链更注重对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度挖掘,按照生命各阶段的消费特征、收入水平、投资风格与信贷需求,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策略,以差异化服务方式与多样化服务渠道,最大程度上迎合客户的金融需求。并且与私人定制的高端客户不同,成长链金融是在普惠金融主题下低准入门槛的大众金融银行,目标是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金融工具的整合性。个人成长链金融不仅仅包括商业银行,还关系到所有金融机构,也涉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金融。因而成长链金融是基于多样化金融工具的整合运用,可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除个人贷款授信以外,还包含信用卡、金融咨询等服务。
信用风险评价的动态性。由于个人收入水平、消费特征、信用记录均在发生变化,因此成长链金融强调信用风险评价的动态性,并不断结合未来收入、财富水平等因素,持续跟踪分析个人客户的信用水平,提升个人金融业务风险评估的真实性。
个人金融客户的终生性。成长链金融就有显著的普惠金融性,服务范围包括学生、青年、老人等各阶段群体,可帮助各年龄段客户选择最为适宜的金融服务,而金融机构可基于人生初期的低端客户培养具有终生性、高粘性的客户群。
我国个人成长链金融市场机会分析
居民财富水平实现快速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趋势,居民财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个人成长链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尽管我国经济转轨进入新常态,但从图2可直观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着增长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率为9.2%,而1~9月我国GDP总值为487774亿元,同比增长率为6.9%,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仍大于GDP名义增长率。受益于居民财富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居民可投资财富已排在全球第三位,可投资财富高于1000万元的高净值群体逾100万,可投资财富高于600万元的人群达到300万,充分体现出我国存有潜在的巨大个人理财、财富管理需求。而从图3也可发现,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与个人经济情况指数均较为稳定,这是对于个人未来收入及经济走势具有较大信心,这也有效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的持续性成长。
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尽管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转轨降速,但我国居民财富水平仍在持续增长,且消费习惯逐渐改变,均有力支撑了消费金融市场的持续性成长。2014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成交总额增至2.8万亿元,实现48.7%的增长,网络购物线上渗透率突破10%。同时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其中和网络消费高度关联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占到92%以上。该数据显示出,作为全球最大的网民群体,我国网民的网上消费习惯及金融意识已由初期进入成长阶段,以80后与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更易接受消费信贷,尤其欢迎信用卡分期业务及互联网金融创新分期业务。根据图4所示,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增速始终保持17%以上的增速,博思数据相关报告预测到2019年消费信贷市场将增至37.4万亿元。以2014年为例,当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为15.36万亿元,其中互聯网金融消费金融市场交易总量在160亿元左右,在消费金融整体市场总量的占比极小,因而仍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但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持续深入,我国居民消费链条的各流程将逐步互联网化,进而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校园金融成为金融业新蓝海
过去校园金融是个人金融业务极少涉及的,而随着国家教育投资以及校园师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校园金融的潜在发展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宽。2014年我国教育投资规模约为2.64万亿元,仅占到当年GDP的4.15%,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占比在7%的水平。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以7%为目标值,从而可推出我国教育投资缺口至少在2.45万亿元,因此国内教育投资缺口体现出校园金融的巨大市场,将成传统金融业与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竞争领域。此外,在校师生的消费金融也是校园金融的重要内容。截至2014年底,国内在校专职教师人数达到1515万人,并将在2020年增至1800万人,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48亿人,可见我国校园金融市场应是千万规模级别的。而校园主体的两大特征真契合个人成长链金融:其一,发散性与扩散力。学生是持续流动的,个人的消费习惯极易影响到父母与周围朋友,并且在其流向新工作职位后又能产生相应收益;其二,跟随性、永久性。校园主体在接受并认可某项金融服务方式后,极易认准且不再更换,有利于培养终生性客户。
大数据技术提供操作可行性
由于个人数据信息的分散性,金融机构的收集、分析及应用成本较高,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金融机构发展成长链金融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尽管个人数据信息已得到足够重视,但金融机构对于高并发业务处理及海量数据分析等领域有着强烈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可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动态扩展等技术,实现海量信息清洗、处理及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场景,有效增强金融业个人金融服务的支撑能力,从而做到低成本、大容量、高性能与高弹性。从图5可见,个人数据信息的应用过程会遭遇多样性、海量、快速及价值等挑战,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并行计算、数据挖掘、数据智能等大数据技术,可创造出实现个人数据信息应用的可行性。基于此,大数据技术促使“数据驱动”发展模式的产生,推动金融机构深挖个人海量数据信息的价值,并利用大数据解析、归集、拼合,建立高效的金融需求分析及信用评价机制。
建设个人成长链金融的“一证一卡一号”工程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将整个人生划分为成长、就业、成熟、退休共四个阶段,即对应个人成长链金融的第一季、二季、三季、四季,每个季中也可再细分成若干段。而依据不同阶段差别化的金融需求、收入水平、消费特征、信用状况,金融供应商应提供具有针对性、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包含贷款、存款、理财、保险、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应有尽有的金融服务集合。根据表1所示,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理财风格、金融需求,对金融机构的核心产品、保险产品及主要服务渠道进行详细规划。
为推进个人成长链的快速成长,提升金融机构的操作可行性,应加快建设 “一证一卡一号”工程,即实行一张身份证对应着一张银行卡与一个账号,该工程有利于持续跟踪收集、分析、满足各个阶段客户的差异性金融需求,真正做到提供终生性、适应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首先,建立客户数据储存与整合体系,拓展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基础。大力推进各服务流程的个人客户信贷融资、交易结算等信息数据整合,基于个人客户数据资源库的构建,促进各生命阶段个人客户的金融信息贯通,实现金融机构各部门间个人客户信息的共享;其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定制金融产品及理财规划。在内外部信息高度整合与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围绕个人客户各阶段金融需求的變化,设计基于互联网渠道的快捷个人金融产品,并通过整合客户基础材料、交易数据、家庭成员、未来收支等情况,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及理财计划的定制服务;最后,构建消费信贷的大数据风控模型,个人贷款授信效率与收益。以个人客户信贷融资为轴心,充分利用客户数据库资源,基于个人客户的融资产品、资金用途、贷后管理及信贷风险传导等方面,建立全口径的个人客户金融需求、消费特征及信用风险的一体化监控视图,实施分层、分类、分级的专项分析与预警。
结论与建议
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既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也能够有效推动“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贯彻落实。个人成长链金融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人生分为成长、就业、成熟及退休四个阶段,并针对各阶段间金融需求、消费特征及信用水平的差异化与潜在关联性,为终生性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具有服务定制性、客户终生性、金融工具整合性以及信用评价动态性等特点,能够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升级,将成为传统个人金融业务转型的着力点。
同时,我国个人成长链金融也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居民财富水平的持续提升打下了经济基础,蓬勃发展的消费金融与校园金融是重要的拓展领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操作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抢占个人成长链金融市场,确保个人消费金融增长的持续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均需主动出击,大力建设“一卡一证一号”工程。此外,金融机构还应不断迭代经营思维、主动解放思想,并树立终生客户理念,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基于各生理阶段特点,给予具有针对性的个人金融产品与服务。而关于个人成长链金融中客户失业、猝死等风险问题,由于风险概率相对较小,金融机构的风控机制基本上是可以防控或覆盖的。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