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木根处理技术及其成活率研究

2016-05-24刘俊强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紫穗槐生长量成活率

刘俊强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繁峙 034302)



灌木根处理技术及其成活率研究

刘俊强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繁峙034302)

摘要:以丽豆与紫穗槐为材料,研究不同起苗方法、不同主根长度时进行断根处理对苗木根系、生长量及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断根处理后丽豆和紫穗槐的侧根数和须根数均高于对照;在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丽豆和紫穗槐当年苗木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2.1%,10.7%.经断根处理栽植2 a后,丽豆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6.4 cm,紫穗槐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3.7 cm,均高于对照;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栽植后苗高生长量最大。采用方法1进行起苗,苗木栽植成活率为88.4%,较以前常用的起苗方法的成活率提高38.3%.关键词: 丽豆; 紫穗槐; 断根处理; 生长量; 成活率

灌木树种是绿化荒山和造林工程的主要树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实际造林中对灌木的应用却很少,原因是培育灌木苗木难,栽植成活率低。为了提高灌木成活率,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灌木苗木的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灌木主根采用处理技术,能够提高灌木的栽植成活率。

1试验地概况

育苗地选择在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豆村林场苗圃,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东桂村,海拔1 090 m,无霜期109 d,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沙壤。造林地选择在该林场的苏子坡宜林地,东经113°29′,北纬38°50′,海拔1 506 m;无霜期105 d,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坡度5°,土层厚度200 mm,土壤为黄壤;土层30 cm处5月至6月的含水量为7.4%;植被盖度为0.8,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紫穗槐,别名棉槐、椒条、棉条、穗花槐,豆科紫穗槐属落叶灌木。枝褐色、被柔毛,后变光滑;奇数羽状复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先端圆或微凹,有小突尖,基部圆形,并有腺点。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抗风沙,抗逆性极强,在荒山坡、道路旁、河岸、盐碱地均可生长。

丽豆,灌木,树皮剥落,小枝密生白色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枚~9枚,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 mm~20 mm,宽7 mm~14 mm,先端圆形或近截形,基部圆形或微呈心形,下面灰白色,近无毛;托叶近膜质,披针形,长约15 mm,与叶柄基部连合,宿存。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花梗密生白色长柔毛和腺毛,花长约25 mm~30 mm;花萼圆筒状,偏斜,密生腺毛;花冠黄色,子房密生白色长柔毛。荚果矩圆形,长约30 mm,宽约8 mm,密生腺毛和白色长柔毛,先端有细长的宿存花柱。分布于山西、内蒙古,生于山谷阴处和灌丛中。喜光,略耐阴,喜凉爽气候,耐寒力强。根系较发达,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2.2试验方法

2.2.1断根试验

在不同主根长度时进行断根试验。在苗木生长期用锋利的平头锹与地面呈45°将主根铲断,保留主根长8 cm~10 cm.同时设置对照(未进行断根处理),调查苗木侧根数、一级侧根平均长度、须根数,落叶时测量苗高与苗木死亡率。

2.2.2起苗试验

采用2种起苗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方法1:用锹把苗两面的表土挖去15 cm~20 cm厚,深铲根带摇松土壤,再用手提起苗。方法2:对照,用镢头刨土后撬起苗(之前常用的起苗方法)。测量其侧根撕裂率、根长,栽植后测量成活率。

2.2.3断根苗造林试验

将断根处理后的紫穗槐和丽豆1年生苗,于第2年春季在山上进行造林试验,秋季落叶后分别调查其成活率。栽植2 a后,各处理选择60株苗木,测量其高生长量。

3结果与分析

3.1断根处理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断根处理后,苗木根系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断根处理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丽豆断根处理后侧根平均8.7条,是对照的4.3倍;须根平均25条,是对照的4倍。紫穗槐断根处理后侧根平均7.3条,是对照的2.6倍;须根平均17条,是对照的4.2倍。丽豆与紫穗槐主根发达,苗木阶段主根先生长,表现出了灌木的抗旱性,但给起苗带来了难度,同时也影响栽植后的成活率。断主根能促进侧根发育,而且在主根长10 cm时断根效果最明显。丽豆和紫穗槐在主根长10 cm时断根,苗木死亡率分别为12.1%,10.7%.在主根长15 cm,20 cm时断根,苗木死亡率增大。在主根长40 cm时断根,苗木全部死亡。因为根在初步发育阶段没有木质化,容易发育出侧根,同时苗木地上部分较小,需要水分少,死亡率低。当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根呈现木质化,断根时容易伤根,苗木死亡率增大。断根处理后的苗木落叶时苗高均低于对照,说明断根对苗木高生长有影响。

3.2起苗方法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不同起苗方法对苗木根系的影响见表2.

表2 起苗方法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由表2可知,方法2(之前常用起苗方法)侧根撕裂率为56.5%,方法1的侧根撕裂率为6.8%,较方法2降低49.7%.方法2的苗木栽植成活率为50.1%,方法1的苗木栽植成活率为88.4%,较方法2提高38.3%.原因是方法2用镢头刨松土撬起苗的时候,根还埋在土中,镢头将根从分岔处撕裂,损伤根系。而方法1是用铁锹将根铲断后将苗拔起,伤根少。

3.3断根对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断根处理的苗木和未进行断根处理的苗木,在造林地栽植后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见表3.

表3 断根对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经过断根处理的苗木栽植后的成活率要高于未断根处理的。主根10 cm长时断根,2种树种的成活率均达到87%以上。原因是苗木经断根处理后,促进了侧根和须根的发育;主根短,利于栽植,根系能较好地吸收土壤水分。未进行断根处理的苗木,主根长,不易进行栽植,侧根、须根少,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差,影响成活率。

丽豆经断根处理栽植2 a后,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6.4 cm;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的苗木苗高生长量最大,为35.5 cm;而对照苗木栽植2 a后的苗高生长量为18.4 cm.紫穗槐经断根处理栽植2 a后,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3.7 cm;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的苗木苗高生长量最大,为31.7 cm;而对照苗木栽植2 a后的苗高生长量为16.6 cm.栽植前,未经断根处理的苗木高生长量大于断根处理的,原因是未经断根的苗木在苗圃时,根系没有受到损伤,高生长量大。但栽植后,经断根处理的苗木根团大,缓苗期短,高生长量反而变大。

4结论

1) 经断根处理后,丽豆和紫穗槐的侧根数和须根数均高于对照。在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丽豆和紫穗槐苗木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2.1%,10.7%.

2) 采用方法1起苗,苗木栽植成活率为88.4%,较以前常用的起苗方法的成活率提高38.3%.

3) 经断根处理的苗木栽植2 a后,丽豆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6.4 cm,紫穗槐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3.7 cm,均高于对照;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栽植后苗高生长量最大。

灌木经断根处理后,可促进其侧根、须根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起苗时保护根系。起苗方法需要灵活掌握,尽量保持根系完好。在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郝向春,贾军,韩丽君,等.断根处理对丽豆幼苗生长及根系的影响[J].山西林业科技,2015(2):20-22.

[2]王建军,闫海震,郝向春,等.濒危植物丽豆播种育苗试验[J].山西林业科技,2008(3):4-5.

[3]杨福清,倪惠云,陈忠泽,等.紫穗槐豆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2,12(6):13-17.

[4]邹丽娜,周志宇,颜淑云,等.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3):84-90.

[5]马倩,段毅豪,上官铁梁,等.天龙山珍稀植物丽豆(Calophacasinica)分布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3):391-398.

Study on Root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Survival Rate of Shrub

Liu Junqiang

(NationalForestAdministrationBureauofWutaiMountain,Fanshi034302,China)

Abstract:Calophaca sinica and Amorpha fruticose as materials, influence of lifting method and root-excision of tap root length in different stage on root system,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teral root number and fibril number of both specie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ast after treatment; root-excision in 10 cm of tap root length, mortality rate of tow species was the lowest in current year with 12.1% and 10.7%; seedling height growth of Calophaca sinica was 26.4 cm and that of Amorpha fruticose was 23.7 cm, both higher than the contrast after planting with root-excision; by new lifting method,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was 88.4%, which improved 38.3% than the traditional lifting method.

Key words:Calophaca sinica; Amorpha fruticose; Root-excision; Growth; Survival rate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6X(2016)01-0023-03

作者简介:刘俊强(1972—),男,山西神池人,201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1-25

猜你喜欢

紫穗槐生长量成活率
紫穗槐在河南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湘北绿桐I号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螯合剂-紫穗槐联合修复尾矿土壤的重金属迁移特征分析*
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要点
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生长量、枯损量调查与分析
提高酸枣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提高果树成活率的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