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学思考下的校园景观设计

2016-05-24李庆华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李庆华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9)



环境行为学思考下的校园景观设计

李庆华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030009)

摘要:笔者通过对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解读,分析了环境行为学与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行为学的导向性影响。从行为特点分类与景观设计、考虑行为学的景观各要素表达2个方面阐述了环境行为学思考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特点,最后结合两者分析了环境行为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启示,旨在为今后校园的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景观设计; 景观要素

1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强调环境中个体改变环境的同时,其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的问题。这种建立在相互关系上的作用过程,给景观设计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启示性。

国际上,对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1964年美国医院协会的会议首次提出“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一词。1968年EDRA成立(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其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跨学科的协会,致力于通过提升人与人、人类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辅助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环境,从而推动环境设计的研究。协会最初由设计专业者、社会科学家、学生、教育者与设施管理者组成,是关注环境设计研究的国际性协会之一。

在我国,环境行为学受到重视始于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先进研究理念及思想也随之涌入中国。直到1993年,同济大学杨公侠教授邀请英国著名环境心理学家David Canter到中国讲授相关知识,举办了首届“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关于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科发展的倡议书”,环境行为学才真正被国人接触和接受。这虽然晚于国外的EDRA研究协会,但开始有关于环境行为方面的课题已是我国学术上的一次进步。发展至今,相关课题研究已经竞相展开,大部分从居住区设计、种植景观设计以及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入手。因此,作为景观教育机构的学校,实践环境行为学思考下的景观设计,是探索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2环境行为学与景观设计

环境行为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行为方式与周围环境(包括物质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相互性,决定了其交叉学科的特性——不仅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科研型专业领域,也涉及到美学、规划学、设计学等实践应用类专业领域,有时甚至涉及到即时性心理问题和地域性文化问题。环境行为学概念模式见图1.

图1 环境行为学概念模式

所以,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谈论环境行为学,既是近几年新型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也是景观设计领域对自身知识体系、研究系统和实践方法等的补充和完善。在探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时,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反应的过程。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使得区域可按两种特征进行划分:环境影响行为的区域;行为作用环境的区域。两种区域主要反应了景观设计不同层面所能控制及影响的维度,也暗示了环境行为学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2.1环境影响行为的区域

由于校园往往进行统一规划,环境在使用之前已被相对完整的定义,形成了规划为不同功能的“block”,常见的有:生活区、学习区、行政区、后勤保障区及创业区等。一级规划后再次进行细化分区,多以建筑进行功能划分,形成每个“block”中的“功能核”。如,生活区常伴随食堂、宿舍、零售点、邮政服务点、打印社等。一些规划中将服务功能建筑统一归为宿舍建筑的裙房,但无法改变统一规划限定使用方式的属性。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相对方便统一的建设和管理,但对于景观来说,程式化难免带来不适宜的尺度或交通流线。由于统一规划的思路,生活区的景观设施、主题和材料,都与其它区域相同,使得校园景观难以在区域中有更好的空间规划布局和使用审美体验。

2.2行为作用环境的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存在于统一规划下的遗留角落或规划之后归属不同建筑“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楼间的树荫地带、操场的边缘地带、图书馆侧墙的林缘附近、家属区与校园主区的空白地带、宿舍楼下的小广场。首次规划往往不涉及人性尺度方面,经常见到行为作用环境的结果。如,人对场地的功能需要,自然地将场地利于布局,不可缺少植物与停留座椅等景观设施。这些“空白”区域被使用者自发地利用起来,相比大规模的环境营造,更倾向于从使用角度对景观进行优化处理。但这种自发行为的背面,是凌乱的景观和一些潜在危险。如,散置在场地中的坐凳、乱停放的自行车以及无处可丢的垃圾。

3景观设计的环境行为学导向

环境行为与环境空间有本源的联系,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环境行为的方便性与舒适度。环境行为学中的景观设计应考虑: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布局与自下而上的景观设计。一方面避免大规划下的冰冷空间,另一方面可以疏理使用空间,使其更加高效、便捷与美观。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立足于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两个综合性学科的必然联系。究其本质是立足于人的使用功能需求、审美需求和潜在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范畴进行探索和实践。

4环境行为学思考下的校园景观特点

4.1行为特点分类与景观设计

使用者通过发出行为,满足自身的使用需求,此过程同时需要有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及其所满足的使用功能偏重于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相对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由于少了空间要素中的顶界面,构成要素多使用有生命的植物,设计比内部空间更难把握。因此,针对行为特点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先将行为特点进行分类归纳、提炼,基于行为需求进一步完善、美化和提升设计,使景观设计具有可读性、人性化、高效与便捷的特点。基于此,根据校园的功能与行为需求,初步将外部空间分为:聚集(短时间)停留空间、休憩(长时间)停留空间、流动空间、文化表达空间以及附属复合型空间。

1) 聚集(短时间)停留空间。这类校园空间主要包括集散广场、建筑前广场及相关建筑的附属广场。主要以短时间停留聚集为特征,与周围空间有一定的沟通联系。使用者在此快速通过或短暂停留,完成一定的交流或其它行为。这种空间的要求首先是便利,其次为主题的意象性。景观设计应满足功能性和标识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被使用人群的视觉捕捉并在脑海中留有印象。

2) 休憩(长时间)停留空间。休憩空间在校园中多以内部空间为主,而外部的休憩空间,则有很强的依附性,以满足使用者在某一场所的连锁行为。如,图书馆周围的林荫空间、宿舍楼下的角落、餐吧周围等。此类行为偏重私密性、距离感和舒适度,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如何营造小尺度的舒适空间。同时,这个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往往会反作用于景观设计,如,改变景观家居的布置、植物种植的效果,甚至改变场地的布局,使空间合乎行为要求。

3) 流动空间。流动空间多表现为交通空间、联系空间等,可以满足一定的停留休憩功能,但不作为主导。这些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有明显的目的性,也需要保证其通过时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因为通过具有瞬间速度,所以不重视景观设计的细节和标识性的特征等。

4) 文化表达空间。这是景观标识性的主要空间,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达媒介之一。由于使用者的行为习惯趋于观察和思考,此空间应提供参加角度的景观设计,满足一定的互动。互动关系表现为休憩空间中融入使用者的活动,活动空间中另有其它功能设施。景观设计中应“大张旗鼓”的表达设计主题、校园文化,以烘托气氛。这一方面是环境行为中从规划层面设计景观主题;另一方面,主题的选择有时也可是自下而上的,校园的使用者也是景观主题塑造者之一。

4.2考虑行为学的景观各要素表达

具有不同行为特征的区域,对景观设计有一定的要求。景观设计可进一步被剖析为要素的设计与组织。

1) 场地与道路规划。作为外部使用空间,场地和道路规划是满足最基本行为的功能景观要素,在设计中也是最先考量的因素。场地和道路系统建立,场地或区域最主要的使用方式就被初步界定了,这对使用者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场地和道路时,首先整体考虑分级规划,按照人车分流、仅人行两种性质来区分道路设计的形式。由于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人群的活跃度较高,车行为主的道路也需考虑行人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场地随道路的划分而自然划分出来,根据行为需求,选择合适的铺装设计。铺装设计应避免过度图案化,避免人视角度的变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园林建筑。在建筑内部,使用者将其视为遮风避雨的临时居所,满足停留休憩。如,传统建筑中的榭、楼、阁等,都有明显的封闭性。在外部环境中,使用者将建筑视为观赏的一个景观点,其形态、尺度等会对外部空间产生影响。设计时,首先使建筑设计满足行为需要,力求方便,尺度适宜,再以景观设计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观赏效果进行梳理和提升。

3) 景观家具。景观家具主要包括坐凳、指示牌、灯具、雕塑等无内部使用空间、满足外部空间中使用者需要的物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和美观性。校园中的服务主体是学生,青春朝气,景观家具的设计可紧追国际前沿,同时满足多种功能。

4) 种植设计。种植设计往往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出现,是调节微气候、净化美化空间的重要景观要素。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往往是观赏或者享受林下空间,而潜在的分隔空间、疏导视线和点题点景作用,是设计者更多考量的因素。设计时,应巧妙利用植物的群落功能,营造与分隔空间,注重植物对私密空间的围合作用。

5) 文化层面的表达。文化层面是景观设计中主观性较强的因素。立足校园环境,应以勤奋、积极、创造等为主题。新教学楼或餐厅生活区周围,应以分享生活、促进交流为主题。同时,由校园强势专业作为文化主导的设计也比较普遍。

5环境行为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启示

5.1景观设计满足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力

从景观设计角度思考,为满足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坚持景观设计功能至上的原则,只有以满足功能为本质的设计,才具有更好的人性化关怀。而人性化关怀体现在不同尺度、不同性质的空间中,以行为需要的形式来表达。此外,校园文化具有的文化底蕴,可以丰富、充实校园空间。究其本质,景观设计强调的是梳理和营造外部空间,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美化环境,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要,其本身就有着满足环境行为学的使命。不同的是,设计角度往往自上而下,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缺少景观设计的前期分析,会导致对使用功能判断偏失,造成非人性化设计。

5.2校园环境行为基础下的景观设计潜在发展

考虑到校园环境的特征,校园景观设计实际上仍有很多发展空间。

对于校园中的聚集(短时间)空间,满足短时间的停留需求、鲜明的特征意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这种空间往往位于校园核心区域或行政区域,潜在的设计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强标志性景观或空间设计,强化校园意象,让使用者容易找到自己的目标空间。

休憩(长时间)停留空间则应加强舒适度和私密性的设计。由于校园主要为公共开放性空间,所以,安静、私密的空间,是设计层面难以顾及的。随着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提高,使用者更多的依赖外部空间满足行为要求。由此,设计可以增加空间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私密性,多以令人身心愉悦的植物景观为主。

流动空间的潜在发展方向是高效和便捷,舒适度需要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植物景观水平的提升。在流动空间中应优先尝试不同的人车分流形式,摒弃不人性化的道路设计。

此外,文化表达在景观家具、景观小品等构筑物上有一定体现,而在人性化的细节方面仍欠佳,渗透在前三者的设计中也亟待实践。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6):44-45.

[4]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3.

[5]朱兵.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J].世界建筑,1989(6):17-2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726X(2016)01-0061-04

作者简介:李庆华(1981—),女,山西太原人,200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讲师。

收稿日期:2015-11-21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梁燕莺景观设计作品选登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康复养生理念下的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初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