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在分类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16-05-24胡文武张岚孙阳菊钟富贵杨红霞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四川成都610061
胡文武 张岚 孙阳菊 钟富贵 杨红霞(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四川成都 610061)
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在分类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胡文武张岚孙阳菊钟富贵杨红霞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学校工作的要义是提高质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如何精准地分析学生?我们尝试开发与应用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科学分类,有效实施分类教学。学校初步形成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学生分类标准,开发与试运行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建构了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分类培养系统,形成了分类教学总体路径,在三类班级分别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从"主导者"到"主持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提升,师生生命样态改变。
关键词:学科测试分析平台分类教学开发应用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工作的要义就是提高质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基于教育的本真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曾说:“教育的性质似农业,而不像工业。”他道出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工作对象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生命,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唤醒每一个生命的智慧,触动灵魂,促其自由发展,让其绽放精彩!
3.基于分类教学理论与实践基础
分类教学的思想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制定适宜学生的目标。学校从一种类型的教学班级到三种类型教学班级,每种类型教学班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类更科学,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4.基于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优势
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全部建成,有自动化办公系统、备课平台、师生成长平台,所有班级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有投影机、音响、视频展台等设备。信息化技术在学科中广泛应用,各种媒体技巧使用也日渐丰富,实现了通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写、画、评、即投等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基于以上原因,学校于2012年6月提出了“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在分类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二、研究设计
1.核心概念界定
分类教学:它是根据每个学生学科能力现状,按照其在学科能力方面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探究学生特点、教学定位、构建分类教学模式框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的教学。
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以中学生各升学学科考试为基础的,设置了考试管理、错题集、数据字典等菜单的,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动态的个体和群体分析的,以促进分类教学为宗旨、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
2.研究内容与目标
2.1通过分类教学的顶层设计研究,建构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分类教学体系
2.2通过分类教学的顶层设计研究,探究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分类教学总体路径
2.3通过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开发与运行研究,探求对学生精准分析路径,提高教师命题与分析能力
2.4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在分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平台”应用研究,探求分类教学模式,改变教研模式,促进学生学力提升,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巨大合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三、研究成果
1.初步形成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学生分类标准
以备课组为阵地开展教材解读活动,从以下维度解读:课标表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目标解读、考点解读等。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建构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探究各学科核心能力。根据各学科核心能力命制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同时,根据测试和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初步将学生编入三类班级,并根据其学科能力发展变化情况,确立了流动管理的基本策略。
2.初步开发与试运行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
2.1开发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
学校教师、学科专家指导团队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教馆等开展多方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共同开发适合学校分类教学学科测试与分析的平台。平台由两大系统构成:
系统一:命题——制卷——扫描——网阅
系统二:数据集成——教学运用
进行学科能力解读,组建学科专家指导团队对试题做科学的选择与构建,保证学科测试题的有效性。
2.2测试与分析平台使用培训
就系统特点概述、基本操作说明、考试管理、试卷管理、题库管理、错题集管理、自由报表、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让教师熟悉与操作平台。
2.3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运用
平台具有成绩统计、学科分析、试题分析、答题分析、课堂评析、信息集成、错误归因、问卷分析的功能。
进行群体分析,通过数据查找与筛选,对学科知识点成绩的数理比较与统计,可以精密分析三个类次学生作为群体时在学科测试中的集中表现,针对三种类次学生学科能力实施的三个类次的个性化教学。
个体分析,通过调用、比较学生个体各次测试结果,可以精准分析学生个体,针对学科学习能力弱势发展部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并可以生成学生个体的错题本,引导学生反思学习。
四、初步形成了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差异的分类教学总体路径
经过学习和摸索,学校基本厘清实施分类教学的关键环节,形成如下实施路径(图示2):
图2 实施分类教学总体路线
五、分类教学模式初步实践
1.探究性教学模式构建
1.1设计原则坚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原则、坚持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1.2设计内容:探究目标,探究重点、难点,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探究反思。
1.3实施过程
⑴课前学生初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精心设计课前初探问题,提供一定的资料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再进行聚合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⑵课堂师生共探培养探究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这一环节包含“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探究过程”、“归纳抽象概括”、“获得结论”、“展示评价,反馈拓展”等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探究能力。
1.4课堂观察、学科测试与分析、反馈调控
2.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构建
2.1设计原则:坚持目标的科学性原则、坚持“先学后教”原则。
2.2设计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2.3实施过程: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素材,获取信息,筛选和利用信息完成任务。环境创设,目标出示。运用与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联点创设环境,对旧知补偿教学,为新知扫清障碍,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自主协作达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采用学生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师授为导的“引导案”导学的教学方式。
自主完成“引导案”。引导案设计坚持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提问,生生合作解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预习和自主学习,以问题形式提出疑惑,并与同伴交流,合作解决。
师生共研,突破重难点。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师生共研,教师启发、点拨,诱导,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
当堂检测,提升拓展。当堂检测可以设计基础检测题、能力检测题、拓展训练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通过课堂检测的反馈情况,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既有表扬,也有批评,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4课堂观察
2.5学科测试与分析
2.6反馈调控
根据评价反馈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策略。对于目标基本达到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提高性学习;对于未达标者,进行补救性学习,可采用教师个别辅导、生生互助。针对学生的共性,反思教学设计策略,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
3.1设计原则:坚持任务要有层次性原则、坚持任务要有实用性原则、坚持任务要有激励性原则。
3.2设计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分解、探究、交流、评价、反思等。
3.3实施过程: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任务再层层推进,设计不同层级的任务,让学生逐步学会新知和技能。
3.31设疑导入,引入课题。
3.32独立完成基础级任务,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通过填空题或知识短文阅读,让学生完成知识准备。比如字音、字形、词语意义、作家介绍、时代背景、写作理论等。
3.33自主探究完成理解级任务,提升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理解级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和整合信息,独立思考,互助交流,解决和所要完成任务相关联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我教育法激励自己追求卓越。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既让学生学会方法,又让学生受到教益。
3.34合作交流完成拓展级任务,提升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拓展级任务更有挑战性,学生能在完成前面级别的任务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触动灵魂,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规划人生,志存高远。
3.35任务五:他评、自评,提升附属内驱力,即用激励法涵养昂扬向上情怀。
师生在评价他人时,采用“2+1”评价方式,即两个优点,一个改进点,这样,学生在被肯定中逐步成长。当然,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写出学后反思,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4课堂观察
3.5学科测试与分析
3.6反馈调控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和数量。坚持任务主线、情景性、生活性的任务驱动。
六、基于真实数据推进教研方式改革
要推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需要充分改变教学研究最基础的群体——备课组的研讨方式。
1.基于数据的个体解读
1.1依托“师生成长平台”,走近每一个真实的生命
通过开发平台,可以得到丰富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解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动态的个体和群体分析,了解他们的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并且通过网络还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答题痕迹,从而非常真实地了解学生学力的高低,了解他们在某种学力上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提升的空间有多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
1.2立足学生学力提升的实际,确定研究主题
备课组通过数据分析,根据学力提升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每一类学生的提升空间就是一次备课组活动讨论主题。
2.立足差异的行动研究
2.1立足学生的真实,进行“三案”备课。
根据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我们备课组进行了三案教学的探究。
2.11形成了基于学生、教师、教材实际的教材解读形式。
2.12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三案”:课前“引导案”、课中“探究案”、课后“训练案”。“三案”的形成过程,首先由主备课人在备课组中说课,然后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定案。
2.2围绕“三案”的实施,进行课堂观察。
根据数据分析所反映的学生学力提升点,围绕“三案”的实施,备课组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了“课堂学习力”观察量表,由主备课人上课,备课组成员观课,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提升学生学力的策略、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填写观察量表。课后,组织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提升学力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根据研讨与反思结果,改进教学措施。再一次实施,然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反思提升,固化经验,进一步在备课组推广。
3.基于研究的检测反馈
为了检测备课组研究的教学行为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力,必须通过特定的检测内容加以验证。为了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学校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亲自来校对测试内容进行指导。备课组根据专家意见再集体研讨修正,形成定案,并上传到平台。
当然,检测完成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寻找新的学力提升空间。由此整个备课组研究形成了一个在循环中变化的动态链。
七、研究成效
1.师生角色地位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主导”使学生被动学习,现在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学的主持人,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认知的主体,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习到带着任务、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
2.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
2.1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自学能力提升,能自己做主,自主判断、选择、检测。较多学生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中监控与调节意识加强,逐渐养成积累和整理的意识。
2.2提升了探究学习能力: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做出假设、推理、判断的能力加强,逐渐提升了探究的能力。
2.3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自己设计、提出问题的意识增强,主动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2.4提升了创新能力: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等创新要素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学生成绩大幅提升,生命样态改变
在各级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上线率,是学校历届中最好的;在全国、省、市等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项目、获奖级别创了学校历年之最,学生意气风发,昂扬向上。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的其它文章
- 基于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的"研究生科研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教学反思
- ——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为例">"一科一教辅"机制下高中生物自编导引的开发初探
——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为例 - 啦啦操运动员心理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
- 开展综合探究型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实践
- 谈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三种结合
- 微信资源共分享,家园互动更紧密
——以圣诞节圣诞树亲子创作大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