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两种不同的外交哲学

2016-05-23郑永年

领导文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防务经贸和平

郑永年

在很大程度上,今天世界所面临的很多冲突,是美国冲突哲学的现实体现。

无中生有的冲突

“国家间有无冲突”的定义权在美国。即使没有冲突,为了其国家利益,美国也可以“定义”冲突。这些年美国到处制造的“颜色革命”就是一例。在美国各种力量制造“颜色革命”的地方,实际上和美国并没有什么直接冲突。

今天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实际上这个地区面临着中美这两种外交哲学的竞争。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这个地区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和平安全的区域。在美国人看来,一个崛起的中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秩序,从而发生战争。在西方,大多数人似乎期待着亚太地区的冲突和战争,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是如何实现的,中国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实,后者要来得重要。

中国一直在强调其和平外交哲学在其外交过程中的作用,也一直承诺会继续和平崛起。但很显然,中国的话语并没有引起区域内各国的兴趣。

这种情况既是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亚太地区充满危险的地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经贸合作成为亚洲地区的主流话语。中国的经济改革、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东盟主导的区域一体化等因素,促成了这一主流话语的形成。在这个构架内,中国不仅和亚洲各国发展出了紧密的经贸关联,也化解了包括两岸关系在内的本来很难稳定下来的问题。可以说,亚洲地区目前的稳定局面和发展势头,是这一主流话语和这一话语主导的国家政策的直接结果。

不过,这种情况在前些年美国宣布所谓的“回归亚洲”之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本区域,有关防务和军事战略的论坛越来越多,防务和军事话语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很多场合甚至取代了经贸话语。在东北亚,尽管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关系非常紧密,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但三国的关系似乎只表现为军事与安全问题,经贸合作被放置一边。在东南亚,尽管中国只和东盟十国中的四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存在着南海岛礁的主权争议,但今天的军事和安全话语已经主导了中国东盟关系。经贸关系还在发展,但经贸话语要不被限制到了中国本土,要不被军事和安全话语所笼罩。人们观察到近年来亚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各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有具体的利益在背后推动着。

面临这种不利的局面,中国有责任去改变它,因为这不仅不利于中国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区域的和平。

让合作哲学成为主流话语

在安全问题上,中国一方面在努力改变一直处于的被动局面,但同时也再三承诺和平,不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和平发展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会被一些所谓的民意所挟持。实际上,习近平在各个国际场合一直在作这种承诺,中国不会放弃主权,但处理主权的方法会是务实的。这也是自邓小平以来的一贯传统。

不过,这样做还远远不够。一项更为重要的使命是,中国必须把其合作哲学塑造成为区域的主流话语,重新把经贸话语拉回并且成为主流的话语,而不能任美国主导的防务和安全话语继续主导亚洲。目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防务和安全话语,在深刻制约着这个区域的经贸合作;一旦社会经济出现问题,这个区域就会出现真正的安全问题。

习近平在新加坡演讲时重新提出“亚洲价值”,这正是时候。中国之前提出要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而“亚洲价值”正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亚洲价值”在上世纪80年代由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等亚洲领袖提出,曾经是亚洲话语的集中体现。在1997年至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价值话语逐渐淡出。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亚洲价值又趋于复兴。历史上,中国是亚洲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地,尽管其他国家也有贡献。今天,复兴亚洲价值更可以成为中国软力量建设的有效手段。在亚洲,中国和美国的话语权之争既已经成为现实,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必须具有信心。历史地看,在经济和军事之间的竞争过程中,经济必然会胜出。

中国要学习从前美国经贸为主,军事为辅的政策导向,防务主要是为了国防和保卫国家核心利益,而经贸主要是为了建设区域秩序。从长远看,中国秉持的开放性经济区域主义经贸话语,必然会在和美国的防务军事话语竞争中取得优势,因为这既符合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更是符合本区域国家的根本利益。

(摘自新华网)

猜你喜欢

防务经贸和平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欧盟推出“史无前例”的防务计划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经贸促进
[编读往来]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