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6-05-23毛宽海胡颖郑晶芮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以人为本

毛宽海+胡颖+郑晶芮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当代价值等角度出发,强调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当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深化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经济建设;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是包含一切社会关系有机运动的范畴,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有机体。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社会生活根本上是实践的”。即全部社会生活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正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构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始终是人类社会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提高精神领域的认识。因此,物质生产实践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这也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关键所在。

其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有机体,它不是由简单个体构成,而是这些个体彼此间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包括血缘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其中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只有经济首先得到大力发展,才能为其它各项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脉络;文化则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因此,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发展主体的有机体。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首要观点,而人是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他曾指出,“一旦人曾经存在,人作为整个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这里的人是“现实中的人”,即,现实的人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自己想象或别人想象的那种人。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使人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

第四,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体。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形成的前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人类又能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如果人们长期以破坏自然界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利益,那么人类终将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只有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努力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特征

首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整体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包括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领域和构成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社会有机体之中。因此,我们要用系统的、整体的眼光看待社会有机体理论。

其次,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部社会关系生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生存方式,人类要获得持久发展,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第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主体性。马克思高度重视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分析研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与其它各要素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人是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所有关系都是人创造发展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得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永恒主题。

第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开放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有机体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随着全球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社会有机体必须不断通过实践与其他社会有机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丰富自身的理论。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出发, 明确社会的发展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 推进“五位”协调发展。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处在一个有机体之内,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同他的整体性特征,对于我们发展“五位”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出发,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有机体的其他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求其他的一切建设都要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都必须是在保证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而发展的,但是因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这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不在乎其他的建设,而是保证一切建设都在有序的发展轨道上,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建设,都必须有序推进,即关注主要矛盾又重视次要矛盾,有序推进“五位”建设。

其次, 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应该是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绝不是以牺牲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正确坚持“两论”相统一,就要防止和反对一点论与均衡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在经济方面,如果否认重点论,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讲和谐,就会因为失去物质基础使和谐发展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否认两点论,单打一只抓经济,甚至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这样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不起来。因此,当前我国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促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endprint

(二)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性出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不断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既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又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国情进行有需要性的摸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生存方式,人类要获得持久发展,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设了新中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性出发, 明确人是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坚持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具有主体性特征,即人类从事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其主体性的活动,都是以服从和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性,就必须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中国的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其发展都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美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政治发展为人的更好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化的建设是在满足人类发展的不断需要,社会的进步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大的整体的良好环境,而生态的建设则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并以此为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姓名:毛宽海(1990—),男,汉,河南濮阳,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党史党建研究。

第二作者:姓名:胡颖(1993—),女,回,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三作者:姓名:郑晶芮(1995—),女,汉,重庆巴南,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以人为本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