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指印特征提升疑难指印鉴定率
2016-05-23刘晓明
张 瑾, 刘晓明
(1.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 江西上饶 334000;2.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0240)
运用指印特征提升疑难指印鉴定率
张瑾1,刘晓明2
(1.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 江西上饶334000;2.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200240)
摘要目的 通过实践经验发现和把握不同原因造成的疑难指印特点,有针对性地寻找规律,挖掘、发现并运用指印特征中的特征资源,增强和提升对疑难指印的鉴定能力。方法 利用指印细节特征点的几何测量法、特征形态比对法、特征组合法及特征信息的深度挖掘提升对疑难指印鉴定的能力。结果 寻找、挖掘、发现指印特征中的特征资源,针对现场疑难指印形成的原因及对鉴定的影响,发现和把握不同原因造成疑难指印的特点,针对性地寻找规律,可增强和提升疑难指印的鉴定效力。结论 指印的微特征并不是拿到手就能用的,需要对特征的稳定性进行论证和确认并溯源,如指印的留取部位、形成原理、形成物质,并对作案过程的关联性、提取的方法等进行分析,可最终判定现场指印中的指印微特征资源是否可以用做鉴定条件,这在利用指印微特征对疑难指印进行鉴定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疑难指印; 微特征; 检验鉴定
0引言
疑难指印是指在完整度、清晰度、变异度(变形、重叠、损伤)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缺陷的指印,它直接造成指印在鉴定上的难度。疑难指印通常表现为纹形判断困难、纹线流向和指位判断困难、同一认定困难等形式。如果按照通常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实施,会有相当数量的疑难指印无法进行鉴定。本文作者通过长年的实践,总结发现疑难指印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寻找其规律,为增强和提升疑难指印的鉴定提供技术参考。
本文把各种指印特征点在形态上的不同称之为指印微特征的特征。对指印微特征的应用是有较高条件和严格基础的。为了能清晰地体现出微特征及其形态,本文中作者特意选用了条件较好的指印案例,特此说明。
1指印特征中的特征信息挖掘
1.1指印特征中的特征资源挖掘
案例:某小区居民家发生盗窃案件,从现场一纸质包装盒上发现指印一枚,利用直接照相法提取(图1左侧)。现场指印是一枚中心及三角模糊不清的残缺指印,可供比对的仅为指印中心上部的少数纹线及特征,鉴定中正是利用这些为数不多的特征认定同一。
将现场指印与捺印指印同步放大可见:
(1)图2中最上方的特征1与其上方的纹线关系为:上方纹线从特征1起点处与纹线形成约10°的夹角,向右上一小段后往右下与特征1为起点的这条纹线呈相对水平走向。
(2)特征1下方第二根、第三根纹线的终点为特征2、特征3,特征2为斜坡状终点,特征3则为类圆形终点。
(3)特征4、特征5位于特征3下方第4根纹线,相当于一根纹线断开所形成的一个终点、一个起点,而且起点、终点的端点同为类圆形。
(4)位于特征4、特征5上、下两侧的纹线走向皆向特征4、特征5中间的空缺处挤压。
(5)综合短棒等其他特征点,认定该两枚指印同一。
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眼、小点、小桥、小钩、短棒,这常见的9个特征,另外,还包括皮肤褶、皱纹等,作为指印鉴定人员一般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在一般鉴定中鉴定人员并不一定会去刻意“吃透”它们,或者说用不着充分地去“吃透”它们。因为对于条件较好的指印来说,本身就拥有足够的特征点。在对疑难指印进行鉴定的工作中,会出现因鉴定所必需的特征点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欠缺,从而难以定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有的资源中进行挖掘了。
图1 现场包装盒上残缺指印及嫌疑人样本
图2 残缺指印及嫌疑人样本特征点比对
在放大镜下,仔细地观察各个特征点的“容貌”和形态会发现,指印中的各个特征点不仅各具其貌,而且相同的特征点也会出现不同的“长相”和“体型”。这种相同特征点之间所出现的不同的“长相”和“体型”就是指印特征中的特征,就是我们在鉴定工作中去寻找和挖掘资源的源泉。
小眼:有圆形的、长形的、凤眼形的、水滴形的、不规则形的等;
小点:有相对大的点、小的点、圆形的点、扁形的点、其他几何形态的点、与相邻纹线间定位不同的点等;
小桥:有相对长的桥、短的桥、与相邻纹线连接角度不同的桥等;
小钩:有钩的长度不同、有钩的角度不同、有钩端的形态不同等;
短棒:有长度不同的短棒、有与相邻纹线之间定位点不同的短棒、有两个端头形态不同的短棒等;
起点与终点:纹线起点或终点的端头有方形的、尖形的、类圆形的、斜坡形的、其他几何形态的、由虚线到实线的起点、由实线到虚线的终点等;
分歧与结合:纹线分歧与结合处的分叉形态各异,有均分形的(像丫字)、有单分形的(一根线为直线,另一根线斜分)、有左单分形的、有右单分形的、有分叉角度不同的等;
皮肤褶皱纹:褶皱纹的长、短、粗、细、交叉、组合等形态各不相同,它们是鉴定中特征点的不可或缺的补充。褶皱纹在指印中出现的情况个体差异性很大,一般人指印上出现的褶皱纹相对均衡而稳定,但在存在如皮肤干燥、皮肤病变、化学损伤等因素的手指上,褶皱纹出现的数量则很多且形态异常,有的几乎造成了对纹线形态的破坏。在同一手指所形成的手印中,一般来说它们具有相对稳定性。
指印微特征的特征是指各种指印特征点在形态上的不同。手作为造痕体在具体的留痕过程中由于力度、动作的不同,有时会造成承痕体上所留指印不同程度的变形,但是这种变形对于指印的特征而言影响很少,而且极少会产生达到变异程度的变形,这也为特征中的特征在鉴定中运用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1.2指印特殊特征资源挖掘
所谓指印特殊特征是指除了指印标准的9种特征以外的特征。特殊特征与标准的指印特征在形成原理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指纹的标准特征是先天所形成的,除特殊情况外,它们原则上是终生不变的。而指纹的特殊特征则一般都是由后天的生活行为形成的,它们总体上分为3大类型:长期稳定类、短期变化类、综合类。指纹的特殊特征都具有鉴定价值,它们也是指纹标准特征的有益补充及组成。
1.2.1长期稳定类
常见的长期稳定类特征是指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后天特征。它们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病理等因素,因伤及了手指的真皮层而使指纹纹线出现永久性的变化。如刀伤、电击伤、化学腐蚀伤、皮肤病变等。图3即为刀伤所形成的特征。
图3 左侧是2014年一起盗窃案现场提取的指印,右侧是2011年采集的嫌疑人指纹
1.2.2短期变化类
图4伤口指印系手指被磁片划破后的采集样本,采集时间段分别为受伤后1日、受伤后3日、受伤后12日、受伤后33日,共4个时间截点,可见伤口逐渐好转至看不到伤疤的痊愈过程。
图5脱皮指印的采集时间分别为首次采集当日、1周后采集、30日后采集的3个时间截点。可见当事人手指脱皮程度由重至轻再至重。虽然这些特征出现在相似部位,但形态有所不同。
图4 伤口
图5 脱皮
短期变化类最多见的形态就是手指的脱皮现象。手指的脱皮因脱皮原因的不同,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情况也不相同。但相比其他特征而言,这类特征是很不稳定的,正是因为它的这种不稳定性,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它却产生了鉴定上的特别价值,不仅可用于指纹的鉴定工作,在利用指纹进行案件串并上,更是在对嫌疑人的活动轨迹、作案频率、作案顺序等方面具有特别的时间、空间上的定位功能。
1.2.3综合类
案例:某仓库中发生凶杀案,在该仓库内一酒箱表面上发现残缺血指印一枚(图6左侧,右侧是案发数日后采集的嫌疑人指印样本),用四甲基联苯胺显现法固定提取。
图6 现场血指印及嫌疑人样本
仔细观察该枚血指纹,发现其中心箕形线内有两条线,箕形线外侧右边有一起点,起点右侧第一根与第二根线形成一结合,结合右侧两根线形成一分歧,以上5个特征形成英文字母“W”形态(图7)。
图7 样本比对
现场提取的血指印为残缺指印,对纹线下方出现的横向线条当时并未直接当作特征认定。数日后与嫌疑人汪某捺印样本比对时发现,比中的左手中指在嫌疑人作案时被划伤,残缺血指印中出现的横向线条是伤口所形成。手指刚刚受伤时指纹上留下的空白是短期内的变化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改变。案发一年后,作者再次采集嫌疑人指纹,其左手中指伤口愈合,指印中白线消失,已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图8)。
图8 样本线
需特别强调一点,所谓的综合类特殊特征,并不是简单的将上述两类特征进行合并而成,而是指手指皮肤在单一因素变化之下所形成的特征本身的局部稳定性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所造成的在特征上变化的差异性。比如化学腐蚀、电击等因素所造成的手指皮肤损伤,在损伤的初期,在手指皮肤上既会造成长期稳定类的损伤特征,同时,在一定的阶段之内,它又会出现短期变化类的损伤特征。而这种短期变化类的特征会随着损伤部位的不断痊愈而变化直至消失。
1.3指印特征中的组合特征资源挖掘
在一般的指纹鉴定工作中,刑事技术人员常常局限于运用指纹的各种标准特征点。而在对于指纹特征点的运用上还有一种特别的使用方法,即对指纹特征点中组合特征的发现和运用。之所以要用“发现”这个词汇,是因为作为鉴定人员必须首先拥有这种意识才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现指纹中的组合特征,也才能有效地运用好组合特征。
案例:某酒店发生盗窃案,在葡萄酒瓶上经502熏显提取指印一枚(图9左侧),现场指印残缺并有重叠。与嫌疑人指纹比对后发现,箕头左上方有一个长眼,长眼右侧为一个结合、一个分歧,并与下方的一个结合形成了类似字母“Y”字形态的组合特征;在长眼和“Y”字形的特征上方,有两个分歧、一个结合及一个错头式小眼,形成了类似菱形的形态特征(图10)。这些特征点虽然少,但通过对其组合,就形成了独特的点、线、面特征形态,而每个相对独立的点、线、面的特征形态之间的位置关系,又组成了一个大的特征形态,使这些特征点具有了唯一性,形成了鉴定上的价值。
案例:某小区居民住宅发生盗窃案件,在室内一个照相机包装盒上运用粉末法提取手印一枚(图11右侧),图中可见,左三角右侧有3个并排的终点,最左侧一个终点向左第二根纹线上方又连续出现3个结合,最顶端的结合与其右侧的一个分歧形成“Z”字特征形态。把这两组特征形态结合在一起看,又形成了尤如“北斗七星”的大的特征形态。
图9 葡萄酒瓶上经502熏显提取指印
图10 提取指纹比对
图11 照相机包装盒上运用粉末法提取手印
图12 指纹比对图
所谓指纹特征中的组合特征,是指在指纹某个区域内连续出现的,具有一定物理关联性的特征组合。如一个分歧紧接着一个结合(如同手拉手)、一个小眼顺延出一个分歧、一个起点下侧(或者上侧)紧靠着一个终点,两根纹线间又夹着一个小点,等等。特征点出现的越多,其组合度也就越高,价值越大。其中,各特征点之间的物理关联性是组合特征的价值所在。它的组合度越高,出现的概率也就越低,它的个体特殊性就越强,鉴定的价值当然也就越高。这在特征点较少的疑难指纹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组合特征另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有效地提升特征点的价值。所谓特征点的价值是指出现概率越低的特征点,其价值原则上也就越高。比如,在标准的指纹特征中,起点、终点的鉴定价值相对于小点、小眼、小桥要低一些。而组合特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组合的形式,降低了特征点间以特定的组合形式出现的概率,从而提升指纹特征的价值。
图13 伤疤两侧特征
1.5各类指印特征的互补资源挖掘
在对疑难指印进行鉴定的工作中,因为客观条件差,所以刑事技术人员应当善于寻找、挖掘、发现各种可用于鉴定的指纹特征形式,因为它可以让原本稀少的鉴定资源丰富起来,让按照常规鉴定方法鉴定时数量不足的特征变得足以产生正确的鉴定结论所需。如果一心只瞄准指纹的标准特征对疑难指纹进行鉴定,那不仅会在相当的程度上降低疑难指纹鉴定的鉴定率,也会在相当程度上降低疑难指纹鉴定的成功率。
仍以图3所示的居民家盗窃案指印为例,现场勘查中在室内写字台抽屉表面运用粉末法提取指印一枚(图3左侧),如图可见,一条伤疤由中心上部贯穿至指尖。以伤疤为界,伤疤左侧:中心为一线箕,箕形线上方第二根线有一个小眼,小眼上方隔一根线有一个起点,起点上方隔两根线有一个分歧,分歧上方隔3根线有两个小眼,一个扁而短、一个宽而长。伤疤右侧:两根纹线分别出现一个起点,起点下方紧挨着一个结合。
伤疤两侧的特征点组合成了一个字母“V”的形态(图13),在这些特征点中,既有各个常规特征点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又有这些特征点与伤疤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可见,在对疑难指印进行鉴定的工作中,只要善于寻找、发现、综合运用指纹特征中的特征,就可以让更多的嫌疑人从重重迷雾中浮出水面。
2特征信息分析及应用
指纹特征中的特征,作者把它称为指纹微特征。充分运用各类指纹特征中的特征,是提高疑难指纹鉴定率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如充分运用各类指纹特征的互补资源,要实现对各类指纹特征资源的有效运用,刑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刑事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基础业务素养以及长期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
(2)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及意识,并能灵活地运用;
(3)必须充分去了解和吃透案情,弄清楚所要进行鉴定疑难指纹的来龙去脉,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需要特别强调和注意的是,对于指纹微特征的运用与对指纹常规特征的运用有一定的差别:在指纹鉴定中,大多数是现场指印和捺印指纹的鉴定,也包括捺印指纹对捺印指纹的鉴定和现场指印对现场指印的鉴定。其中,捺印指纹多数条件较好,较易辨认。现场指印则不然,在对现场指印的鉴定过程中,首先要论证和确认微特征是否产生变异,指纹中出现的微特征点是否确实可靠,因为,只有确定确实可用的微特征才能用于比对。论证和确认的方法主要是对现场指印进行溯源,即对指纹的留取部位、形成原理、形成物质、与作案过程的关联性、提取的方法(照相、物理熏显、化学显现、光学显现、实物粘取等)等相关“历史”进行深入了解,最终判定现场指印中的指纹微特征资源是否可以用做鉴定资源。
3结论
运用指纹特征中的特征提升对疑难指纹鉴定的能力是一项经由实践证明,指印鉴定中一条新的途径,也是一条崎岖的途径。指纹微特征是指纹鉴定中一直被忽略的一种鉴定资源,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种鉴定资源的存在,并且科学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扩大我们对疑难指纹的鉴定数量,提高对疑难指纹的鉴定率。是否能在工作实践中去有效地把握、正确地运用这项技能,专业素养固然重要,意识的培养和理念的形成更为关键。因为,它不仅存在于对这项技能的运用,而且存在于运用的全过程之中。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在对疑难指纹进行鉴定的行为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罗亚平. 痕迹检验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42-45.
[2]公安部政治部. 痕迹检验学[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42-43.
[3]刘少聪. 手印学[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小明)
中图分类号D918.91
作者简介张瑾(1983—),女,江西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指纹检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