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对比分析
2016-05-23卢信仿曲和全
何 剑, 卢信仿, 曲和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指挥战术系,北京 100038)
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对比分析
何剑,卢信仿,曲和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指挥战术系,北京100038)
摘要对比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的执法背景、训练理念、训练内容。其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对比结果:一是两国都处在依法治国、治安状态比较稳定的背景下,但是,执法环境有一定的差异,且执法环境决定着新警学习战术训练的内容;二是两国战术训练理念和训练内容的设计有所不同,新西兰新警培训重视思维训练、群体性和暴徒心理学、编队训练和战术、救助训练等;中国新警培训重视武力使用、盘查、搜索和抓捕技术等;三是两国都强调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重视战术训练和警械训练,都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当前形势、执法合格的新警。
关键词执法环境; 战术训练; 理念; 新警; 内容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加大,治安形势日趋严峻,警察受伤或牺牲的案例日益增多,这表明目前警察的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因为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不准私自拥有枪支,以及刀具的管制,换言之,不能合法持枪。在中国相对来讲,最大限度降低犯罪率,不能自由持枪,市民的安全系数较高,总体反映个人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强,但是,文明素养程度有待提高。警察平时执法工作中枪械管理严格,不是每个人都配枪,值班领导才配有,多数人携带伸缩警棍、催泪器、手铐等非杀伤性警用装备,只有在特殊的抓捕行动中才人手一枪,多与特警并肩作战。新西兰的“社区警察”就像我们的“片警”性质,但不同的是,我们“片警”的职责不仅要去处理社区各种事情,还要“打击”、“控制”犯罪行为,除了完成防范性工作,还要完成破案指标,堪称“多面手警察”,国情不同,警察的职责也不同。还有,警察工作的责任和辛苦等得不到少数群众的认可和理解。目前,警察的执法权威受到严重考验。中国警察出警不像西方国家按照执法手册执行就好,而是还要考虑前因后果,顾虑多,导致执法不得力,甚至被对方强迫下跪、打伤和拖死等现状出现。袭警在中国不是件稀罕的事,袭警在新西兰却是件非常严重的事。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可见:新西兰司法制度健全,警察的福利待遇好,从事的时间越长,待遇提高也越快。平时工作之余不鼓励加班,主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一旦有特殊的超时工作,必须经过批准,还有报酬。警察这一职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从优待警”深深吸引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加入队伍。新西兰犯罪率低,恶性暴力事件少,有着良好的秩序,源于95%的市民关系融洽,法律观念强和素质高,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有安全感的国家。作为国家执法力量的警察,他们的工作不是以“打击”、“以暴制暴”为主,而是以“防范”为主,从破案角度看,防范性工作更重要。平时工作的警察主要为社区服务,简称“社区警察”。他们身上不携带杀伤性武器,也就是说不携带手枪执勤,常携带的有催泪器、手铐、警棍和泰瑟枪(电击枪)。中国警察暂时没有使用泰瑟枪,他们处置事件理念是不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对抗,所以在执法中受伤害的概率很小。如果遇见暴力犯罪,社区警察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求助于“散落”在各角落的特警,一起处理暴力事件,这种处置模式与中国相似。新西兰的皇家警察总署历来重视警员对自身价值的培养,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操作性极强,以“专业性、尊重、正直、道德”取得每一个警员的职业感和责任感,执行公务体现绝对的权威感,从而形成新西兰警察特有的风格。
1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理念的对比
1.1两国新警战术训练的教员与受训对象
中国警察训练机构对将要上岗的新警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要进行6个月的训练,采用的教员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本单位有训练经验的、训练有素的警官或领导承担任务,水平和能力完全由单位自己认可;另一种是外聘警察院校的知名实战专家来讲课或培训,这些专家一般具有此领域的高级职称,或者有职务,或者是丰富实战经验的警察。新西兰警察教员是经过了新西兰皇家学院人员安全战术训练处的培训,了解当前公共程序形势,有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和监督能力,并取得资格的警察。
此次研究,新西兰招录的新警第一次受训,即受训对象是将要走上岗位的警察,而不是招录警察时的训练。新西兰招新警时,不管你是什么人种,也不管你是18岁立志的年轻人,还是想换一种活法的中年人,只要想当警察,50岁的年龄也不是问题,但是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几个方面的调查和考核,其中就有体能和心理考核。新警要通过一段时间艰苦的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身体各方面和心理不断地接受极限挑战,过关斩将后,还要接受几近苛刻的体能和心理考核方能如愿。例如,体能测试的项目包括双手握力、俯卧撑、游泳、2 400米跑和垂直弹跳能力,指标数值获得主要对警员的力量、肺活量、耐力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高低的把握。这种体能测试简称PAT,即Physical Appraisal Test。心理的考核除了用熟练的英文回答考官摸不到答案的主题外,还要进行身心合一的考核,即Physical Appraisal Test,简称PAT,中文称为身体物理适应力测试,包括翻越障碍墙、爬窗户、走独木桥、推拖车、200米等,指标数值获得主要对警员身体的爆发力、平衡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攀爬能力的把握。经过一次魔鬼训练与严格的考核,只有是一个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强健和动作敏捷的人,才能顺利加入警校的训练。在警察学校又经过约5个月的技能和某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包括射击、擒拿格斗、驾驶、心理沟通和法律等课程学习,通过考试后就可以进入警局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西兰公务员。
中国的新警大部分(约60%)经过警察院校3年或4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约40%的新警在社会上招聘,年龄基本在23岁左右,研究生毕业年龄适当放宽。即将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和体能测试,包括1 000米(男)800米(女)、10米×4位返、纵跳摸高三个项目,成绩合格才能顺利进入警局工作,随后,在本单位进行新警第一轮上岗培训。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本科生教学课程为例,除了4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外,还要完成的训练课程,有射击、警察战术训练(包括战术基础动作、盘查、搜索和抓捕术)、防卫与控制(包括徒手格斗、警械使用、擒拿控制)、大学体育(包括体能、速降攀爬、心理拓展训练),主要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训练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协同合作、心理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获得最大的发挥。新西兰警察招录后把警员送警察院校再受训,而中国警察多数是从警察院校直接招录,到岗位后单位多是自主培训,这两种模式稍有差异。中国警察的专业扎实,技能和身体素质要求全面,而新西兰警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些。
1.2两国新警战术训练的班容量和管理
中国的新警岗前培训,一个省市根据当年招录多少人数选择在本单位或外单位进行时间不等的业务和警务技能的培训,一个班的人数就是招录的人数,也是所谓的集体集中培训,内容包括战术训练等。在新西兰皇家警察学院一个课程最大容量推荐18人,人数少更有利于训练的效果。
中国新警的训练一级管理有主管领导一名负责,二级管理有训练科或部的领导一名负责,三级管理下设教练员一名或多名,条件好的单位配备一名医生。新西兰新警的训练每18个学员配备教员和安全员各一名,没有医生跟训,如果人数超过36人,则要增加一名安全员。新西兰警察训练配备的安全员有点像我们医生的角色,但是,我们的医生只会接受受伤的人员,不会去着想训练场上的风险管理问题,如训练的器材、场地安全性等,安全员是给予训练有力的保障。两国的警察教员都会在训练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确保学员运动损伤风险降到最低点;都会在训练最后进行完整的考勤记录、严格的考核和合理的评估。新西兰新警考核,任何一个项目未通过需要进行补训,但是不影响职位的资格,而我们补训则较少。
1.3两国新警教员的训练理念
中国的基层警察教员也称教官,对新警的培训考虑更多的是“实战、实用、实效”的训练理念,而警察院校的教师常采用“教、学、练、战”四位一体化的训练理念,两者之间稍有差别,但都是为实际的需要而服务,最终目标落在一个“实战”上。他们会按照上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尽可能的调动训练资源和装备,但是,受到训练场地、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场地设备租借难是普遍的问题。还有,训练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各省市培训的教材不统一,有的使用公安部的教材,有的使用省级警察院校的教材,还有的单位使用自编教材,训练操作的程序和规范性明显受到约束。再有,就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基层警察教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发展也是明显的问题,直指训练专业标准性、规范性不够,实战经验不能弥补科学的规范训练,院校教师还不能达到全科都能训练的能力。少数部级的教官代表培训教官群体的最高水平,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执法经验。
新西兰新警培训的教员是皇家警察学院提供的专职人员或专家,教员的水平高,综合性能力强,既要会操作多个科目,包括队列训练、单警防护编队训练、抓捕和转移训练、受伤警员的救助训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法等,还要讲解法律知识、放多媒体讲课,以及风险评估等,训练管理工作也是教员的一部分。他们的训练教材统一,训练体系完善,每个目标完成使用不同的教材,区分明确,但又相互关联。有警察防卫与战术教程、教练员指导手册、新西兰法律等手册结合使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训练,还有配合训练相关的多媒体讲解内容,教员的训练按照训练教材或手册逐一操作。
2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内容的对比
2.1思维训练的特征和优势
新西兰新警的战术训练培训设计有思维训练系统TOF(战术选择体系),考虑到警察需要武力使用时能正确使用决策,每一个学员都能正确回答有关战术的选择问题。TOF的特征表现有四方面:战术选择的分级、战术选择与实际行动的联系、武力升级的情况和行为降级武力降级。思维训练的结果优势,就是观察积累评估,进行和取消正确评估,有效完成武力程度对应的战术选择,战术选择基于评估,所以战术选择与武力使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新警没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仅仅结合一些教材章节的理论学习,没有单列出的专门训练,如武力使用的分级,初级的武力使用的风险评估与战术选择等(见表1)。
表1 中国与新西兰新警战术训练内容的对比
2.2相关的理论学习
新西兰新警理论学习的相关内容有:法律、群体性和暴徒心理学、风险评估、违法行为等,培训内容的设计紧贴实战需要,如群体性和暴徒心理学,涉及到人群和暴徒的定义、群众的心理分析、人群和警察的关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类型等,告诉学员如何去改变、去控制事件的发展和人群,还有关于暴乱行为与群体性事件的区分、影响因素、成员的特点、暴力煽动者的辨别、警察角色和责任等理论分析和注意事项。在学习后有一次理论考试,主要是围绕群体性和暴徒心理学内容提出,包括一小部分相关刑法。战术训练武力使用与法律密不可分,立法规定了罪名,赋予警察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群控制的权力,也可以说是战术训练中的技术与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培训中充分体现。而在中国,新警培训几乎没有群体性和暴徒心理学专业的知识传授,但是有犯罪心理等知识、群体性处置的知识以及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方法和操作。新西兰警察处理事件是以防为主,如果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处理起来肯定是有利的。暴徒心理学在中国的新警战术训练培训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武力使用和要求
新西兰新警武力使用培训明确指出:在哪几种状态下可以使用武力,包括破坏和平、混乱集会、暴徒犯罪、非法行为、方法妨碍、妨碍公共道路和非法集会;当维护公共秩序时,警察有权使用“最少武力”,也就是提倡最小限度使用武力。中国新警的培训现场处置武力分为口头警告、徒手制止、警械使用、武器使用4个级别,武力使用要比对方高一级别。新西兰新警的武力使用内容分轻微、中等和高等武力3种,除了没有口头警告这一等级,其他分类与我们的武力使用相当。再有就是战术选择,新西兰分9种情形,根据不同的武力使用,灵活对待。培训教材中没有更多的描述战术选择,这一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西兰教员只讲授一种压点控制方法,即乳突指压法,而我们是借鉴香港的压点控制技术,控制不同的部位大约有十几个动作,对抗形式多种,有一对一、二对一、四对一;这种技术是应对拒绝离开的、非暴力的、消极反抗者的一种合理的方法。新西兰新警的武力使用内容比中国新警的多而广,我们的压点控制技术相当丰富,训练开展却不是很普遍,仅仅停留在极少数省市的在职警察培训中。
2.4警械使用和训练
新西兰新警需要掌握警拐、塑料手铐、盾牌、警用P6防护头盔,警械具的使用。警拐,也称为“T”形警棍,在中国使用警拐的较少,单警装备的标配是伸缩警棍。两种警械用具都有进攻和防卫的技术,可以驱退对自己或同伴造成伤害的进攻,但是,警拐可以很好利用拐的角度限制暴力者的反抗,警棍缺少这样的使用功能。 手铐是约束人身和行为自由的警械用具,塑料手铐中国还没有开始大面积使用。它的特点是轻巧、简便、实用,但是,一旦操作有误,把手铐拉太紧,容易造成对方的手肿胀疼痛。塑料手铐在约束集体人群时是比较有效的警械之一。新西兰警察盾牌主要有格斗盾和防卫盾两种,其中防卫盾牌不是铁质材料,由坚硬的、透明的复合碳酸盐塑料做成,这种盾牌不能阻挡子弹和尖锐投射物的穿透,但能防御液体和高温,且阻燃、不易破碎、轻便易操作,常常用于小规模的、消极的、手拉手、棍棒的对抗中,是以防御性为主的安全选择。新西兰警察头盔结构比中国警察头盔复杂得多,面罩就分有全锁、半锁、中锁3种,因为功能多,对头盔使用安全性要求高,而中国警察头盔设计相对简单些,且警械具训练不包括头盔的使用介绍,但是,在警械具对抗训练中就会使用头盔。再有,我们有警绳、匕首、喷雾器使用的训练,盾牌主要是在职警察培训的内容,而新西兰相对来说,警械使用训练的内容少一半,但是,警拐、盾牌和塑料手铐使用的讲解与操作占整本战术训练手册约1/2篇幅。两国培训的每一种警械的操作很规范,包括使用流程、操作方法、风险管理、战术选择、对抗的进攻和防守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及战术训练准则、战斗路线演练与方法等内容写得非常详细,易操作。
2.5编队训练和战术
新西兰新警的编队训练和战术很丰富,主要体现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训练中。先有步操,再有警用防护装备的编队和无防护的编队,其中包括警拐的编队、区队单排防线、抓腰带前进、“T”型防线、区队双排防线、分散队形、重组队形、渗透队形、分裂队形、不锁定和锁定盾牌前进。盾牌编队训练使用的是圆形和长方形盾牌,所谓的锁定或不锁定盾牌,就是盾牌能相互扣位或独立而言。队形一般是3个盾牌为一组锁住,被保护的人往往会站在锁住的盾牌后面。中国新警普遍没有编队训练,在职警察培训中才会涉及。但是,单独的战术基础动作训练,这里的“战术”与“编队训练和战术”又有区别。
2.6救助训练
新西兰救助训练的目的就是每一个新警必须学会受伤时能救助同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伤与急救。中国的公安院校本科有一门《创伤与急救》课程,在职培训里曾经开设过这样的训练,新警培训里没有硬性规定,所以,求助训练是否培训,由上级制定方自由决定。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受伤是难免的,从某种角度说,学会救助方法等于学会救命,所以,这门技术的掌握很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2.7其他
中国新警的训练还有一部分核心内容,即盘查技术、搜索技术和车辆查控技术等。两国警察执法背景不一样,面对的执法环境也不同,中国警察在不配发枪支的环境里执法,受威胁、受伤流血的风险可想而知,可以用“处境恶劣”来形容。警察面对对抗的对象,不再是“防”而是“控”、“抓”。首先是徒手对付,随着武力使用的升级才选择使用警械与人的对抗,武器与武器的对抗,所以,盘查、搜索、查控技术是新警培训不可或缺的。
3结语
随着中国警察对外警察院校或警察机构交流的增多,教育训练的理念和实战训练的内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新西兰新警的战术训练次数,不难看出皇家警察学院对新警培养的重视,不仅是师资力量上的支持,更体现在战术训练理念、要求和内容的设计上,规范、精细、严格、严谨和科学,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少才.新西兰警察印象[J].环球,2010(9):56-57.
[2]中外警察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警察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6):70-80.
[3]叶建华 ,冯亚君.以“实战、实用、实效”理念统筹警务实战培训工作[J].武汉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8-70.
[4]Author-John Moran QSM. Public order basic operators training[M].Staff safety Tactical Training The Royal New Zealand Poblic College Papakowhai Road,Private Bag 50906,2007.
[5]刘彦飞.警察现场处置武力分级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6]公安部政治部.警务实战基础训练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7]苏爱感,何剑.警务技能与战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小明)
中图分类号D035.319.2
作者简介何剑(1972—),女,广西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警务实战技能、警察体育、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