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南部三州喀斯特典型区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2016-05-21

贵州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漠化

尤 鑫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3;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贵州南部三州喀斯特典型区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尤鑫1,2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3;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点生态问题区域。贵州南部三州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处,也是喀斯特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交织的地区。以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实践中形成成功的生态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了5种典型模式。通过分析喀斯特区域自然因子和社会发展特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等综合因素,提出了以地貌环境特征为主导因子的生态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贵州南部三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喀斯特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贵州南部三州;喀斯特典型地貌;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

0引言

全球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带中,贵州省作为中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带,石漠化居我国首位,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生态问题最为严重。贵州南部三州处于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1]。三州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同时也是贵州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土地承载力低,人口压力大,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使该区的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已严重制约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州少数民族聚集区已成为中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到2020年,三州要建成小康社会,目前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压力。

目前所面临的现状,不是一种纯粹自然过程,而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紧密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2]。如何在三州地区进行生态治理与重建中,找准经济社会发展切入点,实现该区生态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喀斯特深切峡谷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探索其生态治理的优化发展模式及途径成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时期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迫切需要,也是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现实要求。

1研究区概况

贵州南部三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36个县市,总面积7.71万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43.76 %;是珠江、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向广西华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西接云南省,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东接湖南省;属云贵高原向桂西北丘陵山地及长江南岸丘陵盆地过渡带,地理特征十分明显。

1.1地质和地貌概况

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现象与过程[3]。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之一。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性最严重,为重度石漠化地区;黔南州次之,为中、轻度石漠化;黔东南州只有几个县存在石漠化问题。整体地理特征海拔从西部高到东部低的过渡;土壤层“从西部无土壤层岩石裸露到东部逐渐由较薄土壤层”“从黄壤到红壤”“土壤层浅薄不连续”的过渡;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形成复杂多样的农业生态环境。

研究区域地貌类型以侵蚀地貌与溶蚀地貌两大类型为主,是我国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区域。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高坡陡,坡地多,盆地少,土层薄,田高而水低,峰林切割较深,岭谷高差明显。三州主要地貌类型有台地、山地、丘陵、高原、山原及盆地,其中喀斯特地貌除喀斯特盆地外,更多的是喀斯特峰丛山体。峰丛地区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南部三州喀斯特出露面积达37 390.91 km2,占三州总面积的51 %;潜在石漠化面积11 086.58 km2,占三州总面积的15 %;石漠化面积14 483.72 km2,占三州总面积的20 %;三州75 %的县(市)都属喀斯特分布区;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三州耕地面积的17 %;大于15度的坡耕地占三州耕地面积的43.3 %。

南部三州地质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中、下三叠纪形成的碳酸盐岩广泛分布[4],是形成喀斯特地区土壤的物质基础,出露地层岩主要是白云岩和石灰岩,碳酸钙含量达到99 %以上[4]。岩石成土性能差,土壤富钙和富盐基化。土壤类型为山地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为主。土被薄、不连续,地表岩石多呈现裸露,土被持水能力不足,地表水份缺乏,易发生侵蚀和溶蚀。

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升降运动强烈,地势垂直变化幅度大,垂直岩溶侵蚀作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岩石成土性能力差和重力崩塌作用,地表岩石裸露,土被不连续,地表水缺乏,土体中持水量较低,特别是周期性干旱,是影响森林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形成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不相同的喀斯特森林[4]。

1.2经济社会概况

我国政府从“十五”计划开始,已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喀斯特生态问题的综合治理,到现在经过10多年的时间,贵州南部三州的生态问题依然,局部石漠化得到遏制,整体仍在扩展。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已成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人口地区是农村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及贫困人口分布极高区域。2011年,贵州省南部三州生产总值1 202.7亿元,仅占全省的21.4 %,占全国的0.2 %;人均GDP为9 958元,远落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16 413元和全国平均水平35 097;产业结构18∶37∶45。2011年,三州城镇化率仅24.6 %。三州人口947万,占全省28 %,贫困人口404.19万人,占贵州全省的42.7 %;贫困发生率22.42 %;少数民族人口568万人,占三州总人口的60 %。

2研究区成功的生态发展模式

蔡运龙[5]指出:地质构造控制着基本的地貌类型总体框架,次级构造控制着基本的地貌形态,地貌类型影响着土地成分的分异,土地成分的分异控制着土壤植被类型。土壤和植被是综合反映自然环境的两面镜子。

喀斯特地区最突出的矛盾是生存发展与保护治理的矛盾。居住区百姓要生存发展,向环境不计代价不计方式的开发索取,导致环境恶化,直接危及到区域百姓的生存。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转变生存发展方式,在解决区域百姓生存发展的同时兼顾区域的环境保护治理,逐步走出一条适宜喀斯特区域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针对不同的环境生态要素,总结实际治理工作中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形和气候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1)模式一:草地畜牧业生态治理发展模式,适宜于高海拔喀斯特地区。贵州南部三州草地主要是山地草甸与低地草甸:山地丘陵草丛类草地、山地丘陵灌木草丛类草地、山地丘陵疏林草丛类草地、山地草甸类草地、低地草甸类草地、平原沼泽类草地。山地草甸与低地草甸不仅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基地,对防止石漠化的蔓延,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降低区域的贫困,优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贵州的本地天然草地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典型的晴隆模式原为天然牧草地,选择利用优良禾本科牧草(黑麦草Loliumperenne、苇状羊茅F.arundin-acea、鸡眼草、鸭茅Dactylisglomerata、狗牙根等)及豆科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M.sativa、百脉根等),采取补播混播等方式改良天然草地,增加优良牧草比例,提高草地质量。在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区利用香根草、芭芒草建设生物埂带。草地改良与建植栽培草地较北方容易,容易建成高效的草地生态农业系统,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生产潜力均高于北方传统牧区草原[6](表1)。

表1 贵州南部三州喀斯特石漠化成功治理发展模式地理特征

2)模式二:生物治理发展模式,适宜于高、中海拔区域。针对特定的地理环境,选择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地方物种,进行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顶坛模式(生物治理发展模式),即在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喀斯特极为发育,土壤主要为钙性的石灰土,瘠薄且不连续、石旮旯土分布的面积比重大,地表水匮乏,传统的粮经作物在此难以生长或生长不良,而喜温耐旱耐瘠适应钙性环境的“花椒”,却可在此较好地生长。花椒属竹叶椒的一个新变种,顶坛花椒(ZanthoxylumplanispinumSieb.et Zucc.var.dingtanensisYulin Tu),是一种常绿灌木,树高115~200 cm,树冠可达3~4 m,根系发达,能深入石灰岩裂缝,是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见效快,具有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地方品种。[3]花椒根系发达,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在顶坛片区发展花椒种植。不改变原始地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生态(表1)。

3)模式三:复合种植治理发展模式(典型:坪上模式)是喀斯特山区生物治理石漠化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适宜于中海拔。在石头缝里种植金银花,在有土的地方上种植果树四月李。金银花(LoniceraconfusaD C),属忍冬科的多年生藤本常绿植物,植株可全面攀附在裸露的岩石上,可利用石山地上的裸露岩石作天然支撑架,不占用农用土地,植株生长后,对强降雨起到缓冲作用,有力地缓减水土流失。以金银花为主要栽植种,逐步发展种植基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中低海拔石漠化地区集经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石漠化区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表1)。

4)模式四: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综合治理模式(典型:长顺模式),适宜于中、低海拔山地。依据区域地理特殊条件,特色的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什么样的坡度,种什么样的草和树;什么样的土壤,发展什么样的农业。采取林药、林草、林竹作物,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林下种草,种草养羊、养鹅、养鸡等,努力探索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多品种共生共赢、长短互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让农户持续增收(表1)。

5)模式五:早熟蔬菜产业化综合治理模式(典型:者楼模式),适宜于低海拔河谷区。者楼属低热河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珠江流域,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土壤以黄红壤和水稻土为主,植被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种类繁多。素有“天然温室”之林,适应各类植物的生长。立足自然资源气候优势和围绕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据地理自然环境的优越条件,发展“菜—菜—稻”水旱轮作,“花—菜—稻”,错季果蔬、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特色、精品、绿色的特色优质农业经济(表1)。

2013年1—12月通过6次对贵州南部三州喀斯特土石山区现在实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成功生态经济治理发展模式进行普查,结合地区植被调查,选出以上5种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优化发展模式可选择栽植物种(表2)。

表2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优化模式可选择栽植物种

由表1和表2分析,模式二和模式三发展的关键点是:选择能在石漠化地区生长,兼备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石漠化区域的治理和扶贫。模式一、模式四和模式五发展的关键点是: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地形、气候、充沛的水热、作物可轮作等优势,合理发展农业经济,在保障进行石漠化区域的治理和改造的同时,随环境的优化逐步扩大农业规模。

3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建议

贵州南部三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自然地理等因素,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由于以往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利用方式,造成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聚集区无法独立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政策帮扶和科学指导。根据三州实际发展经验,结合5种发展模式,提出三州喀斯特典型地貌特征上生态经济发展政策和具体实施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科学性与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与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省情、县情、民情:1)遵循因地制宜,重点突出;2)科学治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3)合理规划,分期实施,分区实施;4)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选种,实施生物措施治理;5)充分发挥本地特殊的区域性本土经济植物,将地理气候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6)推动形成与环境治理密切相关的林、农、牧业特色产业化发展;7)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发展喀斯特典型区域的综合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形成喀斯特独特的石漠化山区经济。

1)借力使力,共同发展。依托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保护林工程、珠江长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等),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省区发展整体规划,调整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在林木栽植、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等生态工程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发展精品、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业等,统筹规划推进有利于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

2)通过多渠道进行融资。整合发改、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科技资金、交通等扶贫资金,农发资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以县为单位、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使各项资金聚合,使资金的生态治理边际效益最大化,提高和巩固生态工程规模效应;降低单笔资金生态效益递减风险。在发改、交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水利配套工程;修建通村公路,完善基础设施。

3)政府牵头,百姓分红。政府组织发动,部门配合协作,合作社或者公司带动,农户“分红”参与,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推进生态型产业发展。对相关生态型产业科学合理规划,探索农户多种参与方式,分片分区包干承包到农户的经营方式或农户参与股份制分红方式,落实农户使用管理和培育改良的生产责任制,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逐步使生态产业科学化发展,逐步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对贫困农户的组织形式上:短期内由县财政参照退耕还林补偿标准进行补贴扶持贫困农户,并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发展种草养鹅、林下养鸡;中期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羊、林药混种、经济林果产业,确保三年初见成效;长期以优质经济林灌草为主,确保五年期内见成效。

4)在措施上:重点突出,差异治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地貌特征生态系统,实施不同的生态治理发展模式。草地畜牧业:按照“草畜平衡、扩展总量、转变方式,完善体系,提高质量”。生物治理发展: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试验,反复论证,选择耐旱喜钙、适应性强、品质优良、具有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方品种,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同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生物复合种植治理发展模式和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综合治理发展模式:“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林下养殖、种草养羊、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坚持根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因势利导,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的模式,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努力探索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多品种共生共赢、长短互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让农户稳定持续增收。

5)夯实科技为支撑点,解决种植实施具体问题。加强喀斯特地区经济作物的基础研究、优良品质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加工储藏等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突破;组织林业、农业、畜牧业部门以多种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如种植、防治病虫害技术培训等;实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包村组包片区,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进行种植、修枝、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

6)引进实力龙头企业,拓宽营销渠道。加强生态治理区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企业化运作。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特色、精品、绿色农产品重点品牌,特别是加强贫困地区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申请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品牌意识。多途径多手段拓宽营销渠道,采取网络宣传、电视宣传、报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生态建设做文章,开发市场,打造品牌,实现效益,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7)基础设施配套保障,示范推进。配套进行坡改梯工程、修建田间便道和蓄水池等,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实施“保土、保水、保肥”水土保持工程,对重点粮食和蔬菜基地和重点坝区实施以土地平整,砌地坎,修建机耕道、蓄水池、引水渠等为一体的高产农田治理,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示范典型区域带动,创新发展思路,引领农民在生态治理中优化环境增收丰产致富。

8)在政策制度上,在现有以工代赈、农村义务工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确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社会公益产业岗位性质,逐步将生态保护区内的农民和国有林场改革的转制人员转变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人,并鼓励企业参与组织管理农户进行生态建设与管护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动力、以公司参与为主体、以农户经营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产业体系。拓宽当地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渠道,同时利用生态补偿资金适当增加补偿标准。提高农民补偿及待遇水平,同时在加强林业防护生态工人、节水灌溉生态工人、退耕还林生态工人及植树造林生态工人等培养的基础上,将生态保护型岗位与经济型岗位相结合,创造生态型岗位,实现生态工人队伍稳步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渐飞,苏孝良,熊康宁,等.贵州岩溶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发展[J].草业学报,2012,20(4):279-286.

GAO J F,SU X L,XIONG K N,ZHOU W.Grasslands eco-environment and stockbreeding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J].ACTA Partaculturae sinica,2012,20(4):279-286.

[2]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23(6): 657-666.

WANG S J, LI Y B, LI R L.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formation background, evolving and comprehensive taming[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4, 23(6):657-666.

[3]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 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70-74.

TENG J Z,SU W C,LIAO F L.Analysis of eco-economic control models and benefit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gion in Huajiang Karst Gorge in Guizhou[J].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4,2(03)70-74.

[4]陈笑媛.贵州石漠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4(9)24-29.

[5]蔡云龙.贵阳市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J]. 地理学报,1986,41(3):210-223.

[6]皇甫江云,卢欣石,赵熙贵,赵楠.贵州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草业科学,2009,26(9):70-76.

HUANGFU J Y,LU X S,ZHAO X G,ZHAO 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grassland resource in Guizhou province[J].Pratacultural science. 2009,26(9):70-76.

[7]杨宁,彭晚霞,邹冬生,等.贵州喀斯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474-477.

YANG N,PENG W X,ZHOU D S.Eco-economic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Karst Mountainous Earth-rock Areas in Guizhou[J].China Pol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3):474-477.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econom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ypical karst landform of three autonomous prefectures in south of Guizhou

YOU Xin1,2

(1ThePartySchooloftheJiangxiProvincialCommitteeofCPC,Nanchang330003,China;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uccessful ecological econom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ypical karst landform of three Autonomous Prefectures in the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has been summarized.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na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policy proposals of the eco-economic governance in development models on the typical karst landform have been proposed,and the wa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ree Prefectures have been pointed in the research.In the work,the scientific base for sound and coordinat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provided and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society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ree minority Prefectures have been promoted,with the national synchronized into a well-off society.

Keywords:three Autonomous Prefectures in the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the typical karst landforms;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the ecological economic governance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简介:尤鑫(1980-),女,内蒙古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20121BBA10045);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 (12YJ62);2013年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2015年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课题(2015ZQ)。

收稿日期:2015-10-29;改回日期:2015-10-30

中图分类号:S 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63(2016)01-0046-06

猜你喜欢

石漠化
湘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动态研究
——以凤凰县为例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近50年演变
——基于5个地点的案例研究
近15年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
曲靖市岩溶地区第二、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