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2016-05-20彭昱忠元昌安李文敬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彭昱忠,元昌安,潘 颖,覃 晓,李文敬(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彭昱忠,元昌安,潘 颖,覃 晓,李文敬
(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针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优化与创新教学改革、多维融合的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等有机结合为核心,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IT人才的基本思路、主要实施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产学研用;信息技术;IT人才
0 引 言
当前,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实现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尽管国内高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近年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人才竞争力不足,行业人才缺口大和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创新人才。
1 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1.1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内涵
本科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既非纯学术研究、又非纯技能应用。它除了应具有创新人才共同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技术和理论之外,还要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注重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融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普通的应用型IT人才相比,应用创新型IT人才应该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拥有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敬业精神、突出的科技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创新成果[1]。
1.2“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一线应用创新人才,促进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广西师范学院确立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立足于当前和未来我国IT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产学研用”为切入点,以实践、理论与创新三位一体为教育理念,以夯实基础、强化应用、对接行业、提高素质、注重创新、激励个性、体现特点为基石,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基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院原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2]的基础上,着力以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课程优化与创新教学改革、多维融合的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和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为核心改进和完善而成,其核心教改思路如图1所示。
2.1深化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
2.1.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面向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并不适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中,应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基本原则:①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课程和知识内容与能力培养的衔接性;②遵循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IT行业和学科发展特征,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③教学内容和行业主体需求有效对接,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与创新训练、企业实践相结合;④处理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选修课的设置考虑学院学科优势、企业应用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
图1 信息技术类专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框架
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工程专业核心、应用开发与前沿3个层次的课程群。
(1)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群。涵盖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系统软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2)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涵盖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工程新技术等方面的核心课程。
(3)应用开发与前沿课程群。涵盖系统软件类、互联网应用类、移动应用类、嵌入式系统类、前沿理论与技术类等课程,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的相关跨专业类课程,同时结合企业应用需求设置可动态调整的相关选修课程。
2.1.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研究与应用支架式教学法[3]、有效教学法[4]、分层教学法[5]、翻转课堂教学法[6]、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破解传统课堂教学的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对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法的探究与运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学习和竞争力;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和MOOC在线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7],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
我们在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大力改进以往单纯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高级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的课程考核舍弃了笔试而直接引入ACM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平台,组织课程组的教师创建题库,采用实时定时上机考试的办法进行考核;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4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合,对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高级网页设计、Asp.net与Web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几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采用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
2.1.3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大力创造条件推行“5R”实训 +半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8],创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两个一工程”实训(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自完成一个网站和一个小型MIS系统的开发训练)、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校外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如图2所示。另外,从课堂内的实验、课程设计和针对性训练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两个一工程”实训、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以此统筹构建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善其课程教学体系,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IT人才的需求。
图2 “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训练是任选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允许学生通过这类符合学校要求的课外实践活动成果置换学分,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IT人才。
2.2构建多维融合的特色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
为了营造良好的特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应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范作用,构建多维融合的特色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实施培优拔尖:①构建以科技项目驱动、以“名师”为纽带的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信息技术人才;②基于学科优势创建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培养应用创新型卓越软件工程人才;③构建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平台,培养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④积极探究与实践多维培优拔尖平台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实践与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和激情。
2.3校本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
信息技术类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获取、学习、应用大量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院构建优秀的动态在线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投入大量经费,组织了一批IT专业教学骨干开展校本特色的IT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旨在构建校本特色的IT专业教育教学精品资源库。资源库为培养特色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充沛的教学资源:①研究与设计了教育教学精品资源库平台,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提供支持;②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教学视频库、教案和课件库、题库、教学案例库等;③构建了IT类相关课程的慕课和微课精品资源库;④构建了IT专业的实习资源库;⑤构建了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基点的在线互动课程教学平台;⑥大力鼓励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4探究与创建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特色IT人才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产生于企业应用并服务于社会。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学科情况,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合作形式,形成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师资进修、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与IT企业开展深入的、灵活的、共赢的“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具体的合作实践工作:①确定校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对接IT产业发展趋势,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共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②确定校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重点特色方向,形成符合IT产业发展需求和校情的特色校企合作专业格局,例如学院结合自身在智能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领域的学科优势,对接合作企业当前和未来对IT人才的需求,以擅长的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专业方向为重点特色培养方向;③通过“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等,构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应用型创新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教学师资匮乏的难题;④成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定期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和协调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合作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3 结 语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和“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地方高等院校培养IT类高素质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径。项目现已实施4年,被应用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共3届360多名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参加各种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的共获奖52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级31项),获资助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11项,自治区级26项),已发表科技论文6篇,申报软件著作权和国家专利12项,培养出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内涵,探究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学校层面联动和完善管理保障机制,构建一套更成熟的地方普通本科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丽, 华斌, 刘军.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2): 5-9.
[2] 李文敬, 元昌安, 廖伟志.创建 “四位一体” 实践模式, 促进地方高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 大学教育, 2012, 1(7): 54-57.
[3] 覃晓. 基于支架理论的C语言概念教学难点突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8(3): 115-119.
[4] 周金凤, 龙远春,梁春贤.有效教育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4(18): 1-4.
[5] 潘颖, 蒋雪玲.“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分层教学研究[J]. 科技视界, 2012(12): 34-35.
[6] 蒋雪玲. MOOC的教学模式对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启示[J]. 科技视界, 2015(13): 147-149.
[7] 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1-17.
[8] 易新河, 文益民, 张净.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13(4): 66-69.
(编辑:孙怡铭)
第一作者简介:彭昱忠,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jedison@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672-5913(2016)04-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