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

2016-05-20李丽萍

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本孩子教育

文/李丽萍



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

文/李丽萍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社会舆论更是以此为据,对中国学前教育展开了又一轮批评和抨击。如今,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证明“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前不久,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教育部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位著名专家展示了两道中英两国的数学考题:英国大一学生考的是勾股定理,而我国高考的几何题则需要添加多条辅助线。这一细节经媒体报道后,被解读为英国中小学的数学太简单了,而中国太难了,并旋即被网友当成“数学滚出高考”的理由。但很快有人反驳,称英国中学的数学没那么简单,高中课程已经包括了微积分、统计等知识,远比中国学生学得要广。

而对国外教育最大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误解,莫过于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快乐轻松、毫无压力的。这些年来,每每批判中国教育如何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是少不了拿美国的中小学当佐证。于是,美国教育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里就像自由快乐的天堂,美国学生课业负担很小,甚至没有作业。类似的文章、报道在我们的媒体上比比皆是。

如今,一些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的华人,以及深入到美国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细致观察的教育学者开始发声,试图纠正美国学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于是,我们才知道,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要学各种知识的,也是要写作业的,也会有写作业写到深夜的时候;放学后也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美国学校的考试压力也不小,有的地方还把各个学校的考试分数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在美国,确实是可以“全民上大学”,但要想上常青藤名校,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上述情景可能都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如果我们片面、过分强调某一点,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误解误判。

对美国教育的这种误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笔者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家长只是冲着美国教育快乐轻松,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最后肯定会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年的“减负”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负担,但学生的课外负担却更重了,同时加重的还有家长的经济负担,孩子享受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美国,也出现在了实行“宽松学习”后的日本。在小学只上半天课的新加坡,补习文化也是相当繁荣。

为什么会有误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其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密不可分,但外来者往往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很难做到全面深入。而且,这些观察者要么是短期考察交流,只能走马观花;要么缺乏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形成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零碎的见闻和体验。更何况,这中间还有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理解的隔阂。

一个生活小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常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都穿短裤当例证,来批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气、过度保护,并由此上纲上线到“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前不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称日本孩子冬天确实穿得不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冷。东京冬天最冷一般也不到零摄氏度,而且日本社会环境设施完备,公共场所四季恒温,电车也是冬暖夏凉,所有座椅都带暖气,另外,日本的防寒内裤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穿衣问题都会有误读,更何况复杂庞大的教育问题。只是,在穿衣问题上出现误读不会有什么大碍,但在教育问题上存在误读,后果可就严重了。在误读误判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很容易走向歧途,那么受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的发展质量。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教授曾针对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的问题说:“我们对其的学习与借鉴必须把握本质,而不是跟随表象,否则,当我们随他们的钟摆摆到一端的时候,也许它已经开始向另一端摆动了。”在本轮教改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我们应谨记这一点。

猜你喜欢

日本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日本元旦是新年
题解教育『三问』
探寻日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黄金时代》日本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