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

2016-05-19吴丽玉

关键词:教材整合主题教学初中语文

吴丽玉

【摘要】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主题教学 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10-02

0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是与篇章教学相对而言的。篇章教学的处理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思维平面、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费时低效缺乏计划性。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主题整合,就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经验等要素,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到一起来教学,或者在教学前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后重新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原则

教材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准主题整合点。这个点,就是不同篇章的结合点,各种课程资源的融合点。然而,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发现每一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再运用比照之法审视各个篇章,找到其共通、共长之处,最后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这样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学就不再是分割、切碎知识,而是运用结构来整体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透彻的发现与深切的体验。

重组的主题必须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式教学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情不容忽视,主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功能的能动性去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策略,并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共同进行文本探讨,从而领悟文本意涵。好的语文课程要确立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精神,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到自己是自主的、积极的。教材主题整合的至高境界甚至是学生自主参与教材的编写,师生共同完成。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操作

1.单元之内的主题整合

初中语文的主题教学,可以用同一单元内的教材整合。单元教材逐篇讲解,费时费力,既降低了课堂效率,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打破单元原有结构,截取单元的某一价值主题,进行重整。在第四单元“民间文化”这一主题中,琦君的《春酒》写了自己儿时过春节喝春酒时的情形;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则是对儿时端午吃鸭蛋的回忆。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远离故土时写下的,作者强调的都是各自家乡的民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故乡情结”,这份故土之思在文中萦绕不绝。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如此两篇散文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我所在班级学生的情况,设置了以“我们的乡愁”为主题的情感体验及读写结合的教学。

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必然与生活密切关联,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整合时,一定要纳入生活资源。笔者所处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其中许多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在八年级上册结束的这个寒假我便布置了作业,过年时回家仔细记录家乡风俗,拍摄家乡美景,搜集家乡神话传说等。八年级下册一开学,就先上第四单元的课,整合两篇一起上,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充满美好感觉的细节”引领细细品味动人的细节,感悟作者在这些细节中传达出的情感。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故乡和你现在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留给你印象最深刻民俗是什么?有哪些人和事是让你牵挂怀念的?等环节,带给学生的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那份与故土融合的亲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使得故乡在学生的心里真切可感。后面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的单元内主题组合,也适用于第一单元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同为写人的散文,在表现人物手法上有异同,可以对比阅读。这样的整合,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散文表现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的多种手法,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课内与课外相同主题的整合

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本单元其它课文的一个总领,这篇课文语言包含丰富的哲理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理解起来真的是颇有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学生难以深入到这个主题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重组,选出《敬畏自然》和《大雁归来》两篇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形成一个“我们的大地”主题系列活动。

《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如是写道:“众多中间人和精巧的物质发明,使真正的现代人同土地分离开了,他们与土地没有任何有机联系……”于是初春我们在学校的坡地上(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有独特的资源)开垦了一块地,洒下种子,开始了对大地的观察,并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与此同时,开启 “我们的大地”相关的群文阅读活动:①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选读并交流(3课时),通过这本林中自然笔记的阅读打开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亲近自然,写下自己在大地中观察到的一切;②《大雁归来》教学(1课时),品读作者利奥波德笔下这一首“野性”的赞歌,并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③利奥波德《沙乡年鉴》选读交流(2课时),了解大地上的生命,重新看待它们;④观察日记的交流(1课时)。最后,《敬畏自然》教学作为总结,在和学生一起经历趣味旅行和严肃思考的过程,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再去品读这丰富的哲理就能较深刻地领悟。

平时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激发起学生真正地去关注自然,我们试图用这样课内外阅读及实践观察的相结合,深深地去了解我们居住的大地。这样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主题整合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场”,学生在这“场”中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的体验,不断思考,看见了以往不曾看到的。

3.各册教材之间相同主题的整合

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有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分别收录在不同的专题内,我们可以尝试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整合。教材中,可围绕一个整合点,几篇作品互为映照,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家的心灵世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初中教材中有几篇苏轼的精美篇章,《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等,他作品中在教学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以苏轼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整合 “何似在人间——读苏轼的旷达情怀” 这样一个主题。除了勾连学过的作品,再补充其它作品《定风波》《赤壁怀古》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节选)和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等。

通过这些文章的自主阅读、诵读、品读、交流,这些大量的相关阅读让学生穿越时空和伟大的灵魂相遇,认识苏轼进退自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这期间感知做人的真谛,学会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这样的主题阅读对学生富有启迪意义。

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主题整合,还可以是陶渊明、鲁迅、杜甫、李清照等。

三、初中语文主题整合式教学的意义及反思

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减负增效,主题整合式教学有其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师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多个文本的整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其次,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将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学习的最大化,进而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同时,主题整合式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即课程”,教师必须进入课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课程。它不是简单学科课程的合并和课程的重新安排,还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课程和社会生活的整合,需要教师系统地、综合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大力丰富与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加强文本解读能力,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思考、判定,并考虑对策。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巧用教材,实现有效的主题整合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朱爱华《大语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

[2]李立军《整合:追求教材运用的个性化》《中学语文教学》2015.6.

[3]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 《人民教育》2014.4.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主题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
知难行易和机智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