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觅效
2016-05-19李红梅
李红梅
《月光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美文,历来让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要想在课堂中收到不言而喻的效果, 就要落实各个环节。
一、导入寻求实效
只要做实导入,那高效课堂就与我们则渐行渐近了。导入新课若富有艺术性,让课伊始,趣亦生,能很快抓住了学生的“魂魄”,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减少时间的浪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课,笔者设计了这样导入:先出示贝多芬画像,请学生汇报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然后播放通过剪辑后贝多芬创作名曲中的精彩片段,并随乐声出示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这时便从课题入手提问:关于《月光曲》你们想了解什么?
导入好比是一艘航船中的舵,指引着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导入又好似一串珍珠中的丝线,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导入,以简约寻求实效,引人入胜。使学生对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知期待,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为后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寻求实效
初读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训练过程。初读应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取舍,主次分明。初读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也要重视学生对生字词的感悟和理解。正所谓“玩味义词,方可受益”。同时可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纵观全篇,在阅读中少走弯路,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本课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需要先精心挑选文本中的词语,让学生听写。这些词语中有的是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有些词语是能整体感知全文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品味运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这些词语的特点。他们很快发现入场券中 “券”字是多音字,“蜡”和“烛”不同的偏旁。幽静和清幽是一对近义词。他们各有各的发现,各有各的感悟,所以学得主动,学得开心。为了理解这些词语,笔者运用各种方法。比如“清幽”一词的理解,笔者用“月光如水”这个词的意境让学生去感悟。又运用课件出示月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的大海,创设情境理解“波光粼粼”。总之 ,引导学生灵活多样去理解词语,既遵循一定的规则,又不墨守成规。在听写理解,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全文的感知已水到渠成,再以词为突破口,请学生运用刚刚听写的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远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有实效。
初读这一环节将语文训练层层深入,让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此收收放放,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在且行且思中,提高了语文的学习能力,拓展了思维,收获了高效的读书方法。
三、感悟重难点寻求实效
突破教学重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眼前仿佛看了月光照耀下广阔的大海,这一段画面非常美丽,犹如清新、梦幻般的仙境,又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这段也是本文的重难点。由于学生能力水平是有限的,他们很难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更难体会乐曲由舒缓到高亢到激昂的变化过程。笔者借助音乐、绘画等手段突破这一难点,把这一环节设计成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先从趣出发,让学生听音乐想画面,要求把想象的画面用简笔画画下来,几分钟后,一幅幅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画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让学生用语言把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再以小组讨论每个画面中可见贝多芬弹奏此段的月光曲有什么特点?从而感到乐曲旋律的变化。学生再次欣赏音乐,随着音乐再次响起,屏幕上出现动感的画面,此时学生已融入了诗一般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这段话结尾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作者没有写完的画面,给人无限遐想,笔者把这“空白”挖掘出来,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
本环节的设计,要让孩子们去感受,去理解,去表达。学生有听有说,有学有练,有画有写,形式多样、动静结合,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中,体味着贝多芬这位音乐家如此精湛的琴技,体味着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痴情,体味着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他们和作者的心,和主人公的心高度地融合,产生强烈的共振。
总之,整堂课学生乐此不疲,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