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命为代价敲响的警钟

2016-05-19

绿色中国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徐玉玉警钟诈骗案

以生命为代价敲响的警钟

8月,有媒体报道,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临沂罗庄女孩徐玉玉,19日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了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得知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于21日离世,让人扼腕。这一事件在媒体的推动下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公众希望警方尽快破案,告慰女孩在天之灵。8月23日,临沂公安部门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很快就有三名嫌疑人到案,在逃的另三名嫌疑人则在8月26日登上了公安部A级通缉令。最终,陈福地、郑金锋、黄进春、陈文辉、熊超、郑贤聪等全部涉案嫌疑人悉数到案,徐玉玉案件告破。

如果单纯从这个案件来说,徐玉玉诈骗案可以画上句号了。可是真正“杀死”徐玉玉的,就只是那6名诈骗嫌犯吗?徐玉玉以生命为代价,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不能仅止于案件告破。我们应追问酿成悲剧的源头,要对那些“个人信息泄露”与“电信虚拟号段”等幕后黑手有所作为。

电信诈骗是现代社会一种低成本、易操作、不见面的犯罪手段。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群发或信息盗取,编造法院传票、安全账户、中奖交税、住院费、奖学金、退票费等虚假信息撒网或精准“钓鱼”,一旦有人受骗上钩,就采取转账、提款等手段销声匿迹。

电信诈骗成本不高、风险不大,收益却可能高得惊人。诈骗者可以轻易获得发送短信的基站,在通讯公司办想要的各种电话卡,在网络上买到任何想买到的个人信息。通讯公司、学校、企业、网络都能给诈骗者提供便利,都能成为诈骗者的“盟友”。而诈骗完成之后,太多的诈骗案最后都不了了之。

虽然我国2010年就强制推行了手机实名制,但相应的监管与追责制度漏洞,导致“手机实名”名不副实。同样,虽然央行也出台了意见,要求2013年底前清理虚假账户。但时至今日,虚假帐户依然存在,金融诈骗依旧猖狂。不法分子正是借助虚假账户的多次转款,并采取异地甚至境外取款的办法来逃避追查,致使被骗赃款难冻结、难查询、难追缴,多成“无头案”。据统计,各地公安接案后能及时冻结、防止转移的资金,尚不足被骗金额的10%。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电信诈骗无能为力。电信诈骗致死案发生后,警方曾预告电信诈骗使用的非实名制虚拟号码,给破案造成的极不乐观的难度。如今,犯罪嫌疑人已被全部抓获说明,电信诈骗不是不能及时破案,而是要看社会压力和重视程度。

电信诈骗遍地开花,仅靠对一两起案件的集中办理,难以还公众安全感。关键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压制住其泛滥势头。打击电信诈骗,并不是公安部门一家之责。需要对涉及到的电信、金融、网监、公安等各个环节统筹协调,该立法的立法,该追责的追责。

猜你喜欢

徐玉玉警钟诈骗案
深山埋历史 警钟须长鸣
本期导读
警钟须长鸣
漏洞在哪儿?
徐玉玉之死中的平庸之恶
警钟:不要像她们一样,被骗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