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年行动计划

2016-05-18北京大学图书馆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行动计划文献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年行动计划

北京大学图书馆

介绍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规划。在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建设行动计划,读者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应用行动计划,经费、机构设置、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行动计划,馆舍与空间行动计划和社会服务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五年中逐步落实,实现在2018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战略目标。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之一,她与作为母体的北京大学共生共荣,是北京大学的心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除了积极参与本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一直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牵头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和服务共享,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加快与国际的接轨。本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五年中逐步落实,实现在2018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战略目标。

1 总体规划

与北京大学“三步走”的战略的“第一步”相结合:

从现在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前后,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

立足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宗旨和愿景,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追踪图书馆发展前沿,加强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与评估。以馆长为总负责人,成立一支有责任心、反应迅速、组织与协调能力强的跨部门团队,团队由馆务会成员牵头、部门负责人或骨干具体参与负责,通过全馆上下的共同努力按计划完成,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宗旨:兼收并蓄传承文明创新服务和谐发展

愿景: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资源丰富、设施先进、高水平、现代化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基础的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

2 面临形势

2.1 外部环境

(1)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书刊的出版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的发行也截然不同于传统纸质书刊。开放获取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越来越多。

(2)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学术交流的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读者(用户)的阅读习惯、查找利用文献的方式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

2.2 内部环境

(1)北京大学学科设置不断增加,2008年以来新设了不少院系、研究机构或专业,需要补充相应的专业学术资源。

(2)全校总-分馆分散独立的建设体制,使资源重复建设,全校投入到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总体保障能力未能有效聚合。

(3)现有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以及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

(4)学校拨付给图书馆的经费有限,总额多年不变,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发展新的需要。

3 资源建设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总馆内部各部门之间,总分馆之间,全校各机构之间、联盟组织、协作单位之间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协作共建,减少重复、节约经费,提高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2015年着手进行全校总-分馆资源协调采购方案,力争在建校120年前后实现全校资源的整体布局。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五年中由目前的4:6调整到5:5;重点加强原生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扶持馆藏基础薄弱的新建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

行动计划1:统筹本馆资源建设经费的预算与协调使用。

1)在总-分馆体制下,完成文献资源协调建设的政策制定,着手制定《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协调采访实施方案》,上报文献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和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争取获得学校的认可并在全校实施。(2014年提出方案,并得到两委会通过,已开始实施。)

2)全校总分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由目前分建共享逐步推进到共建、共享,促进同类院系专业分馆向学科资源分馆方向发展,建立纸质资源的学部采访制度,按学部开展学科资源建设工作。

3)建立健全全校文献经费管理机制,完善经费使用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全校总分馆经费统筹,建立学科经费的协调使用机制,建立专业期刊、数据库资源的订购与相关分馆分摊经费的制度。

4)完善文献资源常规经费的预算机制和增长机制,争取更多经费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全面的文献保障。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保障机制,在新建学科时,有关部门拨付相应的文献基础建设专项经费。

5)应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动相适应调整文献购置费的额度,协调好资源经费使用的结构比例。加强资源采购过程中以及采购结束后的统计和评估工作,支持采购决策。

行动计划2:加强馆藏资源结构的调整,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在继续重视纸本馆藏建设的同时,更大比例转向数字资源建设。

1)为实现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经费比例由2013年的4:6逐年提高到5:5的目标,平均每年要减少30万元经费的纸质书刊采购,重点减少外文原版期刊和理工科纸质资源。

2)整合多媒体资源与其他资源的采访,建立统一评估、统一采购的机制。逐步增加多媒体资源库的品种,争取实现比较全面的学科覆盖,建设完善的支持教学/学习、兼顾科研的多媒体资源体系。

3)全校总-分馆采访分工,减少多复本重复采购,用节省的经费购买更多品种;根据院系实际需求整体协作,实现总分馆有选择地加强纸质资源建设,减少纸质期刊复本。

4)深入开展用户调研,同一种内容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最适合于用户需求的资源载体。

5)继续并完成《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指导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行动计划3: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1)与计算中心、教务部、研究生办、人事部以及馆内各部门协作,推进学位论文提交系统的全校整合。

2)加大投入,配齐已出版的大型古籍影印书与工具书,之后出版的资源随出随买,提高开架影印古籍和工具书的保障水平。

3)主动积极访求重要的捐赠资源,继续加强和巩固已有的特藏和古籍资源建设。包括:

争取北大著名学者手稿、藏书的捐赠。

建立海外中国古籍善本回购的长效机制;持续地采访拓片资源,每年拓片采新量达到300种以上。

以项目开发和读者需求带动馆藏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并着手形成馆藏资源数字化的长远规划,按专题、系列自主开展馆藏古籍数字化建设。加强有关特色资源尤其是围绕人物、学科、专题或地区研究为中心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外文图书和民国旧报刊为重点,建设数字特藏。

4)全面开展古籍、特藏保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建立特藏修复中心,引进国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流程。

以古籍保护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古籍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提高本馆业务水平,申请科研课题。

延揽人才,完善硬件设施,筹备“国家级古籍保护修复中心”申报工作,对外开展修复咨询与技术服务,服务社会。

5)开展对各种原生资源(含各种科研数据、实验报告以及校内各种灰色文献、学术报告等纸质资源或数字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把数据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制定建设规划并予以实施。

行动计划4:重点进行开放获取资源建设。

1)制定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化工作流程。

2)与学科资源建设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开放获取资源收集。

3)整合揭示开放获取资源,在主页上提供一站式入口。

行动计划5:通过新技术应用及平台建设,加强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整合揭示各类资源。

1)自建或引进相应的电子资源管理平台。电子资源试用、采购、揭示和评估等流程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

2)建设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协调采访平台,与各学部或分馆协调纸质资源的采访,实现采访的共知、共建。

3)将捐赠管理系统纳入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统一平台。

4)加大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长期存储的电子书刊与纸质资源的完全整合。

行动计划6:加强文献资源的揭示。

1)加强数字资源的揭示

完成外购数字资源在OPAC中的揭示。

探索URI或者其他技术手段,建立外购资源网络链接地址变化后的维护机制。

保持和维护外购数字资源在发现系统中的精确订阅。

通过发现系统实现平台间数字资源的整合,改善发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2)加强对特色资源和原生资源的揭示。

大力推进未编古籍编目加工、拓片改号加工工作。

有计划地开展古文献资源整理、揭示与研究,提高项目开发的系统性与自主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系统、有计划地整理研究古文献资源。

启动非书古文献(信札、奏折、契约等)元数据的研制工作,提出解决方案。

3)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维护工作。

4)加强对新聘编目人员的培训及业务管理,探索纸质书刊的编目工作社会化参与路径。

5)对本馆未编资源(包括图书、地图、手稿、档案等)进行调研并有计划地进行清理。

6)推动本馆数据向关联数据的转化。

4 读者服务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通过资源整合、空间改造、流程重组、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来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图书馆作为用户学术科研的合作伙伴,未来五年内将致力于实现如下工作目标。

(1)实现全媒体资源的一体化服务。通过资源梳理与整合,提供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全媒体资源的整合服务;提供印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服务;提供本地数字化特藏资源、开放获取资源以及购买的商业资源的一体化服务。

(2)通过不断应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等,使图书馆的自助和移动服务上一个新台阶,方便读者,提高效率。

(3)结合空间改造,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除学习研究外,图书馆还将成为文化交流、科技创新、艺术体验等活动的中心,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

(4)通过对各种用户数据以及教学科研产出数据等的整理分析,为教学和科研管理、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5)跟踪学校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趋势,探索面向学科用户的科研需求调研、科研态势分析、科研数据服务等工作,重点面向人文社科、新型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资源保障、数据挖掘与分析服务。探索面向学者个人的个性化微服务,跟进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拓展机构知识库与开放出版的相关服务。

(6)拓展素质教育范畴,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媒介素养以及科学与人文素养;提供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程信息支持服务以及嵌入教学科研过程的深层次服务。

(7)打破图书馆内部业务部门和对外服务部门的界限,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具有协作精神的服务团队,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为用户提供无缝服务。

(8)畅通与用户的各种沟通渠道,加强互动,让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

(9)促进总分馆协同发展,实现总分馆资源共享,协作服务。

(10)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机构和资源共享联盟的合作,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全面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多层次需求。

行动计划1:面向教学的支持服务

1)实现全媒体资源的一体化服务

(1)清点、评估和整合现有学习资源

结合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从内容组织和空间布局上整合目前的学习资源(印本资源、多媒体和数字化资源),提供一体化服务。

(2)改善用户利用印本资源的体验

优化OPAC功能,改善OPAC界面,增加书评、推荐等用户互动功能,使基础服务流畅和便捷。

拓展移动服务。通过扫描二维码,用户即可获得文献资源的书目信息、印本书的架位信息、电子资源的路径信息等,方便用户快捷获取资源。

全馆范围内实现统借统还。开架区自助借还,闭架区实现“无条找书”,融合移动技术自动提交索书号请求,通过馆藏定位技术利用人工或更先进的设备找书。

制订更加灵活优化的借阅规则。借期延长,借量增加甚至不限借阅数量,既可满足读者借阅需求,也可缓解空间压力。

探索和跟踪基于PDA模式的电子图书利用情况,推进电子图书的使用。

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对主体读者(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并结合读者的专业、研究方向、兴趣爱好,推送真正对其有价值的资源,帮助读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

规范用户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现有证卡服务,建立用户信息管理中心,并力争实现与其他校内信息系统(校园卡中心、教务部、研究生院、教育基金会等)的数据关联,做好保障与服务。

(3)增强学术资源在线服务。

提供电子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在线浏览与点播,文献、空间和设备的在线预约等服务,并全面支持移动服务。

(4)开展预装学习内容的终端外借服务。

(5)深化教参服务。

实现与学校教学平台和教务信息系统对接,提供基于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数字教参服务。

建立全校教学资源库。读者在该库中可以找到比较经典的教参资源,包括纸本教参书、电子教参书、教学大纲、教学PPT、课程视频等等。

探索MOOCs支持服务。与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合作,发挥图书馆在课程录制、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等方面的优势。

(6)原生数字资源加工服务。应教学和科研需求,提供数字资源加工、发布和储存等服务。

2)优化馆藏空间布局、开拓学习/创意空间服务

(1)优化馆藏空间布局

大力改善闭架区的条件和环境,允许部分读者进库查阅。

空间规划动态化。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经科学统计后进行架位调整,保证读者能最方便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资源。

(2)开拓学习/创意空间服务(见“馆舍与空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2:面向科研的支撑服务

1)科研支持与评估服务

(1)支持科研的基础服务

强化面向研究生、教师的基础性科研支持服务。包括论文引证、科技查新、课题咨询、专利信息服务、科研态势分析、科研工具应用、竞争情报服务等。

尽快应用论文查收查引自动化系统,改善管理,优化查收查引工作流程。

提供基于学科或课题的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科研态势和竞争力分析。

开展专利检索与利用服务,引进专利分析工具,对北大科研人员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2)研究数据支持服务

在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下,协助和引导用户获取、分析、管理和共享科研数据(特别是开放数据的使用和管理),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数据支持服务。着重加强数据素养、数据分析、数据规范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重点探索面向社会科学的数据和相关软件利用支持服务,考虑建立社会科学数据与统计服务组,积极寻求与校内外数据服务中心的合作。

追踪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进展,试验性地开展数字人文服务。

(3)提高用户的信息追踪能力

研究新信息环境下各种科研工具的使用,帮助用户熟练驾驭各种工具,如:参考文献管理工具、新媒体的使用与操作、研究笔记的管理、云存储服务的利用等等,增强用户的信息追踪能力。

(4)提供学科竞争力和战略分析信息服务

面向院系:与院系目前的同行评议等工作相结合。

面向学校:寻求全校范围内的合作,从多个层面提供基于内容的竞争力和战略信息分析,以确保分析报告的前瞻性、预测性。

面向全国:做成品牌,基于学科、基于学校层面的战略分析和研究。

2)学科用户数据挖掘与分析

(1)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调研方式,持续地进行大规模的学科用户调研,融合不同来源的学科用户数据,应用各类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把握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为包括学科服务在内的各项服务和资源建设,乃至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通过本馆的实践,凝练出一套国内学科用户调研的示范标准,包括流程模式、分析方法、配套工具等,并协同兄弟院校图书馆联合调研,以期能发布以北大图书馆为主导、充分反映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的权威研究报告。

3)拓展信息素养范畴

扩大现有信息素养的规模和体系,力争将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形成覆盖从入学到毕业、从学生到教师、从综合到学科甚至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结合学科服务,深化嵌入式信息素养服务,并将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等纳入信息素养体系。

行动计划3:提升古文献、特藏文献服务水平,开展新服务

1)对阅览服务实施智能化管理,部分功能智能化、自动化和自助化。

2)实现古文献阅览预约服务,与读者建立良好沟通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

3)与中文、历史等院系的相关课程紧密结合,开展古文献的教参服务,嵌入教学过程。

4)以网络咨询、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古籍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等方向的咨询与学科服务,并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及工具书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5)进行资源检索、特藏电子资源和开放资源查找利用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文献服务能力。

6)加强特藏文献整理研究人员的对外联系沟通,争取介入相关院系的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支持和专业支持,寻求合作机会。

7)配合120周年校庆、馆庆完成馆史的编撰,举办古籍、特藏展览。结合当年重大纪念事件,举办相应主题的展览。

8)结合服务整理出版一系列特藏文献。

西文图书中关于北京老照片的整理出版

胡适藏书中所夹书信的整理出版

与台北胡适纪念馆合作完成胡适藏书批注题记的数据库建设和出版

司徒雷登书信出版

行动计划4:实现全校范围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总分馆协作服务。

1)在全校范围内实现通借通还,院系分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借阅。(部分院系分馆已实现)

2)继续稳步推进分馆建设规模,吸纳更多院系资料室加入全校总分馆体系。

3)深化分馆建设体系,建成一部分学科分馆或专业分馆,如人文分馆、法律分馆。

4)加强总分馆协作服务,进一步推进分馆学科服务工作、文献采选工作、文献传递工作等。

行动计划5:加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广。

开展图书馆形象的营销,融服务于营销、通过营销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为用户提供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让用户更多地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

5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应用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全面建设能够支撑服务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的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开放获取与数据管理建设,支持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转型,为教学、科研提供协同与移动应用的资源与信息服务。

(1)建立支持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新技术应用,为业务发展与用户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

(2)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创新,全面应用移动服务。

(3)提升馆务信息化水平,为办公自动化和移动办公提供保障。

(4)促进数据研究,支持数据驱动的探索和决策制定,加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支撑需求驱动的服务创新。

(5)通过技术、平台与服务创新应用,全面推动北京大学开放获取建设。

(6)变革信息技术工作架构,将信息技术深入全面应用到业务与服务。

行动计划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等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建设能够支持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新技术应用,为业务发展与用户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有线与无线网络设备,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业务与服务创新应用。

(1)逐步实现网络通信上联、核心互联与汇聚,千兆网络到桌面与服务器。

(2)无线网络建设,研究应用4G,WiMAX,提供高速可用无线网络服务。

2)全面推进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升图书馆支持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主要业务与服务的覆盖。

3)建设支持多种存储协议及多种设备的云存储平台,提升信息设施管理水平,扩大虚拟化应用,建设绿色、环保、高效与节能的机房。

(1)推动机房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改进机房环境,提升机房管理水平。

(2)通过虚拟化技术应用,改进检索培训用计算机的管理,提升服务。

4)大力开展信息资源的建设、集成和有效利用,推动北京大学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建设。

(1)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基础上,确定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目标,并对标准规范、保存系统、保存方法、管理与运行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完成北京大学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建设方案。

(2)规划北京大学数字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流程,建设北京大学数字仓储标准规范,并提供学术成果出版、保存、引用、组织、利用和存档等服务集成的工作流平台,促进北京大学数字资源的共享和长期保存。

行动计划2:建设更完善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化团队为学校建设、为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信息服务保障。

1)提升服务水平,建设强有力的、弹性的信息基础架构、安全可靠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合理的业务流程,提供稳定、高效、高质的信息服务保障。

2)建设云服务公共平台,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合理整合与共享,支撑以技术驱动的科研创新发展。

3)应用虚拟化技术,提供按需获取、动态扩展、移动访问的云存储平台,扩展服务能力,参与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建设。

行动计划3: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变革与转型,为教学、科研提供协同、按需、随时获取的资源与信息服务。

1)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创新,全面应用移动服务。应用最新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服务,支持各类设备,提供自动感应与情景敏感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

2)提升馆务信息化水平,为办公自动化和移动办公提供保障。建设网络办公平台,支持移动办公、远程办公;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支持采购协议管理、经费管理等功能;建设图书馆业务统计平台。

3)促进数据研究,支持数据驱动的探索和决策制定,加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支撑需求驱动的服务创新。

(1)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调研与建设

从以纸质资源为主的集成管理系统,转向支持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统一管理与服务的新一代系统(平台)建设(ERM、URM等),调研与推动新一代系统建设,全面支撑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转型需求。

(2)建设嵌入教学与科研环境中的信息架构设施。通过技术、平台与服务创新应用,跨部门、院系合作,全面推动北京大学开放获取进展。

全面开展基于教学与科研情景敏感的(context-based)的信息架构建设,提供嵌入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信息支撑与服务。

建设北京大学资源与人员标识标准框架(Handle、DOI、ORCID等)

加快推广应用机构知识库(PKUIR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加快北大期刊网(PKU OAJournal Platform)、研究数据服务(Research Data Services)、学者门户(PKU Scholar Profiles)等系统平台建设。

参与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北京大学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信息共建、共享服务。

(3)大数据研究与应用。

深入应用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与工具,科学研究与分析读者行为与需求,提供用户驱动、数据驱动的决策与服务依据。开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与建设,建设电子资源使用监控、统计与决策支持平台。

(4)提高学术资源的发现、获取与利用。

扩大发现服务的资源整合深度和力度,提升资源全文链接解析功能的便捷性,增加基于用户搜索的知识服务与数据挖掘服务。

4)提供嵌入科研过程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促进协同创新。

建设数据服务平台,帮助研究者实现研究数据的提交、管理、存储和再利用,并提供版本控制、访问权限管理、在线分析和可视化、基于全球统一标识符的规范引用等功能。提供适用于科研过程各阶段的数据管理工具,以及相关下载和使用支持。推动建立校级研究数据管理行动委员会,面向全校提供专业的数据管理咨询服务,根据需求开展数据管理培训,开设相关课程。

5)变革信息技术工作架构,将信息技术深入全面应用到业务与服务。

(1)制订培训课程规划,适应业务与服务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馆员信息技术能力。

(2)信息部门敏捷开发培训与应用,提高信息技术研发效率,快速满足业务与服务需求。

6 经费、机构设置、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争取与图书馆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经费;推进合作、重组机构,提升工作效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扶持馆员成长。根据图书馆业务变化实际和发展趋势,结合馆舍调整的契机,进一步开展与校内院系部门和校外相关机构的沟通合作,推行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增设跨部门的工作组,探索实体业务部门与跨部门虚体工作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逐步调整人员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完善岗位管理和人员培养机制,提高岗位绩效考核的效果。建立健全新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改进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水平。

行动计划1:争取建立与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机制

图书馆的文献建设经费已多年没有增长,而文献资源每年都在以一定的幅度在增长。以2014年为例,各类文献资源涨幅情况如下:

中文图书涨幅:21.8%

外文图书涨幅:31.85%

中文报刊涨幅:8%

外文报刊涨幅:10%

表1 图书馆组织机构及业务范围

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图书馆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减订复本、印本与纸本文献协调采访、争取院系分担部分经费、把科研经费购买的文献纳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等。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够保证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经费能够满足本校师生的文献需求。例如,“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因为价格昂贵,虽然师生呼声很高,却也无法满足。

争取校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至少以5%的涨幅每年递增。同时,特殊文献和特殊需求应予考虑专项经费。例如,古籍或特藏文献收购,解决学生饮用水和存包的饮水机和存包柜专项费用。

行动计划2:机构重组

1)重组图书馆实体机构(见表1)

资源建设中心:负责所有资源的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的比例加大,经费、人力投入,包括多媒体、开放获取资源及网上开放的其他学术性资源的采集、加工、揭示等。事务性的工作转为外包公司完成,能够实现资源采访馆员参与学科服务。

特色资源中心:机构库、自建库(口述史、讲座、博客、名师)提供更好的服务,逐渐从纸本为主转向数字资源占相当比重。

古籍图书馆(分馆):古籍整理、阅览服务、数字化、保管、展示等功能。相对独立的体系。

学习支持中心(Learning Commons):相对独立,主要支持本科生学习,包括书刊阅览外借、终端外借、电子教参、MOOCs、创意工作坊、写作工作坊、音视频点播欣赏、信息素养教育等。

研究支持中心(Research Commons):课题咨询、查新查收查引、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科研态势分析、科研工具应用、决策支持、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数据支持服务、文献共享服务、学科馆员服务等。

信息化与数据中心: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器/无线网/交换机/台式机/笔记本等硬件)、系统平台、应用平台、数据管理、长期保存、开放获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党务、行政、后勤及直属机构、CASHL管理中心、分馆办公室。用户服务宣传与推广、社交媒体运维、筹资创收与发展等工作。

支持与服务中心:数字加工中心、文献修复中心(含古籍、中文的民国文献、西文洋装书)。

图书馆研究所:数字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研究等

2)根据任务需要成立跨机构的工作团队

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未来归属于学习支持中心

用户服务宣传与推广团队——未来由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牵头负责

社交媒体运维团队——未来由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牵头负责

学科馆员服务团队——未来由研究支持中心牵头负责

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未来由信息化与数据中心牵头负责

数据支持服务团队——未来由研究支持中心牵头负责

文献共享服务团队——未来由学习支持中心牵头负责

电子资源建设协调团队——未来由资源建设中心牵头负责

行动计划3:岗位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

1)根据业务需求,合并重复性岗位,增设知识产权馆员、数据监护馆员、学习支持馆员等新岗位。可由各部门提出岗位需求,全馆统一协调。

2)探索馆员主副岗聘用模式,除主岗外,跨部门确定一个或多个副岗,在全面履行主岗工作职责的同时,要求完成副岗工作任务,实行岗位双(多)定、一人双(多)责、业绩双(多)考。

3)实行与主副岗模式相适应的岗位考核制度,要求馆员不仅精通主岗业务,还要熟悉副岗业务,并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推动馆员素质由“一人一专”向“一专多能”转变,成为复合型人才。

4)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基本稳定事业编制人员的规模,根据业务发展,适度扩大合同制人员、学生助理员的聘用规模。

5)实行以数据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人员信息与岗位考核相关数据,初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

行动计划4:制度与文化建设

1)完善规章制度:随时补充新规章,根据业务变化修订旧规章。

2)依托工会和教代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团队活力、创新力。

行动计划5:科研工作

以为教学科研服务、改善、提升图书馆工作为目标,培养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各方面学科带头人,在核心期刊论文年发表数量、SCI、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图书馆研究专著、文献整理等成果出版方面居国内高校图书馆领先地位。

1)制定推动科研发展的政策

(1)鼓励支持员工申请海外研修机会。

(2)鼓励支持员工撰写论文,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

(3)鼓励支持员工申请与岗位工作及图书情报领域有关的科研项目。

(4)鼓励支持员工就某一课题进行协作研究,形成研究团队。

(5)鼓励支持员工结合开展继续教育学习。

(6)鼓励支持员工在核心期刊、SCI、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

(7)为工作和研究成绩突出者每4年提供一定的脱产研究时间。

(8)加强馆学术委员会在鼓励科研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成果评审中的作用。

2)营造有利于科研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1)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成立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不定期举行读书会、研究成果交流等学术沙龙。

(2)组织双周学术报告会(或月报告会),邀请校内外、海内外专家学者、校内各院系学科带头人、高校图书馆研究成绩突出的馆员进行学术交流。馆学术委员会可设计专题,鼓励年轻馆员进行研究和交流,也可由部门负责专题的研究和汇报。

3)加强研究机构建设和与研究生合作培养工作

(1)与信息管理系等相关院系合作,整合或新建虚体研究机构,把图书馆的科研与机构结合,进行规划、考核等工作。

(2)与相关院系合作,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注意图书馆工作和理论的结合,培养图书馆后备人才。

(3)考虑与国内外学术界合作的其他途径。

4)提出明确合理的研究方向

(1)面向新兴的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

(2)馆藏特色资源的整理、揭示和深入研究。

(3)基础业务工作中的思考和创新。

(4)其他当前图书馆界的热点问题研究。

7 馆舍与空间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改善图书馆馆舍状况,提高藏书建设发展和读者服务工作的空间、设施、设备等环境。重新定义与规划图书馆空间,美化环境,增强用户的体验和满足教学研需求。结合古籍馆的建设和东馆大修、西馆重建,重新规划图书馆的服务布局。

行动计划1:古籍图书馆的建设,重构业务空间,全面改善硬件设施与古文献保藏环境。

1)充分参与新古籍馆建设需求,确保书库安保设施、恒温恒湿系统与空气净化系统的落实,配合做好家具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2016年9月)

2)安全、高效地完成古籍部搬迁工作,合理布局馆藏与业务空间。(2017年9月)

行动计划2:完成图书馆整体改扩建工程

东楼:只改造不扩建,加强东草坪地下的防水处理。

西楼:全部拆除,新建西楼与东楼无缝对接。新建筑初步设计为地上4层地下4层。

此方案可增加面积约42 000平方米。建成之后地上总面积52 900平方米,地下41 961.2平方米,合计94 861.2平方米。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古籍馆12 000平方米(其中沙特方占用5 000平方米),图书馆的总面积可达106 861.2平方米,接近《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西楼经鉴定已是危房,全部拆除后,既消除安全隐患,也便于整体设计和施工。

行动计划3:实现图书馆新的功能布局

1)立体化的空间布局

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区相结合,突出立体化的空间布局特点。在水平分区上,东楼大开间主要提供普适性服务和综合性收藏,装修风格以西式现代化的风格为主;西楼各个独立房间则以专藏为主,装修风格上采用中式古典风格。拟建“民国文献中心”,“名人藏书中心”,“胡适藏书研究室”、“近现代名人手稿中心”;调整、扩大“北大文库”、“特藏阅览室”。所有楼层的办公均相对集中,与阅览空间保持一定的分隔。在垂直分区上,阅览区上下各层综合考虑人流多少及荷载大小进行分区。

2)多元化的功能定位

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藏书的布局格式,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各类文献载体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读书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以及各类服务模式的有机结合。空间配置主要分为12大功能类型,即藏书空间、阅览空间、学习空间、研讨空间、视听空间、展示空间、自助服务空间、创意工作空间、写作支持空间、技术体验空间、办公空间和休闲空间。

3)开放的服务模式与舒适、灵活的特点

改造后实行全开放的服务模式,给读者开放更多的空间。在服务上除了现有的图书馆一楼一站式服务、校园卡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对接外,还需实现对小型学习室、研讨室、视听室的预约功能。家具设备设施等更加灵活、舒适,可根据读者需要随意组合,突出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

4)网络智能化及绿色节能管理

网络化侧重网络环境的快捷和方便使用,智能化则是在网络的基础上,以设备为载体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改造后的图书馆应力争采用综合布线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对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引入节能技术,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

8 社会服务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以图书馆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依托,做好CALIS、CASHL、DRAA以及中图学会高校分会、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的各项工作,继续巩固北大图书馆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的领头羊地位。

行动计划1:整合CALIS、CASHL、DRAA的功能与职能。

CALIS和CASHL的工作有交叉重复的地方,应考虑重新组合,提高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利用。同时并入DRAA的有关职能,做到1套人马担任多个角色、应付多面需求。行动计划2:争取寻求《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国际地位。

加强和巩固《大学图书馆学报》在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的实力与地位。争取更多的国家出版资助,同时寻求国际合作,在向国外同行学习借鉴的同时,也把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宣传出去,努力提高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国际影响力。行动计划3:以中图学会高校分会、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两个平台为依托,整合有关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整合这两个不同系统的平台及其工作,强强联合,举办学术含量高、影响力大的学术活动,引导全国高校图书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力度、加速发展。

(编后注:刊发时本计划序号、局部文字等有调整,并增加了摘要、中图分类号。)

(责任编校田丽丽)

Action Plan of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in 2018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Beijing University Library’s 2018 action pla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is in,it puts forward the action plan for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reader service,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funds,institutional settings,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premises and space,and social services.This action plan aims to develop a feasible plan which is to be gradually implemented within five years and finally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initially building the world’s first-class academic library in 2018.

G259.2

猜你喜欢

行动计划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㵲阳河守护行动计划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红军第一份长征行动计划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发布
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