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02 No.3和声技法研究

2016-05-18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

宁 笛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02 No.3和声技法研究

宁 笛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门德尔松开创钢琴小品无词歌创作之先河,使其成为音乐史上独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无词歌作品Op.102 No.3分析,对作品中和声技法进行论述,以期探究该作品的和声技法特征。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和声技法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是德国浪漫乐派代表性人物之一。无词歌这一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即无歌词的歌曲。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准确。他一生创作的所有《无词歌》就像是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形式简单朴素、精美短小,每一首都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对人对事对自然的各种印象。门德尔松共创作48首无词歌,这些作品中少数几首由作曲家亲自题写标题,其余大部分标题皆由后人根据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命名。无词歌Op.102 No.3是第四十五首作品,创作于1843年,为门德尔松晚期的无作品。C大调,6/8拍,速度为极速的。篇幅短小共65个小节。这首作品根据音乐形象被命名为“骑马”,作品主要动机为均匀的八分音符,根据6/8节拍三个一组,每小节两组,模仿马蹄行进时的“哒哒哒,哒哒哒”之声,准确而又形象。纵观全篇,音乐的右手旋律均以此为基调,利用反复、音阶跑动、跳音等技术不断发展。左手伴奏部分配以简洁清淡的双音、和弦,利用休止符断开来配合右手的旋律部分,高低呼应、此起彼伏,“骑马”的音乐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一、和声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门德尔松选择使用的和声材料是大小调体系成熟时期的功能性和声,配置很古典。大部分为正、副三和弦、七和弦,同时也很巧妙的运用了副属和弦与重属和弦,增加了和声的多样性。并且适当使用了变和弦,打破了传统古典和声的进行规则,加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特色。同时持续音技术的加入,更好的推动音乐发展,烘托音乐气氛。整首作品,和声写作技术全面,和弦选择巧妙,作者的写作技术可见一斑。如此丰富的和声材料,门德尔松在和声材料的运用上却展现给我们一种“简单但不失简约”的气质。[1]

(一)离调和弦的运用

从和声手法的运用上来看,这首作品基本遵循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和声进行,D2-T6的连接,D7/D-K46-D7-T的完满终止,以及正、副三和弦的使用与连接,体现了古典主义和声的严谨与规范。在43小节转调模进处,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时,均采用D/D作为中介和弦,解决至新调的D5

6和弦,倾向性明显,之后在新调内采用了最鲜明的巩固新调的完满终止。

(二)变和弦的运用

音乐中多次出现了DⅦ7/D和弦,在第12、16、20、25、27小节处均出现了降三音的DⅦ7/D和弦,丰富了原本简洁的和声配置,使作品更具色彩效果。

谱例1:

在第45小节转调模进处,F大调向E大调转调的中介和弦,采用了降低级音Ⅱ的那不勒斯和弦,进一步丰富了和声,增加了新的音乐元素。

谱例2:

二、和声进行的手法与运用

(一)转调手法

这首作品的调性从C大调出发,在第8小节处转为关系小调a小调,接着在第15小节处转为a小调的属调e小调。音乐进行至32小节处转回C大调,形成一个C-a-e-C的调性布局。

1.近关系转调:整首作品的调性布局遵循古典主义的风格,在主调的关系小调、上属调内进行转换,给整个作品加入明与暗的对比,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音乐形象更丰满。

2.远关系转调:在作品近3/4高潮处,加入了转调模进技术,表现为二度下行模进的远关系转调,加速转调以推动音乐发展,将音乐推向高潮。

(二)转调模进

音乐从41小节开始进行了一个连续二度下行的转调模进:G-FE-D-C,一小节为一个调,旋律相同节奏型相同,和声均为D55-T的终止进行。在7小节的篇幅内,同样的和声片断进行了五个音组的转调模进,音乐快速完成调性闪烁,增加了音乐的张力。

谱例3:

(三)主、属持续音的运用

作品中8-9、11-14、17-24小节处最低声部增加了属持续音,54-58、62-65小节处增加了主持续音。主持续音的开始和结束定是在主三和弦上。属持续音则从属和弦或终止的四六和弦开始,最后也结束在这几种和弦上,然后再按一般方法解决到主和弦或六级和弦,持续音的功能是使低音部独立为一个单声部,将块状和声贯穿在一起,突出和声调性布局。运用这种方法为和声音响增光添彩,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三、总结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见:门德尔松在这首作品中和声材料的运用上呈现出简洁规范严谨的特点。同时离调和弦、转调和弦以及变和弦的使用又别具匠心,是亮点所在。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门德尔松的作品兼具古典之理性,又具浪漫之风情。

门德尔松自己具备丰厚的古典艺术修养,创作时尊重传统,力求遵循严谨协调、清新典雅的古典标准。同时浪漫主义时代的环境,给他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打上了“浪漫主义”的烙印。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界、文学、诗歌以及历史、宗教等各种人生体验,给我们以后创作、分析研究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欧阳名瀚.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2和声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15.

[2]李永.论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3之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11.

[3]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宁笛(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
飘荡在威尼斯上的“船歌”
门德尔松的“音乐絮语”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三)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一)
刍议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复兴
诚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