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论”的根本错误
2016-05-17冯发贵
冯发贵
【摘要】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的背景下,“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论调又死灰复燃,且更具欺骗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激浊扬清,防止其扩散传播。同时,以反腐败斗争更加富有说服力的成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反腐 经济增长 公款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反腐败的持续高压,一些似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老虎”“苍蝇”陆续落马。适逢近期高端餐饮和奢侈品市场萎缩,GDP增速回落,社会上“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论调逐渐抬头。党政干部要看清看透、理性对待,明晰心智、增强信心。
一些腐化变质的“老虎”“苍蝇”及依靠其大发横财的无良企业、权力掮客们,盼望着反腐风暴慢一慢、歇一歇,以期逃脱惩治。这些人往往拿“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做文章,甚至不惜拿本不属于主流消费的高档娱乐消费和奢侈品行业的萎缩来说事。且不说腐败对这些行业的拉动作用缺乏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忽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群众对高档用品乃至奢侈品消费的需求,将其等同于“腐败消费”更是极其幼稚和可笑。
一些舆论或掐头去尾,故意忽略相关结论的前提条件、研究背景;或刻意曲解,有意隐瞒相关言论背后的真实意思。利用人们的知识盲区歪曲事实,进行误导解读。如以高档餐饮会所关门为例说事的,绝口不提整体经济运行的良好状况,完全忽略大量民生餐厅生意更红火、消费更理性、顾客更节约等事实。
一些研究者认为,较低程度的腐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促使资源向高效率领域聚集,从而推导出适度腐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结论。但这些结论的作者都会以各种方式言明,这是在不考虑社会学、政治学属性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性等因素得出的。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观点不加区分的直接带入到充满众多变量的社会管理中,必然得出不科学甚至错误的结论。
不可否认,国内、党内腐败依然存在,形势严峻复杂。中央要求的猛药祛疴、刮骨疗毒就是为了赶走病魔、剔除病灶。面对病魔的反击、病灶的反抗,各级党委政府要擦亮眼睛,看清实质,避免自乱阵脚。从近期落网的“老虎”看,“打虎”能够有效避免部门、地区、领域的垄断,形成良性竞争市场环境。对萦绕在审批、执法环节中那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推搪拖塞“苍蝇”的严惩,更是促进了具体行政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提效,确保了政令畅通,拆除了“弹簧门”,敲碎了“玻璃门”,让经济畅行无阻。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分批次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许可依据和实施主体,权力寻租空间被空前压缩。过去层层审批重复审批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自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后,公款腐败消费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了,寅吃卯粮、借钱投资拉动地方GDP的畸形政绩观正在失去市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转变为真正的居民消费拉动上,释放出社会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个别地区、个别领域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趋势也逐渐转化为市场撬动社会投资,使市场经济发展走上了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正轨。
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趟深水”、“啃硬骨头”的时候。各级党委(党组)要从严管党治党,发挥堡垒作用。要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纳入法律制度框架,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各级纪委要强化办案震慑,严格纠偏问责。实施一案双查,以追责震慑包庇心理;落实决策记实留痕,以倒查震慑“四拍”心理;提高反腐水平,以铁案震慑顽抗心理;实行快查快移,以频度震慑侥幸心理。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德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责编/刘瑞一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