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粥春秋(外一篇)
2016-05-17刘兰兴
刘兰兴
什么叫粥?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必使水米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粥。”
民以食为天,粥作为饮食,打人一生下来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有个堂妹,娘生下她就死了,没奶吃,乡下那时也没牛奶,没办法,就熬粥,撇粥汁水(乡下人称米油)喂养她,她就是靠吃那东西活下来的。
苦命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吃粥,家境贫寒的人何尝不是呢?不但一生下来吃粥,而且可能一生常以粥养命。我曾经就饱尝吃粥滋味,一段时间,一日三餐都在粥里打滚。连肚子都吃大了,不好意思讲,同龄的富家子弟,见了我肚子,不喊我名字,给我起了绰号,叫水冬瓜。一次,村后滕家小虎,端碗白米饭,盖浇几块腊肉什么的,在我们一群穷喝粥孩子面前韶来韶去,逗得大伙好生气。我们中最大一个叫秧子的,跑到我面前,在耳边嘀咕了两句,脱下他小褂,把我头蒙住,让我逮他们。这游戏就跟猪八戒在高老庄撞天婚游戏一样,我七撞八撞,终于将小虎的碗撞掉下地,摔成几块碎片。小虎哭闹着要我赔他饭和碗。我与他论理,说我与你,是秃子撞葫芦,谁晓得是谁撞的谁?他硬要我赔,我不肯,扭打起来,招来他爷爷。他爷爷见是我,拉住他孙子小虎说,他家只有稀粥,哪有饭赔你。说完将小虎拉回了家。小虎不服气,像是死鱼撂在岸,望我翻白眼。
吃山珍海味是每个人所想望的,但是,穷人没条件吃,只能喝稀粥,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小虎爷爷说我家只有稀粥我并不生气。我生气的是小虎。他不该在我们穷家小朋友间摆阔气,炫富。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曾为舍粥厂作一联云:“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孔子困于陈、蔡时终日食粥,颜真卿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曹雪芹食粥写红楼,这不都出于无奈吗?你能笑他们?你有资格笑他们吗?同时,给我起绰号,称我叫水冬瓜的人,你的道德良心在哪里呢?难道你不为你的口臭感到羞耻吗?
我一生吃粥多,吃得最苦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时我还在读书。一次周末,回家讨伙食费,晚上吃父亲用野萝卜缨子熬制的粥。天哪,那叫什么粥?一大海锅粥见不到几粒米,说是粥,不如叫它清水萝卜缨汤。无油无盐,吃下刮心疼,我勉强吃了碗,便再也咽不下,只得作罢,跑到奶奶处。
奶奶面前放有一碗粥,那是父亲盛给她老人家的,虽也有萝卜缨,但有不少白白的米饭粒。那米饭粒是父亲打锅底捞给她的,奶奶不肯吃,也未让我吃,她说留给我爸,怕我见气,对我解释道:“你爸是家里大梁,倒下可不得了。”听了奶奶的话,我明白了那碗粥的意义。
那碗特殊的粥,最终谁也没有吃,爸无奈将它倒进大锅,化在野萝卜缨的汤粥里,大家吃。
奶奶渐渐支撑不下去了。当我再次被学校撵回讨伙食费的时候,她已经浮肿得很厉害,尽管这样,奶奶还是不吃父亲给他准备的特殊的粥,她说她老了,可以死了,省下一粒是一粒,一粒米渡三关。说不定因这粒米大家能渡过来。她说这话的时候,于口袋里掏出一斤“江苏省粮票”递给我父亲,说那斤粮票是汪奶奶的。汪奶奶是奶奶干姐,我父亲的干妈。她说汪奶奶用家里一张奁桌换得两斤,一斤可卖四块钱,自己留一斤,这一斤送给了她,舍不得用,看样子也用不上了,就掏给了我父亲。
听说一斤粮票能换四块钱,我激动起来,忙打口袋里掏出三斤递给奶奶,说,这粮票是退伙退的,学校撵回我,礼拜天一天不搭伙,就退斤粮票。连续三个礼拜都被撵回,这不,就得了这三斤粮票。
奶奶第二天强打精神,上趟石村庙,将所有粮票都换了钱,并买了十几块烧饼。奇怪得很,那时烧饼倒不贵,五分钱能买回一块。
粮票能卖钱,回校后我尝试早上打两份粥,一份留待中午,准备将中午那餐省下,退伙得粮票。可恨学校不允,尝试失败,只得将那钵饭放太阳下晒。晒饭的时候,我心头一动,心想,如此这样,一个星期不是可得饭干二三斤吗?天哪,二三斤饭干,那简直意义太大了!想到这,喜出望外,沿用初试法子,如法炮制,朝乾夕惕,晒制起饭干来。
“旱改水”的办法被有慧眼的同学学去了。有人也晒起饭来。
饭干解决了家庭不少问题,最显著的成效是奶奶活过来了,一家人无一在那个年代殒命,这真得亏奶奶面前那碗特殊的粥,奶奶用她的大义启迪了我,使我与她共用大义保全了全家性命。
与野萝卜缨粥相对的还有一种粥,一种幸福的粥,说它是幸福粥,是因为这粥能使我吃出性情来,这就是1982年家里的小红稻米粥。
小红稻米并不红,形似泰国糯,芳香无比,煮粥好吃。那年分田到户,种了不少小红稻。
冬天,妻用这米熬粥,今天掺红豆,明天掺山芋,后天掺……换着花色吃。
冬天熬粥,烧的是棉花秆,先大火烧开,焐一会儿,焐到米粒炸开,再在火炽上架块牛屎粑粑,用它的微火炖。炖时,不停地搅动,一块牛屎粑粑燃尽了,粥也就熬制好了。
熬成的小红稻米粥黏稠油润,柔滑芳香,好吃。再佐以小米虾炒咸菜,配碟重阳韭,直会令你吃得舍不得丢碗,我就吃了还想吃,掂掂肚子还想添碗。那滋味正如陆游《食粥诗》里写的:“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其实,我知道吃小红稻米粥并非就能致神仙,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从那粥里体会到另一层温暖。如果不是凤阳小岗村二三十户农民勇闯生死关,将田分到户,掀起农村土地改革热潮,我们还不知道在野萝卜缨粥里苦熬到何年。
我们现在是吃不到小红稻米粥了,因这稻收成轻被淘汰了,也吃不到用牛屎粑粑熬制的粥了,因都用燃气灶,大灶被清除出局,想吃粥,只能吃燃气或高压锅熬制的粥了。
我生涯吃粥无限种,在林林总总的粥里,令我难忘的是野萝卜缨粥和小红稻米粥。忘不了这两种粥,是因为前者太苦寒,后者最香美。
苦乐两境,融汇一粥,是我闲人闲话,感慨“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粥中苦后甜”,此谓大粥春秋是也。
油菜花引
星期天,东山闲无事,便动了游兴,拨通手机,约好友西水去野陌看油菜开花。西水问:“城外四处都有这类春品展出,去哪里玩?”东山说:“昨天在单位据人说,和县张集一带菜花如海,不如就去那里。”西水赞同。
两人各驾着自己的私家车,西门会合,出得珠街头,上了浦乌路,一路飙奔,过桥经村,不一会儿便到了乌江。由乌江西拐,没10分钟到了张集地界。走在前面的东山停下车,后面的西水出车上前,跟着东山,登上北面的山坡,复转脸向南,共览眼前花海潮情。
黄花无际,金光涛色将太阳的脸给映得晶晶的黄。东山看了会儿花,视神经感觉给花色刺激得有些难受,便调换下视角,拣株野蔷薇边,拍拍草地,示意西水坐下。西水坐下后,对着金灿灿的大地,感慨道:“大自然真美,走入这妩媚的春野里比待在城里强,城里真像是囚笼。”
“大自然是天然艺术,它除能给你精神享受外,还能做你的良师益友。”
“你有此感慨,想必你受它惠不少,能举些例子我听听吗?”
“例子千千万万,但印象最深的有三,不妨说与你听。”
“哪三个?”
“一是鲢鱼。”
“鲢鱼能给你什么,它怎就成你良师益友了?”
“我不喜欢垂钓,但喜欢看人垂钓。我于许许多多钓者的收获里,发现没一人是能钓到鲢鱼的,前方有一钓者,不信去问,问过回答我这是为什么?”
“我信,道理也简单,因为鲢鱼生活在水表下不深的层面上,钓钩总是沉落水底,鲢鱼见不到钓钩的缘故。”
“太对了。老子说:‘不见可欲,其心不乱。鲢鱼能免遭钓者毒手,其道理就在于此。它启发我们在花花世界里,不为诱惑牵动,端端正正做人,免遭罪受,这益处还小吗?”
“不小。鲢鱼挣脱磨胸锁链,永免罪苦,坚持灵魂自由,无愧是人良师。那第二呢?”
“第二是榨工。”
“何谓榨工?他又怎成了你良师益友了?”
“榨工就是榨油工人。这油菜开过花以后就是结籽,籽熟后就送油坊榨油。我曾工作过的一所学校对门就是座油坊,因图新油香,每逢菜籽上市时总去那里买油,又为近邻,与工人们都熟悉。一次去买油,其中一个翁姓师傅劝我,说:‘一榨油有水,二榨油沫多,三榨油香味浓。等会儿你买第三榨。我经他这么一说,道声谢,在旁看他悠棰。看时,我于他的话里想到冰心一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雨雪。冰心诗里的花,正如我的眼前燃如金灿的油菜花,它何尝未遭过去冬严霜枯雪的厄运。但厄运给她带来的福祉更大,难怪她今天开得如此繁盛与香烈。翁师傅的话与400多年前英国培根的话很是相似,培根说:‘美德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其香愈烈。想起这些,回味‘三榨香浓的话,自己鼓励自己,在厄运面前锻炼自己,努力在战胜厄运中成长,让花香在厄运后更浓烈。”
“你真实不赖,想不到当初被人当右派分子揪斗的你今天却坐上副处长的宝座。”
“这得感谢厄运,感谢翁师傅。”
“这是当然。还有第三呢?”
“第三是刺猬。”
“刺猬也能成为你良师益友?”
“是呀!那年春,也是油菜开花时节,我从铁城归家,夜行至犁头山,经山边松下,忽见有细土抛洒落身,吃惊不小(因闻人说有鬼洒土事)。吃惊之余,镇定下来,驻足细察究竟。月光下,我发现树根旁,一只刺扎扎的东西在打洞,细土就是它用身上刺给抖出来的,我看过,明白过来,原来是刺猬谋窝。刺猬打洞时,尽管我动作轻缓,但它还是发觉了我,它唯恐自己受到伤害,便静悄悄离开,钻进了深草里。它的躲去,很使我不安,我怨自己妨碍了它工作。我于自责里又感觉这份内疚纯属庸人自扰,埋怨刺猬身上密布利刺,何苦怕人离去呢?你能告诉我他离去的原因吗?”
“刺猬生性平和,身上的刺是用来自卫的,从不主动伤人,为了避让你,所以离去。”
“对极了。它身上的刺就像手上的权柄。有些人有了点小权,得意忘形,今天对他瞪眼,明天望你竖目,恶恶无休,闹得人家心神不宁;有些人却如刺猬,有了权柄,格外小心,避免伤人,与人为善,你说为人应不应持刺猬这德行?”
“于是你就自认刺猬是你的良师益友了!”
“正是如——”东山的“此”字还未出口,一只蜜蜂打他眼前晃过,飞进了苦芥花丛间。看了蜜蜂,东山指着蜜蜂对西水说:“此蜂也是良师益友。”西水道:“照这个理,只要悟性好,世界万般皆是良师益友啰?”
“正是。所以韩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这道理。”
两人说到这,又观赏了会儿花,说些花外事。春长易困,西水爬起,建言去香泉泡澡。于是二人驱车离开引起刚才说出这番话的地方,这地方遍地菜花黄,处处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