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模式
2016-05-17
贵州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探索创新开发扶贫、人口控制与生态建设并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系列开发扶贫模式。
“贵州砂石峪”——则戎。20世纪70年代,兴义县则戎公社因地制宜,在怪石嶙峋的石旭旯里,开辟出层层梯土梯田,配套兴建小水窖、蓄水池;在乱石堆里客土植树种草;修通村寨公路,改变了“出门就爬坡,遍地乱石窝,亩地一大坡,吃水贵如油”的贫困面貌。
1977年,《贵州日报》刊载《贵州的砂石峪——兴义县则戎公社农业学大寨纪实》的长篇报道。沙石峪是河北省闻名的穷山沟,沙石峪人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从此以“北有沙石峪,南有则戎”闻名。
2010年4月3-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黔西南州慰问干旱灾区各族群众,察看则戎乡抗旱现场,将干部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磨砺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概括为“贵州精神”。
“大关精神”。1983年冬,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等4户人家,在石旯旮里劈石抠土,造出4分水田。1984年收获100多公斤稻谷,大关人第一次吃到自己种得的大米饭。
1984~1995的11年间,全村累计投工55万个,投资45.9万元,翻石73万立方米,抠土13.8万立方米,造田918亩,配套修建蓄水池255个。全村实现人均0.75亩基本农田,人均占有400公斤粮和800元纯收入,分别增长2倍和15倍。何元亮被誉为“当代愚公”,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6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广泛开展学大关活动的决定》,全省上下、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学大关活动。
晴隆模式。2001年,国务院扶贫办批准晴隆为种草养羊科技扶贫试点县。晴隆县从2001年引进46只纯种波尔山羊、54只南江黄羊、起步建设人工草场到2010年,已拥有草地146万亩,建成35个肉羊基地,肉羊存栏量达32万只,种草养羊累计创造产值3.7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从630元增加到3300元。草地畜牧项目累计扶持贫困农户1.18万户,覆盖贫困人口5万多人,75%以上的养羊户实现脱贫。
印江经验。2007年12月,印江自治县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8个试点县之一。印江自治县搞好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整县推进”发展战略。2007~2010年,捆绑涉农资金3亿元,打造39个农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示范村,启动东西南北4个万亩茶区,建成1.5万多亩蔬菜基地,5000亩优质核桃基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425元。
长顺做法。长顺县先后被列为国家“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以及贵州省4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县三大项目试点县。长顺县对三大试点项目统筹兼顾,捆绑实施,整村、整乡、连片推进,探索出“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农民增收”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路子。
2010年,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现场会、产业化扶贫工作现场会和“红十字绿色家园行动”现场会先后在长顺召开,“长顺做法”成了贵州开发扶贫新亮点。
威宁试点。2009年9月,新华社记者在威宁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民因贫困陷入“三大怪圈”——有的靠卖血维持生计,越卖越穷;有的盗采煤炭资源,越盗采越穷;有的越穷越超生,越超生越穷。时任国家领导人在国务院扶贫办对威宁的调查上作出批示,将威宁列为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
威宁自治县投入2280万元,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47.79平方公里;投入5500万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场面积扩大到323万亩。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33.6%,比2008年上升7.14个百分点。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超过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净减少贫困人口8.49万人,相当于过去十年脱贫人口的总和。(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