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人文精神凝心聚力后发赶超
2016-05-17
1月13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图为2015年8月26日,陈敏尔到贵阳孔学堂调研。(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摄)
人文精神反映一个地方精神风貌,镌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12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马修·阿诺德这样抱怨同胞对强国的理解——他们只知道钢铁与贸易,将物质视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而不考虑在人文上的精神需求。
的确,无论是一个民族的强大,还是一个地区的振兴,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具备优秀的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文化最根本的精髓,它是信念、理想和道德等品格的结晶,同样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高扬。从历史实践上看,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孕育、催生和升华出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又反过来引领、促进和激励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跨越。
后发赶超征程上的贵州,文化上的自醒、自觉、自信、自立已成为迫切要求。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强调:“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
二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积淀着成风化人的深厚人文精神。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贵州人文精神,一个深层基因和鲜明标识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探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就是希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寻求“崛起”的基因。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凝练人文精神,必将成为彰显贵州在成风化人层面上的个性魅力和独特魄力。
探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就是希望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之中寻求一种精神诉求。恩格斯曾说过,人文精神往往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居全国前三位、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在贵州人的生活日渐充裕的时候,我们必须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坐标,探寻进一步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探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就是希望在后发赶超的征程中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几年来,贵州发生了很多“根本性、标志性”的变化,实现“悄然崛起”,依靠的是人。挺进“十三五”,贵州能否顺利实现“小康梦”,打赢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关键也是在人。要把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调动、激发起来,这就需要弘扬贵州人文精神。
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是历史的回响、现实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望。
三
站在不同的视角、秉持不同的观照,截取不同的断面,对“天人合一”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融汇贯通。正因为秉持对“天”的敬畏之心、反观之心,坚信人与天之间相生相应的统一,方能产生人、天之间的对照之心、合一之心。
“天人合一”,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之于贵州,始终彰显着顺天应人、理性健康的生态情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基因,以及遵循规律、修身养性的实践智慧。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晚年作文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推动发展,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维护和涵养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心灵。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天和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站在2016年草长莺飞的春季,回望500多年前。
明代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于潦倒中日夜反省、顿悟,开启了“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惠泽至今的哲思鸿篇,不仅对贵州文化影响深远,而且影响遍及海内外。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指向智慧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宋代以后的儒学中,“实践”概念被广为运用,并和躬行连用甚多。王阳明更是提倡“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核心要义,亦即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须于实处用力,在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上下功夫。
自王阳明以来,贵州的历史进程中到处彰显着“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涌现着“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在贵州人文精神中,知行合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和基因。
在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贵州有优势,王阳明在那里参学悟道,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我们应结合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五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就贵州人文精神这一领域而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正是“属于今天和未来”,融入贵州人的骨髓,涵养贵州人心、性、情的精神支柱。
探讨贵州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追寻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贵州人在这块土地上的心路历程。以此观之,六百年来,贵州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始终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山高谷深、地貌复杂,独特的自然环境锻造了贵州人“山”一般的顽强性格和生存意志,涵养了这里的万千生民敬天畏天、顺应自然的生态情怀,至今仍大量保存在各民族的史诗、故事、乡规民约以及实践中。在从江县岜沙苗寨,人的“生老病死”与树紧紧相连,告诉我们如何有度有序利用大自然的赠予;“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根”“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这些古歌至今仍在从江县占里侗寨传唱。
贵州系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从黔西“观音洞遗址”到普定“穿洞遗址”,从神秘“夜郎文明”到明清“沙滩奇迹”,从屯堡大明遗风到阳明文化,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天人合一”正是黔贵大地世代坚守的人际相处“神圣约定”。
透过历史剖析贵州的人文精神,可发现贵州不仅建构了不畏困难的社会精神,还铸就了一种敢作敢当、“知行合一”的行为风格。
从延续“知行合一”说的角度看,汤伯元、孙应鳌等黔中王门学子正是阳明学说的积极践行者,极大地影响了贵州的地方文化。
从历史实践的角度看,奢香夫人率领各族同胞“伐薪焚石”“凿山刊木”,开“龙场九驿”。葛镜倾尽家资三次修建,终成葛镜桥,留下“义垂千古”的美传。大关村人劈石造田,三线人扎根大山,冷洞村人于抗旱中创造了土法滴灌……这些佳话折射出贵州人勤劳苦干、创新巧干的“知行合一”准则。
600年贵州史,就是一部贵州人面对特殊自然环境筚路蓝缕,寻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叙事。
六
“乱云飞渡仍从容。”
世界经济已经处在后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结合互联网向精致和精准转型,在整个全球和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贵州发展并不能置身事外。在“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贵州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唱什么样的歌?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要求和贵州禀赋特点给出定位: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这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发展理念的希望。
关山阻隔,让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失去了诸多机会,也孕育了无数可能。从世居民族的坐山吃山,到明朝以来一波又一波的移民,贵州这片土地,始终充满绿色和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始终“天人合一”,和平共处。
就时代而言,“天人合一”,需要贵州在发展的底线上把握速度,把握力度。要在2020年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贵州的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质量,没水分,有效益,可持续。“天人合一”,更需要贵州在生态的底线上不含糊,不让步,生态观既是贵州发展的方法论,也是辩证法,绿色既是贵州的理念,也是贵州的举措。贵州要向粗放的老路说不,要向竭泽而渔说不。
当交通层面的高速和信息高速连接世界,贵州的现代化也必须拥抱全球,在内挖潜力和外塑形象的交替中,贵州“弯道取直”走起了属于自己的“新路”。
这个“新路”就是依托贵州山地文化和特色,深度挖掘山地农业,山地旅游业,山地新型城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平原最值钱;工业文明时代,沿海最值钱;现在到了生态文明时代,山岳最值钱。
山地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山地经济,是贵州区别于其他区域定位的特色。数千年的探索和沉淀,贵州是山,贵州爱山,贵州懂山,贵州能够做好山的文章。
当代贵州人,需要在两条底线中守住平衡,既要守,又要干,既要“有守”,更要“有为”。既要谋好绿色经济的全局,也要把握生态路径的细节。面对新路和未来,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舍我其谁的霸气,面对困难和阻力,要让改革蹄疾而步稳,要让信念立定而从容。
贵州,天人要合一,知行要合一。
七
“历史悠久、文化多彩、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便利”,这是贵州省情新的认识。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这是贵州当前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崭新命题。
自然生态与历史方位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为指引,如何定位我们未来的发展坐标?
这一坐标,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贵州人文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发展的正确态度是,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无节制的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做到山青、天蓝、水清、地洁。
这一坐标,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高原变平原,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阔步云端”成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客观、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打通思想的隧道,拉直发展的弯道。
这一坐标,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贵州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理想的自我彰显与赞扬,也是贵州现实弱点的“显微镜”。也就是说,贵州人文精神不光是有亮点,还能照亮我们发展的盲点,要求我们不回避自身的困难和不足,通过望远镜式的眺望、显微镜式的挑剔、放大镜式的打量,补足短板,做强长板,培育自身的后发优势。
面向“十三五”,我们站在后发赶超的时代“风口”,高扬贵州人文精神,我们将不为表象所惑,不为定见所缚,把种种发展的“不可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八
有学者指出,衡量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不是看一个地方生产什么样的物,而是看一个地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这些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工作作风上,蔚然而成的定是务实之风、实干之景、践行之力。以贵州人文精神凝心聚力,就是要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为力、转化为果,不断增强全省干部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凝练提升为战胜困难的品格要素,这就需要全省上下大兴实干之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斗志和精神状态很重要,精神状态好,一好带百好。”这一状态,是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组”的勇气,是贵州发展大数据全国率先的魄力……敢为人先、拼搏奋进、敢闯敢干,这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中最可宝贵的基因。
如今,贵州正努力揭下贫困落后的标签。“干”字当头,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涵养这一种精神,孕育这一种气魄,激荡这一种气量,最终形成这一种气象,贵州的后发赶超定将生机勃勃,大有希望!
九
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说,新的不仅是太阳,更是在太阳下生活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
当前贵州的发展实际在变革,生活在变迁,精神状态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升华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诠释着贵州人文精神的张力。
以贵州人文精神凝心聚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奋发有为的过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