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如何实现新突破?——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
2016-05-17姜乃强
文/本刊记者 姜乃强
“互联网+”时代,教育如何实现新突破?——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
文/本刊记者 姜乃强
从“天价房”到“择校热”,随着百姓上学难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不断凸显,这也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人们关注的教育热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两会上就此提出了多个提案。会议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钟秉林教授。
“择校热”源于资源配置不均
记者:今春以来,关于“天价学区房”“择校热”的新闻不绝于耳,众多父母为孩子上学之事操碎了心。您如何看待“择校热”?
钟秉林:无论是“天价学区房”的出现,还是“单校划片”“多校划片”举措的推出,其根源都在于“择校热”。人们为什么要择校?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择校,第一个是“择师”,是希望有好的老师。第二个是“择风”,是希望有好的校风学风。好的老师与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并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要解决这个问题,化解“择校热”矛盾,需要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如果老百姓都觉得自己家门口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那么择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要办好每所学校,难度是比较大的。比如解决“择师”问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这不是一年两年时间就能解决好的。如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大学里培养的新教师如何符合要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择风”,就更是这样了。一个学校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靠长期的积淀。在我们国家,要缓解择校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老百姓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对好学校有着急迫的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好学校数量还比较少,好的学区资源就那么多,可能一时还难以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人们希望有限的优质资源,有限的优质学区资源分配更公平一点、均衡一点。什么是好学校?这又与观念有关。以北京为例,实际上学校的硬件条件差不多都很好了,更多学校的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有的还通过建立教育联盟、教育集团,整体提升队伍质量,但是关键是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这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迈向教育强国,成为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3个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们将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美好春天
记者:如果说化解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拓展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能否为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提升带来新的春天与机遇?
钟秉林:当前,“上学难”的问题被“上好学校难”所取代,教育的公平与质量问题日益凸现,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适应教育的这一变化,我们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教育从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将为学校教育带来多个方面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技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学习者共享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的线上学习。同时,互联网技术也为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技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拓了新路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多元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的特点,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集中到优质线上课程的建设上,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效率促进公平、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线课程联盟的构建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搭建了新平台。在线课程联盟的发展,加速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的跨国流动与共享,也必然伴随着先进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从而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国际拓展、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改善学校国际形象搭建新平台。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这种个体化的、课前的学习来接受知识,上课时就不必再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式学习,实现学习目标。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更多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条件。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提出新挑战
记者: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迎接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该如何转变观念?
钟秉林:互联网技术要求传统教育进行多方面的变革,包括教学观念、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权和个性化特长的发展;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上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而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建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现代的教学观。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探索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程”等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翻转”,即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移到以学生课前线上自学为主。在课堂上,则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及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等,将学生课前个性化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彰显教学水平和特色,改善学习效果和效率。
第三,要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学习过程的翻转,将带来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优化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线上自主学习。
第四,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乃至教室布局,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的建设,强化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机制。
互联网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教育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互联网教学存在哪些误区,未来的互联网教学能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
钟秉林:我们需要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尤其是社会发展性素养,如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团队精神等素养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因此,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互联网教学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要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学的作用。要把互联网教学的重点,放在优化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及线上线下教学相互融合、改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等方面。为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互联网教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加强连接与互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连接和互动,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要引导学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改善学习效果。
其次,要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要优化学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及时评价和反馈线上学习效果。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线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
再次,要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要厘清线上教学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优化慕课、微课程等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筹集线上教学经费。要研究线上课程标准与认证方法,探索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机制。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以及互联网教育产业,要协同探索、优势互补。
中国的教育改革在互联网时代开启,如何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与期盼,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教育,应体现“有教无类”理念的公平教育,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多样化教育,体现“人尽其才”理念的高质量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中成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