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研究

2016-05-17刘朝阳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北京100091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刘朝阳(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北京100091)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研究

刘朝阳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之一,当下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十八大以来的525篇相关文献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可以绘制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知识图谱,挖掘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主题如政党协商、人民政协协商、选举民主、社会治理、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等等。同时,这些研究还呈现出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重与现实政治热点的结合、重推论演绎、重制度化建设、重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等特征。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特点 共词分析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是选取文献,根据一定的标准收集并筛选特定领域的相关文献,确定最终的待分析文件;其次是确定高频关键词,抽取出文献中的关键词选择合适的关键词频率作为高频-低频关键词的分界线,并构建相关矩阵;第三是进行分析,结合实际需要对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战略坐标分析等;现阶段已经有了许多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直接得出直观的分析结果,比如使用SPSS软件做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使用UCINET软件([2])做社会网络分析;最后是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得出结论。 从来看,研究趋向主要集中在“机制创新”问题上,涉及的是党际协商的发展、制度化及其创新问book=93,ebook=94题。曹蓉对政治协商的两种形式——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的考察([7]);在政党协商的优化问题上,刘俊杰认为,党际协商民主主要存在制度不健全、意识不强、过程不够民主等问题,应通过完善协商制度、增强主动协商、推动民主协商等路径加以解决([8])。 从来看,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和“创新”“民主”联系较为紧密,这说明这个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创新的问题,事实上也就是如何看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的问题。李涛等人认为,对两者发展谁不发展谁的问题已经为实行“选举+协商的民主制度”的观点所取代([14])。一种较为普遍而折衷的观点是,两者不可偏废但是重点发展哪种民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条件,比如马奔认为“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侧重推进协商民主或选举民主,但从长远角度看,不能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间进行‘单项选择’,更不可以无限制地推迟对选举民主需求的回应”([15])。 从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是最接近“协商民主”这个中心的,这也是“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论断的直接体现。 共词分析可以快速为研究者提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也看到可能的研究薄弱区域。更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它为这些热点、重点和薄弱之处提供了数据上的证明,为后续研究创造了一定条件。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爆发期,研究重点也从对西方协商民主的中国演绎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自主构建。十八大以来的近三年中,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重点是什么?这些研究有没有什么显著或突出的特点?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利用文献研究领域较为常见的关键词共词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管窥近年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情况。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来源

(一)研究方法简述

文献计量学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它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学中的两种主要手段,一种是较为传统的经验统计规律,比如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等;一种是较为前沿的关键词共词分析。

目前,对共词分析方法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其在情报学尤其是文献学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1]。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介绍到国内之后,也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关键词共词分析是共词分析的一种,它通过对某一领域中相关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来挖掘这一领域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这一分析方法在政治学和行政学中也获得了一定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增田等人的《国内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基于1992-2011 年CNKI核心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刘泽照等人的《公共管理视域下风险及治理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国际SSCI的计量分析(1965-2013)》等学术论文。

(二)文献来源

本次分析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为来源,以“主题”为“协商民主”、时间范围限定为“2013-2015年”、来源数据库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9月11日。最终检索结果显示有720篇相关文献,经过人工排查和筛选,对其中的会议综述、文献综述、学习体会(包括宣传类文章)、笔谈类短文章(少于两个版面)、访谈类文章(一般体现为无作者且关键词出现被访谈人姓名)、重复文献、关键词过长的文献(指关键词个数多于8个)、非相关文献(主要是论述西方协商民主的文献)、无关键词的文献等进行排除,最后得到有效文献525篇,其中2013年157篇,2014年222篇,2015年146篇。

二、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一)作者分布情况

525篇文章中共抽取出作者约554名(包含非第一作者,未考虑同名不同人的情况),独著篇数363篇,占比约为69.1%,合著率(两人及以上合作撰写的论文占总论文的比重)为30.9%,篇均作者数(平均每篇文章的作者数)为1.01。根据普赖斯定律: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得出前20位这里只考虑第一作者的情况)为高产作者,这20位作者总计发文80篇,占全部文章的比重为15.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产作者分布

对论文撰写数量前50位的作者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可以发现,没有出现高频作者之间的合作,但是部分高频作者和低频作者之间有些合作。

图1 合著者共现网络图谱

(二)载文期刊分布情况

这些文章分别发在169个期刊上,为进一步作出分析,通过布拉德福定律来界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核心区期刊、相关区期刊、和非相关区期刊。布拉德福定律本来是用于科技期刊的分类,在此也引入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将期刊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表的专业论文数量多少降序排列,并对所有期刊按照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进行划分,使得各区总论文数量相等,且各区期刊数符合1∶n∶n2的比例。

划分结果如图2,三个区的期刊数比例为12∶31∶126≈1∶3∶9。按照分区,可以认为其中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7个期刊是研究重地,分别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8篇)、《理论探讨》(13篇)、《人民论坛》(13篇)、《中州学刊》(11篇)、《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0篇)、《探索》(10篇)、《社会主义研究》(10篇),这些期刊共发文125篇,占比约23.8%。当然,这种划分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因为一方面,布拉德福定律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载文数量除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一家独大之外,其它的期刊尤其是核心区期刊分布都较为平缓。

图2 载文期刊分布情况

(三)关键词分布基本情况

对抽取出来的全部关键词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525篇文章中共提取出关键词1076个,总词频为2061次,平均词频为1.92,平均每篇文章3.95个关键词。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协商民主”,出现349次,出现频次为1的关键词共有840个。从描述统计中个可以看到,关键词的标准差为10.8,与均值相比较大,这说明关键词较为分散。

表2 关键词的描述统计量

高频关键词的选择主要有两类方法,第一类是经验法[3],按照研究者对所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选择关键词,第二类是公式法,主要有齐普夫第二定律,按照齐普夫第二定律的高频词与低频词临界公式,即T=为词频数为1的关键词数量,计算得临界词频为40.5,除了“协商民主”一个关键词满足,其它的都不满足,故齐普夫第二定律在此不适用。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关键词分析的拟合效果,笔者选择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43个(词频数占全部词频数的比重约为36.5%)进行共词分析。这里列出43个高频关键词,具体见表3所示。

表3 43个高频关键词

对协商民主研究的43个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情况两两进行统计,构建43*43的关键词共现矩阵,限于篇幅此处略去。从关键词频次的标准差较大可以看出关键词之间的频次相差较为悬殊,为消除这种影响,本文采用Equivalence相似系数法[4]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以便下一步分析,其计算公式为,为关键词i与j在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为关键词i和j在文献中单独出现的频次。相似矩阵(部分)见表4所示,并再次构建相异矩阵(部分),见表5所示。

表4 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

表5 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聚类图谱

将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导入SPSS中(版本号21.0,下同),采用系统聚类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输出树状图如图3所示。对系统聚类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13类,其中G区没有形成较为凝聚和合理的聚类。由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协商民主研究有12个主题: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协商;B、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C、基层协商;D、人民政协协商;E、协商民主的民主与协商两个方面;F、村民自治和协商、H、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I、协商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依法治国的关系;J、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问题;K、立法协商;L、互联网与协商;M、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

(二)社会网络图谱

为进一步形象的展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使用UCINET及其内置的Netdraw软件对43个关键词进行分析,设置关键词间连线粗细为关联强度,并大致将关键词分为4大类并用不同颜色标记,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图3 43个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图4 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

从分析结果来看,就关联强度而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最强,多党合作、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三者也有较强的关联性,基层协商民主、统一战线之间关联强度也较强。

(三)多维尺度图谱

从聚类图谱和社会网络图谱来看,部分关键词的聚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此,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ALSCAL),实现关键词的“降维”,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多维尺度图谱

结果显示,Stress值为42.6%,RSQ值为0.08858,这表明拟合优度很差(Stress远大于20%,RSQ远小于0.6),没有形成研究的中心,分类可能得不到数据的支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几个关键词较为重叠:一是政治协商、治理、中国共产党;二是多党合作、民主党派;三是互联网、公共参与、公共决策。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主题

对三种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各研究点所包含的关键词进行文献回溯,即用关键词反查文献,挖掘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以下九个:

(一)政党协商

政党协商,或党际协商,是多党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乃至最关键的一环。张献生认为,政党协商是我国协商实践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首要形式”,它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原则”,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5]。也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研究了协商民主在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关系中的作用,比如王瑜等认为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最佳桥梁,它通过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足于人民政协的平台来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6]。

(二)人民政协协商

人民政协协商与党际协商有重合之处,但也有区别。刘秀玲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就是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所以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9];魏晓文等认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优势,比如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有效的进行监督等[10]。

除了对人民政协地位的阐发,相关研究还集中在“制度化”的问题上。在人民政协的制度化及优化问题上,邵鸿从整体上对人民政协法律地位模糊、政协委员产生和权利受限、政协作为有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动人民政协实质性改革、明确政协法律地位、提高履职有效性、调整政协组织构成和界别设置、改革和完善政协委员产生和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先行进行改革探索等六条建议[11]。较多的集中在“界别”问题上,比如刘菊香认为,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存在界别设置面不够齐全、界别设置不均衡、界别代表性不充分等问题,所以首先应该明确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从类型上可以分为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界别设置标准和细化的委员比例标准,在优化界别时遵循“基本主体稳定、新生力量适时补充、界别内部构成适当优化”的原则[12]。朱哲等提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主要是通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应通过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协商程序以及政协委员自身建设三个方面促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13]。

(三)选举民主

也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和更具实质性的研究,试图从根本上回答如何看待协商民主这种理论创新的问题。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是马德普主张的,协商民主不是选举民主的补充,而是民主发展的一个更高形态。他认为,如果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视为一个正题而把近代西方的选举民主视为一个反题,那么协商民主就是一个合题,因此实现协商民主并不需要先实现选举民主[16];第二种是申建林等人所主张的,他们认为“选举民主是一条无法绕行的必经之路,只有同时推动选举民主,其他民主形式才可能发展”[17]。

(四)社会治理

这里所指的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乡村协商,一般与村民自治相联系,在总结乡村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寻求乡村协商的突破。比如张国献认为“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是探索、建立和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产物”,乡村中存在的多元的政治文化、公司化的行政逻辑、分化的乡村阶层、复杂的乡村文化、矛盾的政治心理对协商掣肘甚多,需要通过发育市民社会、培育协商文化、塑造协商政府、完善协商制度来推进乡村协商民主[18];也有学者从选举与协商的有机结合来探寻农村治理的新模式,比如张红梅指出这两种民主治理方式可以形成有效的相互补充,促进农村有效治理。二是社会协商,较多的与工会、人民团体等相联系,强调人民群众与社会组织之间通过协商进行自我治理。王洪树对社会协商在中国的内生性做了分析,指出它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中产生的,是整合社会力量和构建“共享性”社会的产物[19];也有学者展开了实证研究,比如韩志明等对天津市的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存在行政主导的弊病、法律制度的缺失、工会功能的内在限制、企业缺乏动力、职工认知不足、工人凝聚力太弱等问题[20]。

对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的契合的研究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点。陈怀平认为,互联网参与主体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和信息内容的即时性,与协商民主“平等”、“包容”和“理性”的价值诉求相契合,但也容易并发滋生“主体身份隐匿”、“多数人的对话”和“群体极化”等现象,导致公共责任流失、无主题讨论、宗派化斗争和“政治性纳入式内在排斥”等[21]。伍俊斌着重分析了网络协商的限度,他认为这种限度体现在:数字鸿沟与少数人的民主、群体极化与非理性协商、信息控制与有限效果,发展网络协商民主需要政府、公众和网络媒体共同努力[22]。

(五)民主政治建设

这一热点主要关注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问题,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上,除了在上面已经提到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之外,还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有所探讨,比如陈家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能够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更完善、更全面、更系统”[23];李军等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是党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24]。

微观上,侧重于公民参与决策协商的意义,比如宁有才认为协商民主的公共理性、公开性、平等性、合法性和参与性等可以消除公共政策隐蔽议程生存的土壤和环境[25],陈朋等人对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协商民主能从积极锻造社区共识、培育适应社区治理的文化土壤、夯实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妥善调处和化解社区矛盾等四个层面对社区治理发挥积极的应用价值[26]。“理性”“合法性”“有序参与”也是论及协商民主价值时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贺羡认为协商民主强调包容、理性和对话,是一次超越以往神治、帝治、民治的理论和实践尝试[27]。

(六)国家治理现代化

首先是国家治理(或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协商民主,主要阐发两者的契合,比如,叶小文等人认为,协商民主具有法治性、善治性、理治性的“三性”,现代国家治理也有制度化、公平化、有序化的“三化”要求,二者之间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28];方刘松等人也认为两者在“法治”、“善治”、“理治”是契合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民主诉求、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29]。

其次是如何使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的问题,主要强调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比如王学俭等人认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思考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包括协商民主制度自身的构建和制度认同两个方面[30];再如包心鉴认为,协商民主制度化受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约束,协商民主的制度要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31]。

(七)群众路线

但是从文件回溯情况来看,专门论述群众路线和协商民主的论文却很少,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作者将其作为文章的某个部分但未专门刊文进行论述,着重点也就放在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契合性与关系上。比如,董树彬认为两者是存在契合性的,因为两者都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都是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都为人民群众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渠道、都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重要纽带[32];彭勃也认为两者存在理论契合:在理论基础、方法路径和功能效应等方面具有一致性[33];董亚炜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制度化的体现[34]。

(八)依法治国

首先是协商民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马一德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资源,因为它系统回应了诸如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民主传统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本土资源等核心命题,发挥了功能耦合的作用[35]。戴激涛将协商民主视为宪政民主理论的新范式,认为协商民主彰显了人民的宪法主体地位,也蕴涵着深刻的宪政品格:尊重宽容的理性协商前提,积极参与的协商美德,互惠合作的基本原则,程序正义的制度保障[36]。

其次是从“立法协商”的角度研究协商民主,尤其是地方立法协商,如苏绍龙认为立法协商是将协商民主引入实行选举(票决)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过程的民主活动,并对立法协商中存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地方党委对立法协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37];赵吟着重分析了立法协商的风险,认为其主要存在于主体平等参与权的保障、组织机构和程序的创建、结果效力的认定几个方面[38]。

(九)中国特色

此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性的研究,一是对其独特优势的研究,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经常存在重合之处。独特性上,陈家刚认为是协商理论的实践性、协商主体的广泛性、协商形式的多样性、协商目的的公共性和协商制度的规范性等几个方面[39];独特优势上,李景治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级各类选举中,把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功能与作用[40]。

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的特点

选择蒙慧等《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综述》[41](以下简称《综述》)与本文分析结果进行简单对比,可以发现两文可以互相印证,但本文对《综述》的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演进、基本内涵与现实定位”少有论及,这估计是因为此部分内容是各作者在文章中会首先做的类似“背景陈述”的写作。《综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党际协商的研究存在一些忽略的地方。所以,采用文献计量的相关方法对某个主题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有其可取之处,一是可以快速确定大致的研究热点,二是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可以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一个小结,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从主题上来看,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首先是从对发文期刊的分析来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的发文数量遥遥领先,中央社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其学报自然也会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其次,从知识图谱来看,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等关键词之间联系最紧密,并且隐然有形成“第二中心”的趋势;第三,从簇关键词来看,党外代表人士、民主党派这两个簇关键词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关键词,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来看,政治协商、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这几个关键词联系也最紧密。

二是从时间线索来看,重与现实政治热点的结合。受限于文献时间的范围较短,无法进行时间线分析以观察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两种民主形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等现实的政治热点在文献的关键词中都有所反应,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构成了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比如彭姝《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政治逻辑》,王新生《论协商民主的法治化》等。这对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协商固然起到积极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理论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具有说服力,同时也需要长远的眼光才具有生命力。

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重推论演绎。所谓推论演绎,在这里指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证或者数据的支持。以人民政协为例,即使在讨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化问题时,较多研究也是从人民政协制度(文本性的)逻辑上的缺陷,如从主体、渠道、客体等方面对实践中逻辑上的可能困难出发进行研究,缺乏实地的调查研究。这点从多维尺度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协商民主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上不下”的状况,即往上没有很多关于协商民主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构建,往下没有很多关于协商民主的现实实践的研究——比如人民政协的界别代表联系界别的实际情况。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刘学军对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协牵引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进行了研究[42],付建军对耳熟能详的温岭恳谈进行了再分析,提出恳谈协商的内核是政社协商而非公民协商[43]。

四是从研究趋向上来看,重视制度化建设。多党合作、人民政协、社会治理等关键词乃至协商民主本身,都和制度、制度化、制度建设等关键词联系了起来。这说明,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协商民主以及协商民主各个方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制度化,这也和中央提倡的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部分吻合的,但也同样可以看到,广泛和多层就很少在关键词分析中得到体现了。

五是从研究维度来看,重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维度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尽管Stress和RSQ值表明降维结果并不十分可靠。协商民主有协商和民主两个基本的方面,同时协商民主又有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结合多维尺度降维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对多维尺度分析做进一步的细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研究维度上来说,侧重于实践的研究,主要是民主的实践,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以及协商的实践,即基层协商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2).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肖明,杨楠,李国俊.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结构探讨[J].情报杂志,2010,(S2).

[4] CALLON,M; COURTIAL,JP; LAVILLE,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 [J]. SCIENTOMETRICS.1991,No.1.

[5]张献生.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6]王瑜,赵海月.论协商民主在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中的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3,(6).

[7]曹蓉.政党协商的发展与健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

[8]刘俊杰.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9]刘秀玲,董树彬.人民政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10]魏晓文,郭一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功能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3).

[11]邵鸿.发展完善人民政协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12]刘菊香.从协商民主理论看人民政协界别设置的优化[J].理论导刊,2014,(9).

[13]朱哲,刘秀玲.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与完善路径[J].理论探讨,2014,(1).

[14]李涛,王新强.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与民主政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4,(3).

[15]马奔.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渊源、关系与未来发展[J].文史哲,2014,(03).

[16]马德普.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吗[J].政治学研究,2014,(04).

[17]申建林,蒋田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协商”与“选举”之辩——兼评“协商民主优先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8]张国献,李玉华.乡村协商民主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中州学刊,2014,(3).

[19]王洪树.社会协商:中国的内生缘起与理论探索[J].探索,2015,(1).

[20]韩志明,潘玉华.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及其实践——以天津市情况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3).

[21]陈怀平,林静静.互联网传播平台在协商民主中的价值契合与路径优化[J].学习与实践,2014,(3).

[22]伍俊斌.网络协商民主的契合、限度与路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3).

[23]陈家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

[24]李军,田晓玉.政治体制改革视野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3,(3).

[25]宁有才.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隐蔽议程治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6]陈朋,洪波.社区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应用价值及开发路径[J].中州学刊,2013,(6).

[27]贺羡.协商民主:通达正义之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

[28]叶小文,张峰.从现代家治的高度认识国协商民理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29]方刘松,蒋建新.中国协商民主的嬗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价值[J].领导科学,2014,(29).

[30]王学俭,杨昌华.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问题及路径探析——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31]包心鉴.协商民主制度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4,(3).

[32]董树彬.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契合性的探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

[33]彭勃.论协商型治理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契合[J].江汉论坛,2014,(5).

[34]董亚炜.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两个维度——基于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

[35]马一德.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

[36]戴激涛.作为宪政民主新范式的协商民主:概念、价值与特质[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

[37]苏绍龙.地方立法协商制度机制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38]赵吟.立法协商的风险评估及其防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2).

[39]陈家刚.中国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J].新视野,2014,(1).

[40]李景治.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1).

[41]蒙慧,陈嘉丽.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综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4).

[42]刘学军.建立人民政协牵引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以宜昌市人民政协的探索为例[J].理论视野,2015,(6).

[43]付建军.政社协商而非公民协商:恳谈协商的模式内核——基于温岭个案的比较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5,(1).

(责任编辑叶剑锋)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6)01-0089-08

〔作者简介〕刘朝阳(1985—),男,江西赣州人,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协商民主。

猜你喜欢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