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学视野下京族民歌艺术的传承
2016-05-16王伟超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京族民歌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较为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策略,以期对京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族;民歌艺术;传播;传承
【作者单位】王伟超,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科研课题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MDQN022。
作为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京族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宗教崇拜及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京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在不断地演进,尤其受到相邻民族的影响,京族本土的很多传统艺术形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以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京族民歌为切入点,探讨京族民歌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以期对京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京族民歌艺术的主要传播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京族民歌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京族民歌唱诵的内容来说,京族民歌中有叙事歌、宗教歌和婚礼歌等民歌类型,这些民歌所歌唱的内容包括京族历史、敬神拜神、传说故事和人际交往等,如史歌《京族英雄杜光辉》就唱出了民族英雄杜光辉带领京族人民抗击法国强盗、海盗山匪的故事。经过代代传唱,京族人民无须专门学习这个历史故事,便能从随口唱出的民歌中了解其意。由此可见,京族民歌具有记载历史,充当“活化石”的文化传承功能。二是京族民歌本身是京族文化呈现的载体,同时也是京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京族民歌与其本民族文化有着和谐共生的紧密关系。
2.教育功能
著名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意见领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传播中存在“活跃分子”,他们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看出,“意见领袖”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而京族民歌在传唱中也同样具备提供信息、教育警示他人等功能。很多京族人就在哼唱、聆听民歌中认识了历史,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民俗礼仪,并且民歌为他们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线索和指引。京族民歌就是京族人民的“意见领袖”。
3.人际融合功能
京族民歌在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唱。无论在拜神、讲史、吟诗,还是生产劳动、谈情说爱等方面,京族人民都是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传讯。唱民歌是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京族传统社会里,唱民歌是京族青年男女恋爱过程中必要的交往方式。他们相互唱着见面歌、探情歌、赞美歌和相思歌等来表达着各自对对方的印象、情感及询问,从而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感情。
京族民歌这种婉约的、悠扬的、富有韵律的“代言”方式既是独特的,又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其真正发挥了传情达意的人际融合功能。
二、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
1.传播环境变化,传播氛围缺失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提出著名的人际传播模式,即施拉姆模式。该传播模式强调了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突出了信息反馈和符号互动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受者在传播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传播效果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传受双方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京族传统社会里,京族人民几乎人人都能哼唱民歌,不会唱歌的人会被认为是“另类”。可以说,唱民歌是京族人民相互交往、得以生存的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唱歌、对歌和聆听,已是京族人家的平常事,歌者与听者已不是“我者”与“他者”的关系,而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关系。因此,这一生态环境为京族民歌的传播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而现如今,随着与壮汉等相邻民族交往的频繁,以及京族人民自身发展的要求,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的京族人家住上了楼房,手机、电脑、小轿车等现代通信设备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已较普遍。京族民歌的生态环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传承人才匮乏,传播主体骤减
在京族传统社会里,唱民歌是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参与的事情。而在当下,唱民歌是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个别京族人的事情。也就是说,唱民歌这一活动已由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变成了一种职业。这一变化利弊均存,优势在于专门的人去教授、学习、展示、传播和推广京族民歌,是按照一定的计划、专业要求与规模进行的,会产生相应预期的传播效果与传承目标;而劣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传承人的数量减少,且有些指定的传承人属兼职人员,劳动生产之余参加京族民歌学习或演出;其二,当京族民歌脱离孕育它的文化生态后,脱俗入雅的艺术是不利于其传播与发展的。由此看来,把唱京族民歌作为一种职业还是弊大于利的。
3.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效果弱化
京族文化保护者苏春发、苏维芳和吴永就等人多年来竭力保护京族民歌艺术,如培养京族民歌表演者及传承人,带领京族传统艺术团到国内外参加演出与交流活动,收集京族民歌,编著京族民歌集等。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京族民歌艺术保护与变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当地想方设法保护京族传统民歌的艺术形态,尽量避免相邻民族民间文艺及现代艺术对其影响,使其原生态地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为了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增强传承影响,相关人员在京族民歌的对外展演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改编与加工,而这一环节就可能掺入非京族传统民歌元素的内容。这与保护京族民歌艺术的初衷相违。
三、京族民歌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京族民歌艺术如何不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相关部门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策略。
1.培养京族歌手
藏族歌手韩红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演唱了一首内蒙古乌拉特民歌《莫尼山》,不仅震撼了现场的观众,而且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难忘。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其一,京族民歌艺术的传播者可以从京族本土发掘,把演唱基础好、提升潜力大的京族歌者塑造成地方甚至全国的知名歌手。阿宝、朱之文和刘大成等都是草根歌手的成功案例。京族民歌与京族歌手之间相互促进,产生品牌效应,从而也可带动京族其他文化艺术的传播。其二,传播者可以考虑“借船出海”,即通过与有一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歌手合作,使京族民歌艺术以多种形式展示,让更多的人感受京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2.对民歌及其传播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对京族民歌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已成必然,否则京族民歌只能是“空中楼阁”,让人“望尘莫及”。 对京族民歌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在传播内容方面,传播者需要适度地对京族民歌的唱词等方面进行再创作,但其曲调、韵律等特点仍应适当保持。京族民歌的曲调有三十余种之多,一般具有复杂的装饰音、悠长的花腔、低细的音调和缓慢的旋律等特点。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材料”如何紧密结合,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还需行家仔细琢磨。
在传播形式方面,京族民歌目前几乎以口头传播这一种形式传播,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京族民歌传承的难度。因此,传播者应加强其他传播形式的开发,如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传播者要打破口耳相传的禁锢,才能使京族民歌活跃在大众面前。
在传播途径方面,传播者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让京族民歌唱响祖国大地。京族民歌应以其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结合服饰、节庆等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海洋景观等,激发大众的欣赏兴趣。京族民歌应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众多媒介,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受众接触频次。
3.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单凭个别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文化部门、传媒业和企业文化学者等长期规划实施的工程。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只有在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多方合作,才能提高各方对京族歌唱艺术的参与度、认知度与活跃度。
4.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播需要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受众的数量、地域分布、关注度和参与度等都会影响民族艺术的生存。因此,传播者必须建立京族民歌艺术的“粉丝团”,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受众,并使其产生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京族民歌的传播与保护中来。
京族民歌艺术若想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之林中永不凋谢之花,就需要团结各方力量,潜心研究我国京族民歌艺术的生成路径及规律,深入钻研其艺术形态及演变,培育其生态环境并不断呈现新样态,使其成为一项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的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