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缝合术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16-05-16察鹏飞田甜彭铮何宇黄恒平陈阳
察鹏飞 田甜 彭铮 何宇 黄恒平 陈阳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环形缝合术在皮肤缺损修复当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皮肤外科术后遗留的皮肤类圆形缺损,应用皮肤缝合线环绕创缘皮下或真皮内缝合一周,逐渐收紧缝线使创面周缘的皮肤均匀地向中心推进,完全或部分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创面愈合、瘢痕遗留等情况。结果:应用皮肤环形缝合术共修复创面37例,术后出现感染1例,瘢痕增生1例,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瘢痕较小,外形美观。结论:皮肤环形缝合术操作简单、快捷,遗留瘢痕较小,可有效修复皮肤类圆形的创面。
[关键词]皮肤缺损;环形缝合术;皮肤肿瘤;瘢痕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3-0011-03
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常遗留圆形或类圆形皮肤缺损,临床上修复这类皮肤缺损有四种方法可供选择:①遗留创面,术后应用促进创面愈合的措施让其自行愈合;②原位缝合;③局部皮瓣转移修复;④皮片移植修复。
如何既修复了创面,又将瘢痕的影响降至最低,获得完美的美容效果一直是皮肤科和整形科医生努力的方向。皮肤环形缝合术特别适用于修复圆形或类圆形的皮肤缺损,利用缝合线环绕创缘皮下或真皮内缝合一周,逐渐收紧缝线,充分利用创缘周边皮肤组织的移动度使其均匀地向创面中心推进,从而达到完全闭合或部分闭合创面的效果,完全闭合的创面术后遗留一较小的圆形瘢痕,部分闭合的创面可应用局部皮瓣或皮片移植修复。本文应用皮肤环形缝合术成功修复37处创面,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皮肤外科手术,签署知情同意书。共37例患者,年龄12~71岁,其中面颈部21例,四肢8例,前胸部5例,后背部3例;皮肤缺损原因:脂溢性角化病切除术后创面12例,色素痣10例,皮肤纤维瘤6例,基底细胞癌5例,寻常疣2例,血管角皮瘤1例,高分化鳞癌1例。创面大小0.5cm×0.5m~13.5cm×10.5cm,直接关闭创面31例,部分关闭创面后皮片移植6例。基底细胞癌术中冰冻切片确认切缘阴性,高分化鳞癌术后病理切缘无癌细胞残留。
2 手术方法
首先筛选患者,选择皮肤病灶切除术后遗留圆形或类圆形创面的患者,详细告知手术方法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切除病灶后,切缘皮下稍作分离或不分离,评估皮肤缝合张力,张力较小的部位可用0号丝线或5-0可吸收线做皮下或真皮内缝合,张力较大的部位可选择3-0尼龙线缝合。皮下缝合时由皮下首次进针,真皮层内出针,距离出针点0.3~0.5cm处重新进针,依次缝合直至创缘一周(图1h);皮内缝合时由真皮层内进针,前进0.3~0.5cm后出针,同样距离出针点0.3~0.5cm处同一层次重新进针,依次缝合直至创缘一周(图1B);缝合完毕逐渐收紧缝线,使创缘逐渐向中心靠拢,如果创面较小可直接关闭创面缝线打结,间断缝合皮肤;如果创面较大,将缝线收紧至适当张力后将缝线打结,注意张力不应太大以防创缘皮肤缺血坏死,遗留创面可行皮片移植进行修复。术后创面稍加压包扎,规律换药,按时拆线。
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36例达I期愈合,1例左前胸部术区出现感染迹象,原因为患者未能按时至医院规律换药,且术区接触自来水后并未及时处理,后期经口服抗菌素、加强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创面逐渐愈合。
患者均随访6个月~1年,术后2周内切口周缘可见明显放射状皱褶畸形,1个月左右较浅皱褶逐渐消失,3个月后皱褶畸形不明显。创面愈合后遗留圆形或梭形瘢痕,部分患者瘢痕质地稍硬,类似瘢痕增生,3个月后瘢痕逐渐软化,最终遗留瘢痕较小,外形美观,患者满意。1例左手背皮肤纤维瘤术后2周出现局部瘢痕增生,创缘较深皱褶畸形处遗留结节状瘢痕,外用减少瘢痕增生药膏并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后瘢痕软化,3个月后复诊无复发。典型病例如图2、3,可见术后两周左右,切口周围放射状皱褶畸形基本已经平整。图2为环形缝合术完全闭合创面,图3为部分闭合创面后皮片移植修复。
4 讨论
皮肤环形缝合术或称为皮肤荷包缝合术、皮肤环形缝扎术,最早是由布拉德福德·加农发明应用,他将其应用于修复一例颧部皮脂腺囊肿切除术后的创面。这种手术技巧可用于修复很多类型的组织缺损,特别是圆形或类圆形的皮肤组织缺损,避免切除创面附近正常皮肤、延长切口的缺点。通过将创面周缘皮肤向中心收紧,充分利用创面周围皮肤的伸展性完全或者大部分闭合创面,而传统的梭形切除术只是利用创面两侧皮肤的伸展性闭合创面。对于较大的皮肤缺损,环形缝合术虽然不能够完全闭合创面,但是可以显著缩小创面,遗留创面可让其自行愈合,也可通过皮片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部分关闭的创面如果不进行修复,术后基底部肉芽组织逐渐增生,皮下层逐步增厚,最后上皮化完成创面愈合。愈合时间取决于创面的深度和直径,一般需要6~10周的时间。
临床医生开展环形缝合术的理论依据是Gibson提出的正常皮肤具有粘弹性即爬行和应力弛豫的生物学特性,皮肤在受到外来的持续牵拉、压迫等作用下,会出现爬行、扩张和伸展。实施皮肤环形缝合术后早期,创面周围皮肤持续受到向心的牵拉力,导致皮肤张力增加,术后数周,由于缝线的持续作用,创面周围皮肤逐渐爬行伸展,最终导致伤口缩小变短,且放射状皱褶畸形也会因为自身调整机制逐渐变平消失。
对于缝线的类型,大多数学者选择不可吸收较粗的缝合线,如3-0尼龙线。其原因为:①组织摩擦力低,容易将周围组织收紧;②缝线抗张力强度大,不容易出现断裂;③降低因缝线感染的风险;④容易拆除。笔者认为,对于皮肤较松弛的部位,创面直径在0.5cm以内,可以使用可吸收缝合线直接闭合创面,术后不需拆除;但如果皮肤缺损面积较大,且周围组织松弛度不够,建议使用不可吸收尼龙线,术后可以不行拆除,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因没有拆除缝线而引发并发症的病例。拆除缝线的时间,完全闭合的创面,cohen建议在术后3~4周进行拆除,而部分关闭的创面需等到创面完全愈合后再行缝线拆除。
临近重要组织器官的创面,环形缝合势必会造成组织器官的移位,这种情况下在环形缝合过程中,对靠近组织器官的创缘,可跳过不行缝合,使周围皮肤向组织器官方向移位,这种方法称为部分环形缝合术。对于是否进行创缘皮下剥离,国外学者并无统一意见。有些学者不建议进行创缘皮下剥离,以免影响创缘皮肤血运,引起皮肤坏死;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创缘皮下剥离,范围从几毫米至5cm不等,原因如下:①增加创缘移动度,利于创面缝合;②易使创缘外翻缝合;③减少创缘周围皱褶畸形。笔者认为,对于皮肤张力较小的创面,可不行剥离,而张力较大的创面为增加创缘移动度,需行适当剥离,但要注意尽量钝性剥离,避免创缘缺血坏死。在一些特殊部位,如眼睑、眉毛和嘴唇,不建议进行皮下剥离以免引起毗邻器官移位畸形。
环形缝合术修复皮肤圆形或类圆形缺损创面,操作过程简单,容易掌握,节省费用且可快速完成,术后瘢痕短小,外形美观,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创面周围会遗留放射状皱褶畸形,一般在术后3个月左右完全消失,术前务必和患者做好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编辑/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