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兴紫砂

2016-05-16

浙江档案 2016年4期
关键词:长兴县长兴紫砂壶

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是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因其含铁、硅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早在北宋时期,长兴制陶就与有“中国陶都”之誉的宜兴齐名,成就了“南窑北陶”之美誉。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按其不同类型可分为:圆器、方器、仿真器、筋纹器、提梁器和其他器。造型式样来源,有的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仿造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的形状;有的取材于古代器物,借鉴秦砖汉瓦、青铜锡器的造型;有的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具,按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制成壶;还有几何形状、奇石山川、生活点滴等都给予了制壶家们创作的灵感。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紫砂壶造型已过万种。

紫砂壶的成形主要采用泥片成形法,按其不同造型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大类。“打身筒”法适用于圆器类产品,该方法是将泥打成泥片,放在转盘上用手工拍打成空心壶身,再粘接上用手工搓制成的壶嘴、把、钮,并另外加制壶盖,使坯体完整。“镶身筒”是将泥料裁成泥片镶合而成,制作技艺的关键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是指用竹片、明针、刀具等其他专用工具,对壶口、身、盖的表面和壶内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拉桨,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还需将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饱满,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代以来,经过历代艺人的摸索、改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技艺也日臻完美。

宋代以后,宜兴在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同时,开始独立生产紫砂用具,至明清时紫砂业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这个时期的长兴陶瓷业仍以生产缸罐等日用陶瓷为主,民间紫砂器皿制作虽有遗存,但鲜有记载。

据《长兴县志》记载,1959年9月,制陶工谈寅媛制成紫砂茶壶,成为长兴县首件见诸文字记载的紫砂产品,属全省首创。同年10月,省轻工业厅投资40万元,在雉城镇清明山建龙窖一座,制坯房面积为7506平方米。1979年,长兴紫砂厂成立。1983年,白阜、雉城、新槐等地的小规模紫砂厂均开始生产紫砂陶器。1992年,长兴紫砂工艺厂成立,生产规模达到顶盛,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包括蒋淦春、蒋淦勤、谈寅媛、邵全章等紫砂制作名家。同年,长兴紫砂厂生产的紫砂什锦壶、“金鼎牌”紫砂壶、紫砂集锦10头仿宋壶、方形提梁紫砂壶等产品多次获得部、省级优质产品称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长兴还涌现出董建民、蒋兴宜、程苗根、郑家统、傅一平、陈土良、叶亚琴、吴宝华、吴伟华、钱樟法等一批紫砂新秀,他们作为省、市级高级工艺师,其作品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

1990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长兴各陶瓷厂、紫砂厂纷纷关闭,原来各紫砂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大部分转为在当地从事个体紫砂工艺室,或转投宜兴等地发展,长兴紫砂行业由盛转衰。

近年来,长兴县档案馆致力于长兴紫砂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邀请制壶名家、工艺美术大师董建民把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的题字“长兴档案,档案长兴”和长兴县档案的LOGO图样刻在紫砂杯上,将档案文化与紫砂文化融合在一起,并通过馆际交流带到全国各地,还将董建民、钱樟法等的名家名作收藏进县档案馆保存。

如今,长兴紫砂烧制技艺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被列入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名录。为发扬和传承紫砂文化,长兴成立了长兴县紫砂陶艺协会,县政府制定了“名师名家培养三年计划”,并把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长兴县茶艺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技能人才紫砂壶陶瓷工艺师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紫砂制作人才队伍,以推动长兴紫砂产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大师吴伟华(右)教学生制壶

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老师教授紫砂制作技艺

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生工作场景

猜你喜欢

长兴县长兴紫砂壶
以长兴百叶龙文化为例谈非遗的视频化传播策略
努力进取,不断成长
——浙江省长兴县第四小学青年教师施燕燕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长兴县太湖街道:从民富村穷到民富村强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My family
浙江长兴县太湖街道:从民富村穷到民富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