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地震災害發生史述論

2016-05-15張國旺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行省中國

張國旺

元代地震災害發生史述論

張國旺

地震災害(簡稱“震災”) 是元代自然災害中比較突出的一種。元朝存在的100餘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地震的活躍期。據不完全統計,元代有感地震次數約160餘次,其中構成地震災害的破壞性地震近50次,尤以大德七年的平陽、太原大地震破壞最爲嚴重*綜合性研究有和付强《中國災害通史·元代卷》(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162—169頁),聞黎明《元代地震後更改地名一事淺議》(《地震》1983年第5期)。區域性地震的研究以大德七年趙城地震的成果最爲豐富,其他區域地震的研究有胡廷榮《關於1290年武平路地震震級討論》(《華北地震科學》1984年第1期);谷炳麟《1318年懿州5級地震質疑》(《東北地震研究》1997年第2期)。對歷代地震資料整理也有很多種。本文寫作時主要參考了謝毓壽、蔡美彪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83年,159—215頁),在此謹致謝意。。目前學界全面論述元代地震災害的成果殊少,且過於簡略,大多限於地域性地震災害的研究*和付强《中國災害通史·元代卷》,162頁。。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有元一代地震災害的發生史進行考察。

一、 地震災害概述

蒙古國時期因文獻記載闕如,轄境内有感地震發生情況不得其詳。據史料記載,元代最早的地震發生於至元十六年(1279)的薩斯迦。據鄧雲特統計,元代有感地震爲56次*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26頁。。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編《中國强地震簡目》列有元代震級≥6級的地震9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編《中國强地震簡目》,地圖出版社,1976年,4頁。。顧功敍主編《中國地震目録(公元前1831—公元1969年)》記録了元代震級≥4.75級的强震24次,震級≥6級的地震9次*顧功敍主編《中國地震目録(公元前1831—公元1969年)》,科學出版社,1983年,16—23頁。。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中國歷史地震圖集(遠古至元時期)》列有感地震(即M<4.75)102次,破壞性地震30次*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中國歷史地震圖集(遠古至元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147—174頁)描繪出32次地震的示意圖。其中兩次爲4.5級,震級高於或等於4.75級的地震爲30次。。國家地震局震災防禦司編《中國歷史强震目録》列有元代≥4.75級以上的地震35次,其中震級≥6級的地震9次*國家地震局震災防禦司編《中國歷史强震目録》,地震出版社,1995年,30—44頁。。刁守中、晁洪太主編《中國歷史有感地震目録》列有元代在3級和4.75級之間的地震118次*刁守中、晁洪太主編《中國歷史有感地震目録》,地震出版社,2008年,34—40頁。。和付强則認爲元代發生地震145次*和付强《中國災害通史·元代卷》,162頁。。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至元十六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79—1368)的90餘年間,見於記載的有感地震有160餘次,其餘震次數更是不勝枚舉。其中順帝在位的30餘年間,地震發生次數基本相當於此前60餘年的總和。京師、河東、陝西、東南沿海等地是地震的高發地帶。其中地震災害約近50次。强地震(震級≥6級)有9次,尤以大德七年(1303)的平陽、太原大地震破壞力最爲巨大。現代地震學者將其定爲8級地震。震級爲7級的地震則有至元二十七年(1280)八月二十三日遼陽行省武平路地震和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初四日陝西行省會州地震。地震頻仍,造成人口、財産和建築物的極大破壞,給人民生産生活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1. 世祖時期的地震災害

忽必烈在位的30多年中,發生有感地震12次,其中破壞性地震爲6次。雖然地震次數不是很多,但地震强度較大,破壞力不小。這一時段地震主要分佈在宣政院轄地、北京路(後改武平路)、杭州路、京師、平陽路和泉州路等地,而破壞性地震主要發生在宣政院轄地、北京路和平陽路。至元十六年(1279)五月初五的薩斯迦地震爲史籍所載有元一代最早的地震*蔡巴·貢噶多吉《紅史》,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92頁。。除此之外,宣政院所屬的楚布寺(今西藏堆龍德慶西)至元二十年(1283)三月“大地不停”。這次地震持續21天,反復出現發聲、發光、地震、下花雨等現象*蔡巴·貢噶多吉《紅史》,83頁。。北京路發生地震2次。北京路即遼金時的中京大定府,元初爲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爲大寧路,二十五年(1288)改爲武平路,後復爲大寧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北京路發生地震,但没有詳細記載*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二《推誠保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傅上柱國追封薊國公謚忠哲梁公行狀》,《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書店,1989年,7頁。。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武平路(今内蒙古寧城)地震史料記載比較詳贍。地震發生前,“大霧四起”*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二《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趙公行狀》,3頁。。《元史·五行志》一提到發生地震的時間爲八月癸未(十三日),《元史·世祖紀》十三則言爲八月癸巳(二十三日),袁桷和劉敏中均提到這次地震發生在癸巳日*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二《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趙公行狀》,3頁;劉敏中《中庵集》卷七《奉使宣撫回奏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1頁。。故《元史·五行志》一的記載似不正確。這次“地大震,武平尤甚,壓死按察司官及總管府官王連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壞倉庫局四百八十間,民居不可勝計”*《元史》卷一六《世祖紀》十三,中華書局,1976年,339頁。,傷亡人數總計達到“數十萬”,同時發生了“地陷,黑沙水湧出”等現象*《元史》卷一七二《趙孟頫傳》,4030頁。。同時位於武平路義州(今遼寧義縣)的大奉國寺因這次地震而“欹斜騫崩,殆不可支”*盧懋《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羅福頤校録《滿洲金石志》卷四,藝文印書館,1976年,4頁。。現代地震學者將這次地震的震級定爲7級。九月戊申,武平路再次發生地震,當爲八月癸巳地震的餘震。杭州路發生地震2次。其中以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二十四日丙子夜正中時發生的地震震感較爲强烈,並伴有海潮。周密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地大震。始如暴風駕海潮之聲自西南來,雞犬皆鳴,窗户磔磔有聲。繼而屋瓦皆摇,勢如掀箕。余初聞是聲大驚,以爲大寇至,懼甚,噤不敢出息。繼而覺臥榻撼如乘舟迎海潮,始悟爲地震也。”這次地震“凡兩茶頃甫定”*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戊子地震》,吴企明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123頁。。十一月,杭州路、湖州路發生地震,當爲十月地震的餘震。至元二十八年(1290)八月初一日的平陽地震破壞性較大,“壞民廬舍萬八百二十六區,壓死者百五十人”*《元史》卷一六《世祖紀》十三,349頁;卷五〇《五行志》一作“壞廬舍萬八百區”(1082頁),與本紀有出入,今從本紀。。現代地震學者將這次地震定爲6.5級。此外,京師大都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九月戊子、甲申和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丙戌發生地震,黄梅縣於至元二十六年發生地震,泉州於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月癸未、丙戌接連發生地震,文獻中記載僅有“地震”字樣,可見這些地震强度不大。

2. 成宗到寧宗時的地震災害

成宗在位的10餘年間是元代地震較爲活躍的階段,發生有感地震17次,年均1.3次,其中破壞性地震爲9次。這一時期地震的分佈主要集中在河東地區,尤以大德七年(1303)的平陽路、太原路地震破壞最爲嚴重。事實上,大德六年(1302)平陽路即發生了地震,造成平陽堯廟和洪洞縣儒學坍塌。這次地震還波及萬泉縣。次年八月初一至初二,平陽澤州和高平縣均發生地震,“八月朔日,夜將半,忽大風起西北,官民皆驚起,須臾地震,如摇櫓蕩槳之狀。官舍民廬壞者無算”*范繩祖《高平縣誌》卷九,順治十五年刊本;朱樟《澤州府志》卷五〇《祥異》,雍正十三年刊本,4頁。。震感比較强烈。現代地震學者將此次地震震級定爲5.5級。八月初六發生的辛卯地震,破壞力最爲强烈。現代地震學者將此次地震震級定爲8級,烈度爲Ⅺ度*國家地震局震災防禦司編《中國歷史强震目録》,31頁。。地震發生在夜間。震中當在霍州(今山西霍縣,屬平陽路)附近。此次地震“平陽、太原尤甚”,多處出現村堡移徙、地裂地陷、山崩滑坡、牆倒屋塌的狀況。“平陽趙城縣范宣義郇堡徙十餘里,太原徐溝、祁縣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義等縣地震成渠,泉湧黑沙。汾州北城陷,長一里,東城陷七十餘步”*《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454頁;卷五〇《五行志》一,1082頁。。這次地震造成巨大的人身傷亡和財産損失。據相關資料記載,這次地震傷亡人數達到40萬人。民宅廟宇倒塌者不計其數。同時這次地震西向波及陝西行省的延安、慶陽、安西等路,東向波及大都、衛輝、上都、隆興和曹州,甚至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涉及今天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北京、山東、内蒙古的廣大地區。這次地震似與至元二十七年(1289)武平地震有明顯聯繫。地震發生後,餘震不斷,還誘發了大同、宣德地震*聞黎明《大德七年平陽太原的地震》,《元史論叢》第四輯,中華書局,1992年,160—172頁。。

大德八年(1304),京師地震。次年二月,十年閏正月和十一年(1307)八月,平陽路、太原路多次發生地震。大德九年(1305)四月乙酉發生了大同路地震。地震發生時,“有聲如雷”,地震“壞官民廬舍五千餘間,壓死二千餘人”*《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463頁。。其中懷仁縣出現兩處地裂,“湧水盡黑,其一廣十八步,深五丈,其一廣六十六步,深一丈”。同年十一月、十二月以及十一年發生的地震均爲辛卯地震所誘發。此外,大德六年(1302)十二月辛酉、戊辰,雲南行省發生地震。此次地震接連發生,“地大震,三日及於尋甸”*李月枝《尋甸州志》卷一《災祥》,康熙五十九年刊本,6頁。。大德十年(1303)八月,陝西行省開成路地震,“王宫及官民廬舍皆壞,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餘人”*《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471頁。。次年三月,再次發生地震,當爲前次地震的餘震。

武宗時期是元代地震發生頻度最大的時段。武宗在位4年中,見於記載的地震共計11次,平均每年2.75次,未見有關地震災害的記載。地震範圍涉及陝西行省的鞏昌府隴昌、寧遠縣,甘肅行省的甘州路、寧夏路,雲南行省的烏撒、烏蒙,腹裏地區的京師和冀寧路、晉寧路陽曲縣、靈石縣*《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作“陵縣”(503頁),卷五〇《五行志》一作“靈縣” (1083頁),王會安、聞黎明等先生認爲此處當作靈石縣,今從。參見《中國歷史地震資料彙編》,188頁。。至大元年(1308)、二年(1309),晉寧路地震。至大三年(1310),京師地震。晉寧路地震當爲大德七年(1303)山西地震的延續。此11次地震震級均相對較小,史籍記載中多爲“地震”二字,其損失狀況不得而知。唯有至大元年(1308)六月雲南行省烏撒、烏蒙地區地震震級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499頁。。至大四年(1311)七月癸未,甘州地震時,伴有“大風,有聲如雷”*《元史》卷二四《武宗紀》三,544頁。。

仁宗在位的9年中,共發生地震15次,年均1.67次,頻度有所降低。其中破壞性地震有2次。地震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皇慶二年至延祐五年之間(1313—1318)。其發生範圍涉及腹裏地區的京師、冀寧路、晉寧路、真定路,河南行省的汴梁路、河南府路,遼陽行省的大寧路、遼陽路懿州,嶺北行省的和寧路,江西行省的德慶路,而以腹裏地區和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最爲集中。其中延祐元年(1314)八月冀寧、汴梁以及武安、涉縣的地震最爲强烈。“壞官民廬舍,武安死者十四人,涉縣三百二十六人”*《元史》卷二五《仁宗紀》一,566頁。。延祐三年(1316)九月的冀寧路、晉寧路地震、延祐三年(1316)十月的河南路地震以及延祐四年(1317)正月和七月冀寧路地震,仍似爲大德七年(1303)山西大地震的延續。延祐三年(1316)晉寧路蒲縣地震造成“棟宇再摧”*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三九《重修東岳廟碑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9頁。。除腹裏地區之外,這次地震還波及河南行省的北緣。范德機曾親歷皇慶二年(1313)六月己未朔的京師地震。他記述道:“二年六月己未朔,京城五更大地作。臥者顛衣起若吹,起者環庭眩相愕。屋宇無波上下摇,乾坤有位東西卻。自我南來睹再震,初震依微不今若。昨朝展席坐堂上,耽玩圖書坐無覺。堂下群兒又驚報,方饌饔人喪杯勺。櫛者倉皇下牀榻,門屋鏗鏘振鈴鐸。”*范梈《范德機詩集》卷五《歌行曲類·己未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頁。這次地震未見受災記載。京師在這次地震後先後於六月丙寅、七月壬寅接連發生地震,但均未造成太大損失。大寧路自延祐元年(1314)二月始,至十一月戊辰終,發生地震見於記載者有三,均爲有感地震,特别是十一月戊辰地震,伴有“有聲如雷”的自然現象。遼陽懿州地震應爲大寧路地震的餘震。延祐四年(1317)九月始,嶺北行省“地震三日”,而次年二月癸巳和寧路地震,當爲嶺北地震的餘震。延祐五年(1318)己卯,江西行省的德慶路也有發生地震。

英宗至治二年(1322),京師發生地震兩次。其一在九月癸亥,其一在十一月癸卯。前一次强度應該不是很大。第二次地震波及範圍較廣,“宣德府宣德縣地屢震”*《元史》卷二八《英宗紀》二,625頁。,似説明京師地震與宣德府地震之間有密切的聯繫。《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中列有至治二年(1322)十一月癸卯和乙卯兩次地震。其依據爲《元史·英宗紀》所載:“乙卯,遣西僧高主瓦迎帝師。宣德府宣德縣地屢震,賑被災者糧、鈔。”但“宣德府宣德縣地屢震”應爲“賑被災者糧、鈔”的原因,即地震造成人民受災。乙卯日當爲宣德府地震之事傳到大都,政府給賑被災者糧、鈔,而非宣德縣地屢震之日。聞黎明認爲這是大德七年(1303)山西大地震誘發大德九年(1305)大同地震,而大德九年(1305)大同地震又誘發了至治二年(1322)宣德府的第一次地震*聞黎明《元大德七年平陽太原的地震》,《元史論叢》第四輯,年,166—168頁。,是有道理的。

泰定帝至寧宗的9年間,見於記載的地震共計27次,年均3次之多。其中破壞性地震僅3次。地震發生的範圍除京師、冀寧路、真定路,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河南行省的蘄州路、廬州路外,還有江浙行省的永嘉縣,甘肅行省的寧夏路,陝西行省的奉元路、鳳翔路、興元路、鞏昌府,四川行省的成都路、江陵路,嶺北行省的和寧路和宣政院所轄烏思藏等地。其中京師、大寧路、寧夏路發生地震次數較多。京師地震4次,分别發生在泰定元年(1324)四月、至順三年(1332)五月、九月和至順四年(1333)五月戊寅日。冀寧路陽曲縣地震發生在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辛卯。大寧路地震5次,分别發生在致和元年(1328)七月己卯、十月壬寅、天曆二年(1329)十月、至順元年(1330)九月庚辰和四年(1333)四月戊申。陝西行省隴西縣地震發生在至順三年(1332)、四年(1333)。寧夏路地震3次,分别發生在泰定三年(1326)十二月丁亥、四年(1327)九月壬寅、致和元年(1328)七月辛酉朔。嶺北和寧路地震發生在泰定四年(1327)三月癸卯,均未見災情記載。宣政院所屬今西藏地區分别於楚布寺、烏思藏和雜日寧馬發生3次地震,而前兩次地震震級較大。這一階段破壞性以及涉及範圍最廣的地震發生在泰定四年(1327)八月的川陝交界的碉門、鳳翔、興元、成都、峽州和江陵等地。地震同時伴有山崩等現象,史稱:“碉門地震,有聲如雷,盡晦”,“鳳翔、興元、成都、峽州、江陵同日地震”*《元史》卷三〇《泰定帝紀》二,681頁。。同時這次地震還導致了鞏昌府通渭縣山崩。真定路涉縣的地震持續時間最長,“地一日或五震、或三震”*《元史》卷五〇《五行志》一,1084頁。,“逾月不止”*《元史》卷三五《文宗紀》四,782頁。。河南行省的廬州路合肥縣和蘄州路黄梅縣也有地震發生,其中黄梅地震後,“越三日,大雪雨雹,壞民居數百區,暴風揚沙石”。災後重建工作進行得十分艱難。泰定元年(1324)八月二十七日夜間,永嘉樂清地震發生前,天空出現彩虹,“虹見九頭,其色如血”*張孚敬《温州府志》卷六,嘉靖十六年刊本,5頁。,且“颶風大作”,“海溢入城,至八字橋、陳天雷巷口街,四邑沿江鄉村民居飄蕩,樂清尤甚”*王瓚、蔡芳《温州府志》卷一七《祥瑞》,弘治十六年刊本,5頁。。實際上,地震給人民帶來的並非僅有災難。天曆元年(1328)九月,四川行省邛州發生地震,造成“鹽水湧溢”,省卻了灶户鑽井取鹵之勞。“州民侯坤願作什器煮鹽而輸課於官,詔四川轉運鹽司主之”*《元史》卷三六《文宗紀》五,801頁。。

3. 順帝時的地震災害

順帝在位時間達36年,其間發生有感地震達70餘次,幾乎占有元一代發生地震次數的45%。年頻次約2次。其中破壞性地震約14次。地震範圍涉及腹裏地區的大都路、上都路、大同路、冀寧路、晉寧路、益都路、東平路,河南行省的安慶路、河南府路、汴梁路、淮安路和中興路,江浙行省的饒州路、信州路、温州路、台州路、鎮江路、寧國路、慶元路以及邵武路、延平路、興化路和福州路,湖廣行省的興國路、漢陽府、雷州路和南雄路,陝西行省的莊浪、定西、靜寧和會州四州,以及江西行省的瑞州路和宣政院所屬蕃地。

順帝時腹裏地區仍然是地震多發地域。其中京師在元統二年至至正二年之間(1334—1342)發生地震7次。元統二年(1334)八月辛未日,京師地震造成上都路雞鳴山山崩“陷爲池,方百里,人死者衆”*《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2頁。。後至元三年(1337)八月辛巳夜,京師發生了地震,大都路所屬的順州、龍慶州、懷來縣、宣德府“壞官民廬舍及畜牧”*《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2頁。,宣德府也因此改名順寧。壬午夜地又震,損失最爲慘重。史籍載: 地“大震,太廟樑柱裂,各室牆壁皆壞,壓損儀物,文宗神主及御牀盡碎;西湖寺神御殿壁僕,壓損祭器。自是累震,至丁亥方止,所損人民甚衆”。宋褧也提及“京師地震,自夜達旦,連日不定,太廟前殿一室牆圮,神靈震驚,其餘官廨民居間有毀塌”*宋褧《燕石集》卷一三《雜著·災異封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頁。。由上可以看出,其一,這次地震持續時間很長,由後至元三年(1337)八月辛巳(十四日)一直持續到丁亥日(二十日)。其二,對元統治者震撼最大,太廟和西湖寺神御殿皆受損,文宗神主及御牀皆碎。其三,這次地震發生範圍還波及周邊地區,除大都路所屬的順州(今北京順義)、龍慶州(今北京延慶)及懷來縣(今河北懷來),上都路的宣德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也受到影響。次年八月丙子,京師地震,“日二三次,至乙酉乃止”*《元史》卷三九《順帝紀》二,845頁。。此外,大都路薊州於至正五年(1345)正月和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兩次地震。上都路除宣德府後至元三年(1337)發生地震外,次年八月辛未,再次“地大震”。至元四年(1338)二月乙酉、七月己酉,奉聖州地震兩次,第二次“地大震,損壞人民廬舍”*《元史》卷三九《順帝紀》二,845頁。。

河東地區的冀寧路、晉寧路和大同路等地地震活動仍較爲頻繁。在度過約15年的平靜期之後,至正二年(1342)四月辛丑朔,冀寧路平晉縣發生地震。這次地震發生時“聲鳴如雷,裂地尺餘,民居皆傾”*《元史》卷四〇《順帝紀》三,863頁。。之後至至正十年(1350)的8年中,未見這一地區發生地震的記載。至正十年(1350),冀寧路徐溝縣發生地震,之後的十八年中,冀寧路、晉寧路及大同路共計發生地震約10次,多限一州一縣範圍。其中波及範圍較大的地震主要有三次: (1)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壬午日,冀寧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晉、榆次、壽陽四縣,晉寧路遼州之榆社,懷慶路河内、修武二縣及孟州等地發生地震,地震“半月乃止”*《元史》卷四二《順帝紀》五,891頁。,造成“圮房屋,壓死者甚衆”*《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4頁。。(2) 至正二十六年(1366),冀寧路徐溝縣、石、忻、臨三州,汾之孝義、平遥二縣同日地震,“有壓死者”。這次地震範圍和損失顯然較至正十一年(1351)地震小。(3)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冀寧文水、徐溝二縣,汾州孝義、介休二縣,臨州、保德州,隰之石樓縣及陝西地震。這次最初是庚子朔徐溝縣地震,壬戌日,臨州、保德州等地地震接連發生,“五日不止”。這次地震波及範圍除冀寧路外,還有與之相鄰的陝西部分地區,且持續時間較之前兩次地震長。震級最大的當屬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丁未太原大地震。史籍載這次地震“凡四十餘日。後又大震裂,居民屋宇皆倒壞,火從裂地中出,燒死者數萬人”*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謹篇》,中華書局,1951年,46頁。。大同路僅有應州發生地震。

腹裏地區的益都路和東平路也多次發生地震,但震級不大,没有造成太大的傷亡和財産損失。益都路地震主要集中發生在至正三年至至正七年的5年間(1343—1347)。至正三年(1343)十二月,益都路膠州及其屬邑高密縣地震。次年八月,益都路莒州蒙陰縣地震。同年東平路東阿、陽谷、平陰三縣地震。至正六年(1346),益都路益都縣、昌樂縣、壽光縣,濰州北海縣,膠州即墨縣地震,“七日乃止”*《元史》卷四一《順帝紀》四,874頁。。三月,益都路高苑縣地震,壞民居。次年二月己卯,益都路臨淄、臨朐,濰州之昌邑,膠州之高密,濟南之棣州地震,“壞城郭,棣州有聲如雷”*《元史》卷四一《順帝紀》四,877頁。。而三月,東平路東阿、陽谷、平陰三縣地震,“河水動摇”*《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3頁。。五月,臨淄地又震,七日乃止。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和二十七年(1367)五月,山東兩次地震,都伴有“天雨白毛”的自然現象*《元史》卷四五《順帝紀》七,943頁,卷四七《順帝紀》十,978頁。。

河南行省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是這一時期地震高發地帶。元末河南行省北部的河南府路和汴梁路發生地震次數較多。後至元三年(1337)八月癸未,河南府路地震。次年八月,汴梁路密州安丘縣地震。至正元年(1341)二三月間,汴梁路接連地震。三年(1343)二月,鈞州新鄭、密縣等地再次地震。至正二十六年(1366)七月,河南府路鞏縣地震,同時伴有大霖雨和山崩*《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4頁。。安慶路位於河南行省與江浙行省的交界之處。元順帝時的第一次地震於元統元年(1333)十一月癸卯發生在所屬灊山縣。後至元元年(1335),河南行省安慶路再次地震,所屬宿松、太湖、灊山三縣俱震,並波及廬州、蘄州和黄州等路。次年正月乙丑,宿松再次發生地震。受地震影響,出現了山裂現象*《元史》卷三九《順帝紀》二,833頁。。廬州路與江浙行省毗鄰,蘄州路、黄州路則與江西行省、湖廣行省接壤。此外,與湖廣行省接壤的中興路、峽州路以及荆門州於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丁丑朔發生地震*《元史》卷四二《順帝紀》五,892;卷五一《五行志》二,1114頁。。處於黄海之濱的淮安路海州至正十三年(1276)、二十六年(1366)兩次地震。後一次地震發生時,有聲“如雷”。受地震影響,贛榆縣吴山崩*《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4頁。。

江浙行省元末地震頻次較高,元順帝在位的36年中共發生地震16次。地震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地震帶上。楊維楨曾有《地震謡》,是根據“至正壬午七月朔,地震如雷,民屋杌隉,土出毛如白絲”而作。其中有云:“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地積大塊作方載,豈有壞崩如杞人。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動摇海水泄。”*楊維楨《鐵崖古樂府》卷五《地震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頁。此處南省當指杭州*《中國歷史地震資料彙編》,205頁。。故此處地震當指至正二年(1342)七月朔杭州地震。至正四年(1344)七月戊子朔,温州颶風大作,海水溢,地震。至正九年(1349)六月,台州路地震。十四年(1354)十二月己酉,紹興路地震。十九年正月甲午,慶元地震。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二月丁巳,台州路地震。二十五年(1365)閏十月,興化路地震。二十七年(1367)十月丙辰和十二月庚午,福州路地震。可見,元末江浙行省地震涉及杭州路、紹興路、慶元路、台州路、温州路、福州路、興化路等。加之此前的泉州路,幾乎涉及所有沿海路分。江浙行省與江西行省交界的地區也是地震高發地帶。元統元年(1333)十二月,饒州路德興縣,餘干、樂平二州地震。次年五月,信州路地震。後至元元年(1335)十二月,饒州地震。值得説明的是,《元史·五行志》二載“饒州亦地震”,似説明後至元元年(1336)十二月的地震與同時發生的安慶、蘄州、黄州、廬州等路地震有關。至正六年(1345)九月戊子,邵武路地震,翌日,“地中有聲如鼓,夜復如之”*《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一,1113頁。。次年二月,延平路順昌縣地震。至正十四年(1354),寧國路所領寧國、旌德二縣地震。至正五年(1345)十二月乙丑,鎮江路地震。七年(1347)十一月,鎮江路丹陽地震。

後至元元年(1225)十一月壬寅,興國路地震。興國路屬湖廣行省,與河南行省蘄州路相鄰。十二月丙子,安慶、蘄州、黄州等地發生地震。似可推知,兩次地震之間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至正四年(1338),與河南行省接壤的漢陽府地震*《元史》卷四一《順帝紀》四,871頁。。此外,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湖廣行省南部的雷州路“地大震”*《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1114頁。,震級較高。江西行省境内的瑞州路新昌州於至元四年(1338)春地震。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南雄路地震。受災情況,史無記載。其周圍地區有元一代似無地震記録。

順帝時,陝西僅發生地震4次,分别發生在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丁丑,次年三月、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和十月辛巳,地震發生帶主要集中在莊浪、定西、靜寧、會州等地。雖然頻次不高,但受災情況比較嚴重,尤以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丁丑年地震爲最。現代地震學者將這次地震震級定爲7級。這次地震發生於隴西,地震百餘日,“城郭頹夷,陵谷遷變,會州、定西、靜寧、莊浪尤甚。會州公宇中牆崩”*《元史》卷四二《順帝紀》五,897頁。“三月”,卷五一《五行志》二作“閏三月”。。地震損失之大前所未有。遂有後來統治者改定西爲安定州,會州爲會寧州。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陝西地震顯然與同年冀寧地震有關*《元史》卷四七《順帝紀》十,985頁。,同年十月辛巳地震當爲六月地震的餘震。還需説明的是,至正十三年(1353)宣政院所屬蕃地發生大地震。

綜上所述,元世祖時(1260—1294),地震頻次不高,但地震震級較大。至元二十五年杭州路地震、二十七年武平路地震、二十八年平陽路地震,震級都較大,受災程度比較嚴重。成宗大德時(1297—1307)地震震級較大,受災嚴重。受大德七年(1303)山西特大地震的影響,各地地震不斷。這一時期的地震災害多發生於大德六年至十一年之間。武宗和仁宗時期(1308—1320),除皇慶元年(1312)、延祐二年(1315)、延祐六年至七年(1319—1320)未發生地震外,幾乎年年有地震發生,地震頻次最多的年份達4次。這一時期的地震震級較低,未見受災比較嚴重的記載。英宗、泰定帝時(1321—1328),地震僅有15次,但集中在至治二年和泰定元年至四年的五年間,年均3次。但這一時期地震震級不大,地震發生時多伴有餘震,“有聲如雷”,持續時間較長。文宗、寧宗在位的五年間(1328—1332)地震15次,幾乎年年地震,年均約3次,是元代地震高發時段。但大地震僅3次,未見受災情況記載。而順帝最初的六年間,年年地震,地震達17次,年均約2.83次。這一時期較大的地震爲後至元三年發生的京師地震。之後,地震次數逐漸減少,但年均地震頻次仍高達1.77次。

二、 地震災害時空分佈

蒙古國時期因史料記載及其轄境有限,未見地震發生的記載。元代最早的地震是發生在至元十六年(1279)五月初五日的薩斯迦地震。有元一代,共發生有感地震160餘次,地震發生年份爲64年,年均發生2.5次。其中破壞性地震約50次。根據災情的不同,地震災害可以分爲一般震災、嚴重震災、重大震災和特大震災。其中一般性震災有33次,嚴重震災5次,重大震災6次,特大震災1次。地震災害不僅使地貌發生了改變,同時也造成了建築物的損壞、人口的巨大傷亡和財産的嚴重損失。因此探討有元一代地震災害的時空分佈特點有着重要意義。

目前元代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地震發生在至元十六年(1279)。之後的90年間發生有感地震160餘次,其中破壞性地震近50次。我們以20年爲間隔單位,將所統計元代地震及地震災害頻次製成下表(見圖表1):

圖表1 元代歷史地震及震災間隔20年頻次表

至元十六年前,元代未見地震的記載。由圖表1可以看出,元代地震頻次前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到1319年至1338年的20年間達到頂峰,而後逐漸減少。其中從1299年至1358年的60年間,地震頻次最高。元代地震災害與地震活動雖然存在一定的關聯性,1299年至1358年的60年間是兩者集中發生的時段,但兩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别。1299年至1318年的20年間,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次數最多,之後略有減少。1339年至1358年的20年間,破壞性地震發生頻次又有所上升,之後逐漸減少。

若以十年爲間隔單位,將所統計的地震發生次數、震災次數以及强震災(震級(M)≥6)次數,製成表2: 元代歷史地震及震災間隔10年頻次表,我們將能更清晰地了解元代地震的時間分佈。

圖表2 元代歷史地震及震災間隔10年頻次表

由圖表2可以看出,至元十六年(1279)後的頭20年,地震頻次僅爲13次,尚不及後來地震最少的10年。元代前期地震發生頻次逐漸增加,至1319年至1328年的10年間稍有緩衝,爾後的10年地震頻次達到最高,達到31次。之後,地震頻次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可以看出,有元一代有兩個地震頻發期,即自1299年至1318年的20年和自1329年至1358年的30年,共50年。值得注意的是,地震災害的發生次數與地震頻次的關係並不密切。1299年至1308年的10年間是元代地震災害最爲强烈的時期,1303年的平陽太原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之後地震災害逐漸減少。但1329年至1338年的10年間,地震災害頻次增加爲8次,之後雖略有減少,但仍高達5次之多。

元代震級大於6級以上的地震災害共計有12次。至元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發生的遼陽行省武平路地震爲元代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6級以上地震。次年發生的平陽路地震被現代地震學者定爲6.5級*國家地震局震災防禦司編《中國歷史强震目録》,31頁。。1299年至1308年的十年間是强烈地震的高發期,共發生6級以上的强烈地震5次,而以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平陽太原大地震破壞性最大。之後强烈性地震的發生頻次逐漸減少,並呈現階段性發生。1329年至1338年的10年間發生兩次,之後10年没有强烈地震發生,1349年至1358年的十年間又發生兩次强烈地震,之後10年未見有强烈地震災害發生。

地區不同,地震發生的時間分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筆者以10年爲單位,對至元十六年後的地震頻次進行了統計,如圖表3: 元代各省/行省地震頻次表。

圖表3 元代各省∕行省地震頻次表

由表3可知,作爲發生地震頻度最高的腹裏地區,幾乎每個單位時間内均有地震發生,但主要集中在1299年至1318年和1329年至1358年的兩個時段的50年間。其中京師地區地震在文宗和順帝在位的1332年至1338年間比較集中,而河東地區地震主要發生在成宗在位的1302年至1310年的9年間,山東地區地震主要發生在順帝時1343至1347年的5年間。與腹裏地區毗鄰的河南行省,地震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1329年至1338年的10年間。江浙行省地震主要集中在元代的最後30年。而遼陽行省地震主要發生在至大二年(1309)至後至元四年的30年間,而四川行省、嶺北行省、甘肅行省主要發生在至大二年(1309)至天曆元年(1328)的20年間。宣政院轄地地震於天曆二年(1329)至後至元四年(1338)的十年間比較集中。陝西省除第1、2、4、7個10年没有地震外,其餘時間地震頻度基本相當。

廖:阴阳互根、福祸相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哲学思想,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系统学习,使得我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不如意的现实生活状况,逼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在公布“恢复高考”后的一个月时间中,拿下了“跳龙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正规的医学院校教育,使得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知识体系在我头脑中冲突、碰撞,归于理解;毕业后没有去作医生,而是改治自己原本最不喜欢的历史,又为理解传统医学增添了新的视角.

地震的發生並不一定能夠給人類造成災害。只有破壞性地震纔會造成災害的發生。因此地震災害的發生頻次與表3略有不同。如圖表4: 元代各省/行省地震災害頻次表。

由圖表4可知,自1279—1368年的9個10年間,均有强烈地震發生。腹裏地區所發生的地震災害次數最多,自第2個10年至元朝滅亡,共發生地震災害24次。其中1299年至1308年的十年間發生地震災害6次,爾後逐漸減少,至1339年至1348年的10年間,地震災害又上升爲6次。爾後有所減少。這與華北地區當時處於地震活躍期有關。河南行省所發生的地震災害多集中在元朝末期(1329—1368)。陝西行省所發生的地震災害多集中在1299—1308年間和1349—1358年間。宣政院轄地除至元十六年地震外,强烈地震多集中在1319—1338年間,1353年蕃地有强烈地震發生。遼陽行省在1289—1298年間、1309—1318年間發生强烈地震各1次。甘肅行省寧夏路地震災害發生在至大四年。江浙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嶺北行省則未見有强烈破壞性地震發生的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地震活動也表現出月際變化的特徵。爲研究方便,筆者根據相關記載對元代地震活動以及地震災害的發生月份(農曆)進行了統計。如圖表5: 元代地震活動月際變化表。

圖表5 元代地震活動月際變化表

由圖表5可以看出,元代地震自1月到2月活動頻率較高,之後有所減弱,7月到9月的第三季度再度頻繁,並在8月份達到最高值。地震災害的發生和中强地震有關。由上表可知,除9月、11月外,其他月份均有地震災害發生。1月到4月份地震災害頻繁,之後略有下降,自6月始,地震災害逐漸增多,以8月份最爲嚴重,達到11次之多,8月份後鮮見地震災害的發生。

2. 地震災害的空間分佈

元代地震與地震災害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我們對有元一代160餘次的有感地震的發生省份作了統計,見圖表6: 元代地震空間分佈比例表。

圖表6 元代地震空間分佈比例表

由圖表6可以看出,腹裏地區、河南行省、江浙行省、遼陽行省和陝西行省是元代地震的多發省份。元代各行省地震災害發生比例可見圖表7。

圖表7 元代各行省地震災害比例表

由圖表7可知,腹裏地區、河南行省、陝西行省和宣政院轄地是地震災害的多發省份。腹裏地區所在的華北地震帶是元代地震活動最爲頻繁的區域,也是地震災害最爲嚴重的地區。

有元一代,腹裏地區轄境發生地震72次,約占全國範圍内地震發生次數的45%。破壞性地震次數占全國地震災害次數的53%。其中位於臨汾盆地的平陽路和太原路地震次數最多,達到33次,占腹裏地區地震次數的45.8%,全國地震次數的20%强。該地發生的破壞性地震次數最多,達到18次,占全國破壞性地震次數的40%。元代破壞性最大的大德七年平陽太原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區域。這是因爲平陽路、太原路處於汾渭地震帶上。由1209年至1368年長達160年的時間内,山西正處於第五個地震活躍期*山西自然災害編輯委員會編《山西自然災害》,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9年,255頁。。真定路涉縣的地震多與河東地震相關聯。其次是位於華北平原地震帶的京師地區,包括大都所在的大都路和上都所在的上都路。地震次數達27次,占腹裏地區地震的36%。兩地地震之和達60次,占元代腹裏地區地震的80%。相關研究表明,由1209年至1368年的華北地區處在地震第一活躍期*宋正海《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分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4頁。。此外,中書省轄境内位於“郯城—營口”地震帶上的益都路和東平路在元末也有破壞性地震發生。現代地震學者在編繪地震圖集時將山東半島發生的兩次5級地震的震中定爲渤海*《中國歷史地震圖集》,167—168頁。。遼陽行省地震災害則主要發生在大寧路(武平路)。

河南行省和宣政院轄地是腹裏地區外地震災害最嚴重的省份,均發生强烈破壞性地震6次。河南行省地震災害主要發生在兩個地區。一是與腹裏地區毗鄰的汴梁路和河南府路的北部邊緣,因其正處於汾渭地震帶的南向延長綫上,故汴梁路和河南府路地震災害或與山西地震有關。一是包括中興路、安慶路、廬州路、黄州路、蘄州路、峽州路在内的南部地區。宣政院轄地破壞性地震分佈較廣,除烏思藏、楚布寺等地外,與四川行省相鄰的碉門地震應與成都地震有關。泰定四年八月的碉門、鳳翔、興元、成都、峽州、江陵等處同時地震,似可説明這幾個地點位於同一條地震帶上。

陝西行省地震災害主要發生在與甘肅行省臨近的開成、莊浪、會寧、靜寧、定西等地以及與四川行省相鄰的鞏昌路、鳳翔府、興元路、奉元路等地。該行省境内所發生的破壞性地震分别在開成路和莊浪、會寧、靜寧、定西等地。甘肅行省的地震災害發生於寧夏路,即與陝西省毗鄰的東部地區。這樣陝甘兩行省交界之處是元代破壞性地震的又一多發區域。四川行省地震主要集中在成都路和嘉定路,即與宣政院轄地、陝西行省接壤的地區。雲南行省地震則集中在其與四川行省交界的烏撒、烏蒙地區。這些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區域正處在“祁連山—六盤山”地震帶上。

江浙行省地震災害多發於包括杭州路、湖州路、紹興路、慶元路、温州路、台州路、興化路、福州路、泉州路等地所處的東南沿海地震帶,而與河南行省、江西行省相鄰的饒州路、信州路、邵武路、延平路和寧國路發生的地震次數也不少,但記載所見破壞性地震只有一次,即元統元年十二月饒州路德興縣、餘幹州、樂平州地震。江西行省、湖廣行省發生地震次數較少,地點也比較零散,但雷州路地震當與東南沿海地震有關,而漢陽府地震似因其位於湖廣行省與河南行省交界的地震帶上。嶺北行省地震限於和寧路。有元一代,以上三個行省均未見有破壞性地震發生。

綜上所述,蒙元時期是震災的多發期,其中見於記載的有感地震160餘次,破壞性地震近50次。元世祖時期地震頻次不高,但地震震級較大。至元二十五年杭州路地震、二十七年武平路地震和二十八年的平陽路地震受災程度較嚴重。1299年至1318年的20年間地震最爲活躍,震災也最爲嚴重。震級爲8級的山西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英宗、泰定帝以及文宗、寧宗時期的地震頻次爲3次。順帝時地震頻次有所下降,受災情況並不是很嚴重。就震災發生的月際變化特點來看,地震災害主要發生在正月到八月間,而以八月份最爲嚴重。地震災害主要發生在腹裏地區、河南行省、陝西行省等地。汾渭地震帶、太行山斷裂帶以及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是主要的震災發生區域,其中以腹裏地區所在的太行山斷裂帶最爲頻繁和嚴重,河南行省北部、南部,陝西行省、甘肅行省、四川行省、宣政院交界處震災時有發生。

猜你喜欢

行省中國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罗马帝国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探析
China-Bangladesh Cultural Exchange A“Belt and Road”Success Story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巡察机制
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制度探析
中国哪里最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