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關於歷史文獻學的幾點思考*

2016-05-15陳智超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歷史

陳智超

關於歷史文獻學的幾點思考*

陳智超

我是一名歷史學者,在我開始從事歷史研究的時候,並没有考慮把歷史文獻學的研究作爲自己的研究重點之一。只是因爲既要研究歷史,自然要依據儘量豐富而翔實的歷史文獻(此處亦可用“史料”這一名詞)。但是,在搜集、鑒别、使用這些歷史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進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促使我去思考其中一些帶規律性的問題。這就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

我1962年從北大歷史系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歷史研究所,作爲一名宋史專業研究生,不久就迎來了“文革”風暴。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纔得以比較專注地從事歷史研究。近四十年來,我在歷史文獻學研究方面,作了不少工作,舉其大者有以下幾項:

一、 《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及《十八世紀占婆王府檔案目録及説明》

時間是1978—1982年。1978年、1979年正是中越關係複雜的時期,因爲現實的需要,我和歷史所的十幾位同事編成了《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這部五十一萬字的資料選編,我作了全書的統一編輯工作。這本書選録了經過檢驗的文獻,擺事實、講道理,同時也用大量篇幅選録了越南方面有關論著,供讀者比較、剖析。從越方的反映來看,説明我們確實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澄清這一階段中越關係的歷史真相,對中越兩國關係持久、穩定的發展是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1982年4月,根據社科院有關交流協定,我赴法國考察,收集有關印度支那史和中越關係史等資料。我將收藏在法國亞細亞學會的18世紀占婆王府的中文檔案編出目録及説明。占婆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早在公元2世紀,也就是越南北部獨立建國之前的8個世紀,他們就在今越南中部建立了國家,與中國歷代王朝都有交流。中國史籍稱之爲林邑、環王和占城,其自稱則爲占婆。來自占婆的占城稻,宋真宗時在我國江淮諸路大面積推廣,曾成爲我國南方勞動人民的重要食糧。17世紀末(1693年),延續了近十五個世紀的占婆國爲控制越南南部的阮氏所滅,阮氏在占城地區設順城鎮,立原占婆國的高官爲順城鎮藩王,保留其一定權力,類似我國的土司,直到1830年改土歸流。這批占婆王府使用的占式中文的文書,共252件,時間自1702年至1810年,歷時109年。它填補了占婆歷史的大段空白,提供了占婆社會經濟的詳細情況,又是中占文化、經濟交流的物證。

二、 《宋會要輯稿》的整理與研究

這項工作從1981年開始,直到現在還在進行,已經三十四年了。一開始,我們宋史研究室的同仁,覺得《宋會要輯稿》包含宋代最豐富、詳細、全面、原始的資料而又雜亂無章,不便利用,想加以整理,利己利人。我的分工是弄清楚這部紛亂如麻的《輯稿》的來龍去脈。這部《輯稿》由徐松命人從《永樂大典》中抄出來以後,先後經徐松、繆荃孫和屠寄以及劉富曾等人三次並不成功的整理,治絲益棼。我的第一步工作是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現存的全部材料。在北圖,我找到被嘉業堂劉富曾等當作複文而丢棄的遺文,有成册的,也有零散的,共約八十萬字。後來,我儘量找到它們每一部分在《大典》的出處,編成《宋會要輯稿補編》,於1988年出版。它對後來的工作意義極大。另一方面,我從北京一路追蹤嘉業堂清本的下落。我函詢了與劉承幹有親戚關係的唐長孺教授,又先後在京、滬兩地訪問了1937年曾代表史語所到嘉業堂訪書的我所張政烺先生;1932年以前在嘉業堂主持編目工作的周子美先生,他當時已經失聰,訪談完全是筆談;以及解放初期爲復旦大學經手購買嘉業堂藏書的鮑正鵠、徐鵬、吴傑等教授,並到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和杭州大學圖書館查找。雖然没有找到這套清本,但了解到浙江圖書館曾在解放初期接受了劉承幹捐獻的嘉業堂藏書。我把目標集中到浙江圖書館。1981年10月22日,我來到孤山腳下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但浙圖特藏善本書目並没有著録嘉業堂清本,最後終於在浙圖何槐昌先生的幫助下,從他們的書庫中找到了480册完整的嘉業堂清本。它對我們後來的工作起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但當我們着手整理時纔發現,有關材料雖然收齊,但整理的難度和工作量都大大超出了原來的預料。那是研究人員“禁錮”多年,正要大展身手時,於是大家都轉向自己的研究項目,並且後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雖然也進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但始終没有放棄對《宋會要》的研究。1995年出版的《解開〈宋會要〉之謎》一書,就是到那時爲止我對《宋會要》整理、研究、利用的一個總結。從那以後到現在我們所作的《新輯〈宋會要〉》,都是按照它的思路進行的。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又不斷有所調整和發展。

三、 《名公書判清明集》宋、明合璧本的出版

《名公書判清明集》(以下簡稱《清明集》)是南宋一部訴訟判詞和官府公文的分類彙編。過去流傳的,只是日本靜嘉堂所藏的宋刻殘本,只有户婚門一門,約六萬五千字。就是這樣一個殘本,由於内容豐富、真實,爲研究宋代歷史的學者所重視,日本學者用力尤多。而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這部《清明集》合璧本,主要是由我和王曾瑜、吴泰整理的。它自1987年初出版以來,受到海内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不但被廣泛引用,研討亦蔚然成風。日本和臺灣地區都多次舉辦過這本書的研討會,出版了討論集和選本的日文譯注本。美國學者也翻譯並發表了部分英文譯注本。

《清明集》合璧本的整理過程,有兩點重要的經驗教訓。第一點是要克服惰性。多年以來我們頭腦中形成了一個觀念: 這部《清明集》的宋刻殘本既然有很高的價值和知名度,如果還有别的版本,早就會發現了,因此也没有去尋找。同研究室的郭正忠知道我們點校宋刻殘本,告訴我們,他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閲覽室的目録中看到有明刻本《清明集》。我們果然在北圖借閲到了十卷本的明刻本。

第二點是它提供了一個鑒别古籍是否殘缺的實例。每部古籍,封面應印有書名或粘有書簽,多册本古籍書脊上應寫明本册次第及總册數,正文前應有類目、篇目。這些構成了古籍的要件。如果這些要件有缺失,這部古籍有可能是殘本。但我們看到北圖所藏十卷本明刻本,封面無書簽、無書名,卷首無類目、篇目,引起了我的懷疑。當時《全國善本總書目》還在編輯中,我求助於主編者之一的冀叔英先生,了解到上海圖書館有十四卷本的明刻本《清明集》,比北圖藏本多了四卷。在上海圖書館,我們看到了明刻本《清明集》的足本。它一共八册,有書簽,在書名“名公書判清明集”之下,分别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字,用傳統的八音標明八册的次序,上圖本還有類目、篇目,這就揭穿了賣與北圖的書商以殘充全所使用的方法。他們揭去了書簽,抽走類目、篇目,就是爲了消滅這是殘本的證據。這個事例爲我們提供了識别古籍是否殘缺的活教材。

四、 《道家金石略》的校補

《道家金石略》是陳垣先生1923年、1924年編纂的一部大型道教碑刻資料集。他是我國宗教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爲了研究傳入我國的外來宗教,包括基督宗教、佛教、伊斯蘭教,他曾長期收集這些宗教的資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他爲了研究道教史,也大規模收集有關資料。《道家金石略》就是他收集的道教史資料的大結集。當時他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他充分利用了北大所藏石刻拓片和圖書,特别是繆荃孫的藝風堂拓片。繆荃孫編有《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卷,其子禄保編有《藝風堂續藏金石文字目》。陳垣先生將這兩部目録中有關道教的篇目録出,編爲四册,組織了一批勤工儉學的學生,根據目録找出拓片,用統一的“勵耘書屋”稿紙抄録。凡是抄録過的,他在目録上畫圈,下有抄寫人的簽名。他還從《道藏》、金石志、地方志、宋元文集中選出有關道教碑文,亦編爲目録,注明出處,命人録出原文。這樣,他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就輯成了這部八十萬字的《道家金石略》。但在他生前,雖然在許多場合談到過《道家金石略》,但始終没有交付出版。他自己也僅僅是利用了其中金、元的一部分,在1941年寫成《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書(八萬字)。原因何在?他在《新道教考》中已寫道:“以校讎不易,久未刊行。”他在家書中更具體地談到:“抄書易,抄碑難;抄碑易,校碑難。尋丈拓片,攤置一室,剥蝕模糊,煙墨狼藉,抄碑談何容易?抄易校難,若抄而不校,無用也。”抄碑可以委托他人,但校碑必須親自動手。陳垣先生有繁重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還擔任了不少學校行政的領導工作。《道家金石略》編成以後,他一直没有機會抽出時間來親自校閲全部碑文。他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絶不願意把未經認真校閲的資料交付出版。這應該是他生前没有出版《道家金石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遺憾。

改革開放以後,我也纔有可能系統清理陳垣先生的遺著,並陸續整理出版。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任繼愈、林英兩位先生知悉陳垣先生有這樣一部遺稿之後,鼓勵並大力支持我把它完成,並把它提交社會科學院,作爲院的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在當時來説不小的資助經費。從1981年10月開始,我和曾慶瑛兩人,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將全書校補完畢,交付文物出版社,並於1988年正式出版。我們所做的工作,第一是校勘。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大規模的石刻拓片,也是第一次校碑。抄稿的質量參差不齊,這同抄者的水平、責任心以及拓片的清晰度、字體有關。我們的住處在北京的東南郊,到北大單程大致要兩個小時,爲了爭取多一些校碑時間,趕在七點半以前到達北大圖書館,離家時往往還是殘月斜照,到館時已是旭日臨窗了。一開始我們就體會到了陳垣先生所説的“尋丈拓片,攤置一室,剥蝕模糊,煙墨狼藉”的艱難,有時頭暈目眩,半天也對不完一通碑文。但想到這項工作的意義和我們擔負的責任,也就以苦爲樂了。一年半的時間,原稿中抄自拓片的一律用原拓片校核,校出了不少錯誤;原稿抄自文獻的,我們也都據原書加以校勘,這項工作相對比較省力。我們的第二項工作是增删。所謂增,以補充未經著録的拓片爲主,我們從藝風堂一萬餘片拓片中,補充了有關道教的101通,又從北大圖書館所藏張仁蠡柳風堂石墨中,補充了146通,還重點到太原、芮城、西安、户縣、周至、咸陽、蘭州、成都、灌縣、桂林、南寧、廣州、上海等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抄録了有關道教碑文近二百通。在金石志、地方志、文集中也補充了一些碑文。我們原來打算通過這次校補工作把陳垣先生没有收録的有關道教的重要碑文儘量收齊,但在工作中纔發現,我們原來的估計太不足了。一是對還未經著録的道教拓片數量之多没有足夠的估計,二是對收集這些材料所需要克服的困難估計不足。我們的第三至第七項工作分别是標點、注釋、統一字體及格式(包括標題)、編排、編制目録和索引。最後校補完成的《道家金石略》共收文1530篇,近二百萬字。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出版二十七年,已證明它“不僅是研究道教或道家歷史者所必需,也爲漢魏以來尤其是金元歷史研究者築造了一座石刻文字寶庫”*蔡美彪《讀陳垣編〈道家金石略〉書後》,《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

五、 書信的發掘與利用

我第一次大規模整理書信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其成果是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陳垣來往書信集》,共收録書信1267封。我在前言中提出編注這部書信集的原因及其意義: 第一,它對了解和研究陳垣先生這位卓越的史學家和教育家的生平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材料。特别是因爲陳垣先生没有記日記的習慣,書信集尤其顯得重要。第二是它對了解和研究現代中國學術,特别是中國史學,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第三,它也是近五十年中國社會這個汪洋大海的一滴水珠。

由此開始,我做了一系列書信的整理工作。舉其要者,有1994年出版的《旅日高僧東皋心越詩文集》中的118封書信;1995年出版的《旅日高僧隱元中土來往書信集》(與韋祖輝、何齡修合作)的117封書信;2001年出版的《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以下簡稱《方氏親友手札考釋》)的733封書信及190件名刺;2002年出版的《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407封書信中部分書信的考證;2001年出版的《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共增補書信897封。總計我整理的自明代前期至20世紀60年代的書信約有三千五百多封。我還鑒定過一封朱熹在淳熙十二年(1185)致詹儀之的信。

多年大量整理書信的經歷,經過不斷總結,使我認識到,書信既有歷史文獻的共性,也有它自身的特點。我把整理書信的規律歸結爲“五認”、三項原則和需要分清的三種情況: 所謂“五認”,就是認字、認人、認時、認地和認事;三項原則是有罪推定原則、“金針度人”原則和多種證據連環互證原則;必須分清的三種情況指發掘新的書信材料應分别三種情況: 一是首次發現從未經著録、並不爲人所知者;二是雖爲人所知,但首先加以利用或首先從新的角度利用者;三是雖爲人所知,但被誤判,首先加以糾正者。

下面就結合我整理書信的實例加以説明:

先説“五認”中的“認字”。我整理過的三千五百多封書信,除個别機關公函是打字的,絶大多數都是手寫。由於寫信人文化水平有高低,性格有差異,場合有不同,各人的筆迹千差萬别。我所見的書信,工楷極少,大多是行書、行草,有的還不規範。因此,正確認出書信的字迹,作出釋文,是整理、利用書信的基礎。我作《方氏親友手札考釋》,第一步工作就是對全部733封書信和190件名刺全部作出釋文。一次是不可能全部認清的,還要反復辨認,實在認不出的,用空圍表明。

“認人”包括認清寫信人、收信人和信中提到的人物。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明代手札,收信人基本上是同一個人,從上款可知,他姓方,字、號爲元素、黟江等。在我整理這批書信之前,一位訪問學者就此發表文章,一開頭就明確説收信人是“萬曆間蘭溪人方太古”。我起先也相信這個結論,因爲方太古確實字元素,這從工具書中容易查到。但當我不斷收集有關方太古的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與我所作的書信釋文聯繫起來考察的時候,一連串的矛盾就顯露出來了。首先是文獻記載的方太古的衆多友人,竟然没有一個人的書信出現在這批書信中。其次是這批書信的有些寫信人肯定不可能與方太古通信。決定性的證據是時間的矛盾。這批書信有絶對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最晚的是萬曆二十六年(1589),而方太古的墓誌銘明確記載他生於成化七年(1471),卒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而現在已知年代的這批信札,最早一封在方太古死後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五十一年之後。可證方太古絶非收信人方元素。然而,否定了收信人爲方太古,並不等於自然而然就可以查出收信人的名字及真實身份。茫茫人海,如何尋找四百多年前的真正收信人呢?我們只能從已經掌握的事實出發,而我們所掌握的事實,就是這批書信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寫信人的名單。我從兩個方向努力,一是確定收信人方元素的籍貫,一是查閲寫信人的文集或其他著作。這批書信中,有五封可以確定方元素是徽州府歙縣岩鎮人。寫信人汪道昆、方弘靜、胡應麟、歐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特别是汪道昆的文集,可以確定收信人爲方用彬,汪道昆是他到北京入太學的“領路人”。掌握了這兩方面的鐵證以後,再回頭細閲這批書信,我發現方元素的名字也是若隱若現的。當時著名的篆刻家汪徽在給收信人的信中,鈐了兩方他爲收信人刻的印章,一是“方用彬字元素”,二是“别字思玄”。還有兩封方元素的親友爲他寫的介紹信稱他爲“方友用彬君”,“舍親方元素諱用彬者”也可證收信人名用彬,别字思玄。

如何認時、認地,以及它們在整理書信中的重要性,可以參考前段關於“認人”一節。“五認”的最後一認是“認事”,也就是對信件的内容作出準確的解釋。解釋有不同層次,我所追求的是盡可能發掘出其深層次的意義。還是以《方氏親友手札》的一封書信爲例。此信只有三十七個字,全文如下:“小編煩兄命人印一百部。每本該紙價、工價若干,一一奉上,但求速耳。侍生丘齊雲拜。元素兄丈。”此信没有“認字”、“認人”的困難,信的内容也容易理解。但這只是第一層意義。丘齊雲找歙縣人方用彬刻書、印書,説明當時歙縣刻書、印書業的發達。這是第二層意義。第三層意義就是要確定丘要刻印的是什麽書?我查閲詩集、文集和地方志中有關丘齊雲生平和著作的資料,知道丘與江夏营妓呼文如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丘所著有某某集、某某稿、某某遊草等,但信中稱“小編”,而丘著作名“編”者只有《遥集編》,因此可以確定信中所説的“小編”就是《遥集編》。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它的第四層意義: 《遥集編》究竟有什麽内容?它説明了什麽問題?《遥集編》雖然没有單本留傳,但潘之恒的《亘史》全文收録了《遥集編》及其序跋,可知《遥集編》的内容就是丘、呼兩人的唱和詩歌。丘齊雲於萬曆十五年(1587)攜此稿至徽州請方用彬找人爲他刻印。從《遥集編》的編印以及衆多文人的贈言可知,士大夫與妓女唱和,在當時視爲風流韻事。我們的解釋還可以更進一個層次。錢謙益編的《列朝詩集》在閏集中從《遥集編》中選録了呼文如詩二十一首,並爲呼作一小傳,而僅收丘齊雲詩一首作爲附録。《列朝詩集》的閏集專收婦女詩作,是由錢謙益委托柳如是讎校、勘定的。柳如是也有同呼文如相似的身世,她對呼、丘兩人詩作的評價和選擇,反映了她的取向。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中國封建社會,和古代希臘相似,像呼文如、柳如是等有才華的婦女,往往出身於妓女。這是婦女的悲哀,還是時代的悲哀?

在整理書信和其他歷史文獻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確應該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第二是“金針度人”原則。學者與讀者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來説,類似嚮導與遊人的關係。誤導反而不如不導。學者要能正確引導讀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本着對讀者高度負責的精神,精益求精。當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無心誤導讀者的情況也是難免的。這就要求學者把自己的論證過程告訴讀者。這樣,即使出現錯誤,讀者(包括後來的研究者)也容易發現錯誤的原因與所在,及時糾正。前面提到的那篇專門介紹方氏信札的文章,本應該把收信人定爲方太古的根據告訴讀者,而他没有這樣做,在旅程中的第一個交叉口就把讀者引入歧途,只能離歷史的真相越來越遠了。

第三是多種證據、連環互證的原則。我整理的書信都是大批次的,多者達二千多封,少者也有百多封。每批書信内的各封書信都有關聯。我從兩個方面尋找證實這些書信真實性的證據。一種是外部的證據,如方氏親友手札,我從六個方面收集資料: 一是《明實録》、《明史》等全國性的官修史書;二是進士題名録及登科録;三是有關的地方志;四是寫信人及有關人的文集及著作;五是書畫譜、印人譜等;六是有關族譜。另一種是内部的證據,即已經證實的書信,它們本身也可作爲證據。通過内、外兩方面的證據,我從整體上證實了方氏親友手札的真實性,並作出解釋,還糾正了上述六方面外部資料的某些錯誤。

怎樣纔算是發掘出了新的書信材料,分爲三種情況: 一是從未著録,也不爲人所知,首次發表。後面介紹的楊繼盛請誅嚴嵩疏稿本即是一例。二是雖爲人所知,但被誤判,首先加以糾正。《方氏親友手札考釋》就是一例。三是雖爲人所知,首先加以利用,或首先從新的角度利用。我利用浙江浦蘭《蔣氏宗譜》和日本内閣文庫所藏《沈張蔣詩文筆語》論述旅日高僧東皋心越家世的文章是其一例*《佛學研究》總第15期,2006年12月出版。。

六、 輯補《舊五代史》

1994年8月,文化部正式批准“今注二十四史”立項。我承擔了舊、新《五代史》的今注工作,並確定先作出並出版《舊五代史》的輯補新本,然後在這個輯補新本的基礎上再作今注。這項工作從開始到現在,經歷了二十一年,已經進入收官階段。

現在通行的《舊五代史》,包括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所依據的是乾隆修《四庫全書》時,館臣邵晉涵等人從《永樂大典》、《册府元龜》等六部類書中輯出的輯本,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全輯本。我輯補《舊五代史》的思路及已取得的成果,體現在我已公開發表的近二十萬字的八篇論文和在一批助手協助下完成的近95%的樣稿中。

第一步,我對輯本《舊五代史》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因爲它是現在通行各本的源頭,也是我輯補工作的基礎和起點。

清理工作從檢查輯本《舊史》基本單位的“條”及其出處開始。這裏所説的“條”,就是在輯本中引自同一部書的相連貫的文字,它在輯本中的標誌就是在每條之末注有出處。檢查結果,輯本《舊五代史》由1168條構成,采自《永樂大典》者822條,占70%;《册府元龜》318條,占27%;其餘的有司馬光《資治通鑑》6條;胡三省《通鑑注》12條;《太平御覽》2條;洪邁《容齋隨筆》1條;出處不明者7條,共約占3%。輯本《舊五代史》各條長短不一,長的可達整卷,短的只是一句話,包括整卷的長條絶大多數出自《永樂大典》;如果按字數計算,輯本《舊五代史》的内容90%以上采自《永樂大典》,其次則是《册府元龜》。

然後我檢查輯本《舊五代史》所引《永樂大典》卷數是否正確?輯者怎樣證明他們引用的《册府元龜》就是《舊五代史》原文?

這就要充分利用《永樂大典凡例》和讀懂《永樂大典目録》,還要了解《册府元龜》的特點。《大典凡例》説明《大典》收録正史的本紀、列傳和志的原則,《大典目録》各字韻下有不同的注文,我將現存的《大典》和《大典目録》對比,了解了這些小注的不同涵義,掌握了輯本《舊史》各條所以長短不同,在於《大典》的一個事目與對應的輯本《舊史》一條的不同關係。《册府元龜》的特點之一,是不注引文出處。但輯本《舊史》引用《册府元龜》條文時,是把這些條文當作《舊五代史》原文的。輯本《舊史》怎樣證明他們引用的《册府元龜》條文就是《舊史》原文呢?他們在卷一第三條末加了一個案語:“以上亦見《册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二。以此推之,知《册府元龜》引五代事迹多本《薛史》。”僅僅根據《册府元龜》的一個短條和《大典》所引《舊史》的一個短條相同(其實文字還有差異,所注《大典》卷數也有錯誤),就以偏概全,這樣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因爲我們也可以舉出許多反證。我們需要提出經過實踐檢驗的鑒别《册府元龜》五代史料是否是《舊五代史》的標準,一一甄别輯本《舊史》所引《册府》條文。

輯本《舊史》在内容上有誤輯、漏輯;在編排上,各個层面都存在問題;在文字上既有因忌清諱而篡改文字的有心之誤,也有轉録過程中産生的無心之誤。這些問題,爲我們超越輯本《舊五代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儘管如此,由於邵晉涵等人能利用當時還保存的約90%的《永樂大典》,將引文編排成書,並作了一定的注釋與考異,使《舊五代史》這部失傳幾百年的正史,大部分内容得以保存,基本可讀可用,功不可没。

明確了輯本《舊五代史》的優缺點以後,我把輯補《舊五代史》的目標定爲: 在輯本《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編出一部在内容、文字、編排、標點、校勘等方面更接近原本《舊五代史》、因而將取代輯本《舊五代史》的新本子。我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是全新的思路。

第一,樹立框架: 根據《玉海》卷四六轉引的《中興書目》,我們可以確定《舊五代史》原本的框架是: 梁、唐、晉、漢、周斷代爲書,各書由本紀與列傳組成,最後則是《承襲傳》等不能斷代的類傳和各志。輯本《舊五代史》也是這樣安排的,但還需要做局部調整。

第二,全力找出“標準本”: 所謂標準本,就是完全符合原本《舊五代史》的一篇完整的本紀、列傳和志。我在現存的《永樂大典》卷八九八〇“周”字韻“周太祖”事目(一)中找到了《舊史》《周太祖本紀》的全文,它在輯本中分爲四卷。我在現存的《永樂大典》卷二七四〇“崔”字韻“姓氏”事目(八)中找到了崔協等完整的崔姓人物傳記四篇,在《永樂大典》卷六八五〇、六八五一“王”字韻“姓氏”事目(三五、三六)中找到了完整的王姓人物傳記二十二篇(其中一篇爲兩人合傳)。它們就分别是本紀和列傳的標準本。我在現存的《永樂大典》中没有找到完整的《舊史》的志,但是輯本《舊五代史》的《樂志》和《五行志》,兩志都只有一長條,末注《大典》卷數分别爲《永樂大典》卷二一六七八,“樂”字韻“五代樂”事目以及《永樂大典》卷八六一九,“行”字韻“唐書五行志”事目(二)。此兩卷《大典》現已不存,但輯本《舊五代史》的《樂志》,我還找到了四條證據,再根據前述《大典凡例》收録正史各志的原則,可以確認輯本《舊五代史》的《樂志》完全符合《舊五代史》的《樂志》。《五行志》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爲《大典目録》中没有“行”字韻“舊五代史五行志”事目,但我通過三條證據,不但可以確認輯本《舊五代史》的《五行志》完全符合《舊五代史》的《五行志》,還證明《永樂大典目録》卷八六一九,“行”字韻“唐書五行志”事目後漏注“舊五代史五行志”數字。輯本《舊五代史》的《樂志》和《五行志》就是《舊五代史》各志的標準本。

第三,概括出《舊五代史》本紀、列傳和志的標準本的特徵,並根據這些特徵,一一檢驗輯本《舊五代史》的全部本紀、列傳和志。結果如下: 一、 本紀部分。輯本《舊五代史》的十四個本紀,除《梁太祖本紀》殘缺需要補輯外,其餘十三帝本紀都是完整的,是符合原本的。二、 列傳部分。有487人的傳記是符合原本的;有92人的傳記殘缺不全,需要補輯;我還根據破解的四組密碼,開出《舊五代史》原本確有,但輯本《舊史》所無因而需要增輯的171人名單。三、 志的部分。輯本《舊史》有五志符合原本,四志殘缺需要補充,《地理志》需重輯。

第四,從相關文獻中收集有關資料,並針對各種文獻的特點,補輯殘缺者,增輯原無者,並對全部内容進行標點、校勘與詮釋。

我輯補《舊五代史》的工作已近尾聲。出版以後,有關《舊五代史》的幾種不同本子將會並存一段時間,經受歷史的檢驗。對於這樣一部重要典籍來説,這種情況是正常的。

歷史具有單向性或不可逆轉性。要研究百年以前的歷史,雖有人類的物質遺留(如器物、遺址和圖畫)以及口口相傳的傳説可供參考,但主要依靠文字記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歷史文獻或史料。研究某一個歷史問題,現存史料的多少,真實性如何,它反映歷史真相的程度,對人們了解、研究該問題的深度大有關係。從這個意義可以説,歷史文獻學是歷史學的基礎。

根據這樣的認識,歷史文獻學的主要内容應該包括:

一、 新史料的發現,包括誤判史料的糾正。

二、 史料真僞的判斷及時代的確定。

三、 發現和糾正史料在轉録或刊刻過程中發生的有意及無心之誤。

四、 史料意義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詮釋。

五、 高科技的運用。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發表過《建立宋史資料庫的構想》*《光明日報》1986年2月5日,《史學》第407期。、《史學應用高科技的前景》*《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4期。等文章。

最後,我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從成功與失敗中學習的問題。用通俗的話來説,就是贏要贏得清楚,不是瞎貓碰上死老鼠;輸也要輸得明白,不能白交學費。

成功的例子,是破解了明代楊繼盛請誅嚴嵩疏的稿本之謎。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楊繼盛劾嚴嵩疏稿本一册,共14頁,但該館没有這份奏稿來源的記録。楊繼盛有明代第一直諫之臣的美譽,嚴嵩又是明代著名的權臣。在楊繼盛彈劾嚴嵩前兩年(嘉靖三十年,1551),他諫阻與蒙古開馬市,嘉靖帝批道:“着錦衣衛拿送鎮撫司打着問了來説。”楊的手指拶折,脛骨枷出,被貶爲陝西狄道縣(今甘肅臨洮)典史。但事實證明楊的意見正確,於是在嘉靖三十一年一年之中,得到四次升遷。楊認定此時“天下第一大賊”就是嚴嵩,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上疏彈劾嚴嵩,條列他十罪五姦,請誅嚴嵩。兩天之後,嘉靖降旨,再次“着錦衣衛拿送鎮撫司好生打着究問明白來説。”楊在獄中惨遭酷刑,死而復甦者數次。刑部按照嚴嵩父子之意,擬死刑,嘉靖帝兩次命監候待決,直到嘉靖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按嘉靖降旨處決。

如果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楊繼盛請誅嚴嵩疏的稿本(以下簡稱“哈佛本”)能夠確認,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我所作的鑒定文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選擇最好最早傳世的載有楊彈劾嚴嵩奏本的明隆慶刊本《楊忠愍公集》,將“哈佛本”與之對比。如果兩者完全相同,或者只有個别不同,可以立即斷定“哈佛本”是贋品。因爲楊繼盛就義後的十一年之内,嚴嵩父子相繼被黜被誅,隆慶帝(穆宗)即位,很快就爲他平反,謚忠愍,他的文集也很快就刊刻出版,他的奏疏廣爲流傳,很容易找到文本仿照。“哈佛本”與隆慶刊本《楊忠愍公集》所載楊繼盛劾嚴嵩疏(以下簡稱“定本”)對比,兩者從標題到内容確有很大不同。“哈佛本”請“黜”賊臣(嚴嵩),而“定本”改“黜”爲“誅”;“哈佛本”從標題到内容都有“應天變”“收大權”,“定本”無。“定本”流傳很廣,如果“哈佛本”是僞本,作僞者爲什麽要編造出一大段與“定本”不同的文字?如果不是僞本,它又是什麽?我從楊的《自著年譜》中找到了答案。這份《年譜》寫於獄中,一直保密,直到知道自己將被處死的消息,楊繼盛纔把它交付兒子應尾收藏,“以爲日後墓誌之用”。這是第一手材料。《年譜》真實、生動地記載了上奏的曲折過程和自己的心理變化。嘉靖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楊在接到本年第三次調令後的第四天,離開南京,沿運河北上,赴北京就任刑部湖廣司員外郎。他原來打算報到之後,“以敕命事焚黄祭先父母,期告病不出”。十六日到達淮安(今屬江蘇),又得到調兵部武選司的第四次升遷令,因此改變主意,“思所以報國之道”。妻子的一句寬慰的話,啓發了他,要利用明年元旦發生日食的預報,用“天人感應之説”打動嘉靖帝,彈劾嚴嵩。奏稿寫成,爲了要在元旦前趕到北京,他避開家鄉容城(今屬河北),繞道於十二月十六日到京,十八日到任。三十二年元旦,他誊寫“真本”。初二日帶至端門,“方欲進,聞拿内靈臺官,知本意不合,即趨出。日怏怏不懌。至十四日,乃齋戒沐浴三日。至十八日,本上,論嚴嵩十罪五姦。二十日,拿送鎮撫司打問”。爲什麽楊繼盛在正月初二帶着“真本”準備上奏,傳出朝廷要拿内靈臺官,知道本意不合,帶着“真本”返回呢?我查閲了《明世宗實録》卷三九三,知道嘉靖三十二年元旦,當天雖然有日食,但“陰雲不見,有頃大雪”,壬午(初五),因“日食不見奏謝郊廟、社稷”。靈臺官的職責之一是預報及觀察日食,當天雖然確實發生了日食,但楊繼盛的奏稿(“真本”)出發點就在不但發生日食而且可見日食這一點上。楊繼盛抱着與嚴嵩不共戴天的氣概,不見日食這一意外情況絲毫没有削弱他的鬥志,而是促使他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對奏稿作出修改。如前所述,删去了原奏稿有關“應天變”的内容,提高了調子,並把“應天變”改爲“以二王爲徵”,即請求嘉靖徵詢“二王”的意見。所謂“二王”,是指當時嘉靖帝僅存的兩個兒子,即三子裕王、四子景王,嘉靖遲遲未下決心册立誰爲太子,在當時群臣看來,就是國本未定。楊繼盛提出:“皇上或問二王,令其面陳嵩惡”,觸犯了嘉靖的大忌,在批旨中質問:“本内引二王爲詞,是何主意?”最後比照“詐傳親王令旨”罪處死。我回國以後,繼續搜尋有關資料,後來在河北省博物館看到了楊繼盛的另一份奏稿(以下簡稱“河北本”),它與“哈佛本”筆迹完全相同,内容則與“哈佛本”有較大差異,而與“定本”非常接近。這樣我得出了如下結論: 楊繼盛請誅嚴嵩疏先後有四個本子。一,初稿: 即“哈佛本”。二,初稿真本: 即據“哈佛本”誊清,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初二準備上進,因日食不見而未上者。此本存否不明。三,二稿: 楊繼盛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改寫的稿子,即現存河北省博物館的“河北本”。四,定本: 對二稿稍作修改,誊清後於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奏上。此本存否不明,但它的文本收入明清刊刻的多種楊繼盛文集,清刻各本,遇“胡”“虜”等字,或竄改,或作空圍。

我爲自己經過不懈的努力得到這樣的結果而深感欣慰。

同時,我在研究中也有一些失敗的教訓,現以發表在《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8期的《鄭成功致隱元信件的發現》爲例,因爲此事在當時影響較大,有一些媒體報導了這一消息。

1993年4月,我在日本京都附近的宇治市黄檗山萬福寺,用三天時間仔細閲讀了該寺珍藏的旅日高僧、該寺住持隱元隆琦收到的117封中土來信,以及他的弟子獨耀性日(姚翼明)和南源性派編的隱元年譜,還有隱元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書籍。隱元收到的來信,分别裝裱在五個卷軸中,標籤上題有“唐山諸居士書札”等。其中有四封來信引起我的注意。一封就是獨耀性日(姚翼明)所寫,另兩封的寫信人分别是鄭成功的族兄鄭彩和鄭成功手下的重要將領、兵官張光啓。張光啓在清順治十七年(1655)七月,由鄭成功派往日本借兵。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封没有署名而在信末寫“名單具”的信,即姓名署在正帖中。正帖已不存,只能根據信的内容推斷寫信人。信一開頭説“執手未幾,忽又言别”,知寫信人與隱元不久前曾見面。信上又説:“日國之人倘能誠心皈依我佛,自當駐駕數時,不然,不必淹留歲月,以負我中土檀那之意。本藩及各鄉紳善念甚慇,不欲大師飛錫他方,所以撥船護送者,亦以日國頂禮誠深,不忍姑彼想望之情也。”可知是“本藩”撥船護送隱元赴日本。信上還説:“其黄檗叢林弟子,自當仗佛力保護,無庸致慮也。”隱元在赴日本前是福建黄檗山萬福寺住持,寫信人承諾保護萬福寺。此信最後説:“法駕榮行,本藩不及面辭,至次早聞知,甚然眷念,愈以失禮爲歉。耑帖回拜,謹即附聞。”即隱元出發前,“本藩”本想向隱元面辭,但得到消息時,隱元已於前一日離開中左,因此“耑帖回拜”。“帖”指有寫信人署名的正帖,已不存了。本文第五節“書信的發掘與利用”中,我把整理書信的規律歸結爲“五認”。具體到本信,“五認”中的第一認“認字”,我已經作出了釋文。“認人”包括寫信人、收信人和信中提到的人。本信的收信人是隱元,没有疑義。信中提到的人只有一個,即“本藩”。“本藩”是誰?寫信人又是誰?需要求證。此信寫於何時,作於何地呢?獨耀性日和南源性派編的兩部隱元年譜也記録了與此信有關的許多細節。南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的五月初十,隱元離開福清黄檗山萬福寺南下,二十日至泉州,六月初三到達中左(廈門),住在仙岩。二十一日離廈門東渡,七月初五抵達日本長崎。性日譜載,隱元抵廈門後,“藩主送齋金爲供”,東渡時,“藩主備舟護送”。性派譜更明確説是“國姓公備齋金送仙岩”,隱元赴日本時他又“撥舟相送”。“本藩”是自稱,“藩主”和“國姓公”是他稱,兩部年譜聯繫此信可以確定: 信中提到的“本藩”就是鄭成功,此信寫於隱元抵達日本後不久,約在當年的七、八月,作於廈門。我也因爲有這些證據斷定此信的寫信人就是自稱“本藩”的鄭成功。我論證的其他幾點都是正確的,但説寫信人是鄭成功則是誤判,應該是他的部下。我失誤的關鍵環節就在於認爲“本藩”既是自稱,只有鄭成功本人纔能自稱“本藩”,他人不能稱鄭爲“本藩”。誤判的結果就是誤導讀者這封書信的手迹就是鄭的手迹,如果以此信的墨迹作爲鑒别傳世的各種鄭成功手迹的根據,就會引起失誤。别人和我本人後來爲什麽能發現這個失誤,就在於信中“本藩”竟和其他“法”、“佛”、“駕”、“大師”等字一樣起行擡頭,而寫信人自稱時不能擡頭。别人和我爲什麽能發現這個失誤,在於我爲自己立下了幾條規矩,願在此向大家介紹。

第一,對於自己新發現的文獻,一定要原原本本交代它的真實來歷,絶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掩蓋,如説是某人某單位所贈,既不説具體的人或單位,更不説某人、某單位此件從何而來。第二,要把它的全文公之於世。第三,盡可能將它的真迹公之於世。這批隱元信件就是由於在東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多年的杉村英治先生的介紹和陪同,負責保管這批信件的黄檗文化研究所次長大槻幹郎先生慷慨地答應了我閲讀這批信件的要求,又由他的推薦,日本黄檗宗宗務總長、萬福寺乾隆俊監寺同意在中國首先發表、出版這批信件,並無償提供了全部影印件。最後,由中華全圖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於1995年3月出版《日本黄檗山萬福寺藏旅日高僧隱元中土來往書信集》,將全部書信影印和釋文、注释等同時出版。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偉大的學校,但只有正視失敗,認真總結,失敗纔能轉化爲成功,並避免今後發生類似的失誤。

作者附記: 本文據2015年10月9日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講演稿修訂。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宋會要》的復原、校勘與研究”(項目批准號: 14ZDB03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歷史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1、2月历史大事记
11 月历史大事记
12 月历史大事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