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

2016-05-14陆镜生

慈善 2016年4期
关键词:慈善

陆镜生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育史上,始终伴随有一种慈善文化。它穿透千年岁月,浸润中华儿女的心灵,在苍茫大地上流传着仁爱、崇善的理念,净化世道人心,健全人格国魂。

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在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中有着深邃幽微的表述,也通过家庭教育,春风化雨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历代家庭教育留传下来许多家训。孔孟提倡仁爱,但多是提出纲要,其义理并未充分展开,而后世贤人奉行古圣贤的教诲,在为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有人生感悟,有处世经验,并总结成家训,而且文字整合得很讲究,其内容是向弟子指点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其义理意味深隽,警世劝诫,敦促子弟思哲悟真,修养身心。而且,因为是教诫子弟,故而语言亲和恳切,既讲道理,又讲故事,让子弟易读易记。贤人家训是对古圣贤教诲的直接的诠释和见证,有说服力。

本文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它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嘉靖年间袁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数百年来,《了凡四训》影响很广,不仅在中国民间发挥了益国利民的教化作用,而且传到日本后,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称赞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如吉林师范大学郑重地将此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资料。

《了凡四训》的“四训”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训”之中,重点是改过和积善。“四训”有着严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善的辨别”的十六个字,即八个词组。学习和践履这十六个字,不仅关系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承,也关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命脉的延续。所以笔者称这十六个字为“十六字箴言”。古圣讲“仁贵断”,“仁”是仁爱,仁爱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邪正、善恶、净染等,我们要有智慧辨别。具体到“善的辨别”,则是要辨别“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古圣也讲“择善、知善,需要良知。”《中庸》讲“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说,努力做到真诚的人,才能选择善事而并坚守不渝。这是将择善作为价值信仰了。佛陀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有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即祸害和下流就可以避免了。这可见“择善”“善的辨别”多么重要了。至于其他三训(立命、改过、谦德)都是修身。修身是为了真正懂得仁爱行善的道理并实践之。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呢?因为我们不少人身体流着中华民族的血,但思想是美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崇尚“自由”,实质上是想纵欲,漠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方向。宋代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天地之心”就是“道”,生民之命可以在此得到安顿;此道体现在往圣绝学中,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只有将此道行之于世,才可致天下之太平。《中庸》讲“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庄子讲“循天之道,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学习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慈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养。美国政治家阿兰·布鲁姆在其《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说,对一本伟人著作或一位伟大作者的书的反复阅读与信赖的消失,“不仅导致基调的庸俗化,而且也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因为有教养的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基于对德行与恶行、高贵与卑鄙的共通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复兴。

《了凡四训》在“积善之方”中谈到“善的辨别”,指出“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第一,“何谓真假”?了凡先生讲,“昔有儒生(读书人)数辈,谒(拜访)中峰和尚(元朝高僧),……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善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私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诚发心)真,袭迹者(跟别人去做,非出自本心)假。又无为而为者(行善而无个人希求)真;有为而为者(行善而有所求)假。皆当自考。”辨别真善、假善,一定要从心地里去辨别。贪财妄取难道不是恶吗?未必是。古时,有一年青人在政府管财务,常常私取公款,去市场买鱼放生。后来事发,被判死罪。此事报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观察他临刑是否怕死。他临刑大义凛然,视死而归,毫无惧色。皇帝知道后,问明原委,命他入佛门为僧,后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延寿禅师(904-975年)。

在这十六字中,善的真假辨别最为重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愿多说几句。古圣讲“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诚”就是真心、直心;“明”就是智慧,通达明了一切事理。善的真假辨别一定要建立在“诚明”上,做善事光明磊落,心地清净。若为物欲所蔽,就不会诚明了。所以《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才能闲邪存诚,时时提起警惕性,防范邪思、邪念、邪见。从哲学上讲,“真”是作为意识观念中的“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这种“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我们仰慕的范仲淹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就是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位人。他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行为呢?他的薪俸高,但施给300户人家,让他们衣食无虞,而且还办义学,置义地。他自己离开人世时,买不起一口棺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致,究竟圆融,因此一千年来,他堪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而不少慈善家是“慈善发家”,他们以慈善为名,行做广告之实,提高知名度,个人名利双收。名实不符,是谓假。真的慈善家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是他的财富的魅力,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又比如,日本有一位“商圣”——韬盛和夫。他从中国古圣先贤和佛陀的教诲中深悟兼济天下的精神。他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他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说,他的人生是从“佛道”到“商道”,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都奉行“自利利他”的原则,自他不二。他深信因果报应法则。他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他时时感恩,不为物欲所蔽。他于1997年剃度出家,皈依佛门。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以来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韬盛和夫先生始。”任何事物都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真慈善家就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真慈善家的规定性,比如具有大爱精神,其大慈大悲之风范不仅体现在慈善捐献和慈善服务上,而且体现在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利他,而且真正利己,即从心地上克服贪嗔痴等邪念和习气,从而获得内心的淡泊宁静、净化心灵、自我升华,身心兼修,并为此感恩受施者和一切众生。

第二,“善有端曲”。何谓端曲?了凡先生讲,“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何谓端?端是端庄正直;何谓曲?曲是委屈顺从,唯命是从,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可徇耳目”,意思是不可贪恋五欲(财色名食睡),不可纵欲。淡泊明志,才能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若图谋己利,善事也会办成恶事。“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意思是,要从他人见不到的地方、起心动念的地方洗心净念,绝不借慈善之高尚事业窃名盗誉。“纯为济世之心,则为端”,这句话不难懂。但“济世之心”可以理解为慈善捐助和慈善服务,但更重要的是抓教育,抓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提升人们的德行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教育是教人破迷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比如深明因果,断恶修善。佛陀教导人们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有“现因现果”,即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有现在造的因,来世受果报;有现在造的因,多世以后受报。何时受报,关键是“缘熟时至”。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欧美科学家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不断重复测验,以数以万计的案例,证明人有前世。在美国的大图书馆可以见到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写的这类书,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以见到这类书的汉语版。被称为几何力学之父的威勒博士曾在新物理学上有卓越成就。他说:“假如没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完全不是我们所知的物理现象了。宇宙中从显微的生物到庞大的星云旋系,无论大小,一切运动遵守因果律进行。”因果律的循环法则,简而言之,就是运行方向会由终点回归到起点。换言之,从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施人以恶,回报是恶;施人以善,回报也善。现代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恭敬心,甚至认为是迷信,还要将之打倒,完全相信西方的“弱肉强食”的“丛林哲学”。中国历史称为“信史”。史册所载的因果报应之事皆有征可考。佛经所载尤为详实。懂得因果报应,则所思、所行会考虑后果,做大恶之事一定堕地狱。一想到堕地狱,他就恐惧了,知道不能造恶业。地狱在哪里?按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地狱存在于宇宙某种维度的空间里,它不同于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数十年来,科学家相互之间有以“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为主题进行的对话,并作为丛书出版,香港已有不少汉语版。我们的祖先懂得因果报应,多数人能自律,从而政治清明,风俗淳厚,人人守礼、守法。现在家家户户的门窗封上铁栏杆。从前铁栏杆是监狱用的,现在每家每户的住宅都成监狱了。“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就是巴结讨好,取得知名度,以这种心态做慈善,则为“曲”,不是“端”。“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敬人”是以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世间、出世间的事都在一个“诚敬”即真诚、恭敬。不真不诚,不恭不敬,他在世上没有根,是漂浮的。诚敬的人,心是定的,不会受外界的污染,不会受财色名利的诱惑,从而能与仁爱、慈悲相应。一位诚敬的慈善家,其名望一定是实至名归。圣贤教人都把“诚敬”当作人生的第一堂课。《礼记》讲“曲礼曰,毋不敬。”做学问,搞慈善从哪里做起?从恭敬做起。“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玩世”就是玩世不恭。现代人对世界上的事,什么都敢玩,甚至于对神圣的事都敢玩。政客们玩儿什么“自由”“民主”“公正”,目的是在竞选中获胜。玩儿宗教的,可以把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玩儿成战争,把不同的宗教玩儿成相互剑拔弩张。至于玩儿慈善的人可能不是少数。神圣的事业、高尚的事业、严肃的事业在他们手里都成了玩物。

第三,“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他做了善事,大家称赞,立即获得了知名度。“阴德”是他做善事,做后不告诉人,并且感恩受施者。这样善果积在那里,这叫“积德”。若别人知道了,受到夸奖,善就积不住了,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积。了凡先生讲“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易经》讲“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余庆”是指积阴德者,其子孙也会事业发达。《书经》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包括私心、妄心、贪心以及恨怨交织、情牵物累等心理活动,变化无常,非常危险,故曰“人心惟危”,行“阳善”者要警惕。“道心”指公而忘私、与人为善、胸怀开阔、知足长乐,不为形所役,不与世浮沉,常处于觉醒状态,能主宰自己,为人处世从细微的一念处下功夫,所以称为“道心惟微”。“道心”是做慈善,发于义理,而道心难明而易昧,所以存养道心必在隐微之处下功夫,做善事能使生命与道合一,而“止于至善”。司马光有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对“阴德”的绝妙注解。

第四,“何谓是非”?了凡先生讲故事来解释。他说:“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佣人)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子贡名)失之矣(你做错了)。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与诸侯矣。”以子贡个人讲,他不接受政府的奖金,是难得的有德行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政府奖励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以便形成风气。但子贡不受金,以后他人也不敢做了,担心被人说成贪图政府奖励。这样,政府这一好政策就难以为继了。“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孔子称赞子路,是鼓励大家的济人济世之心。了凡先生总结说,“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称赞)由(子路名)而黜(不赞成)赐(子贡名)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了凡先生讲的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孔圣人眼光看得长远,看得深微。他是从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着想,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考察,去判断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比如,大家都讲,科技造福人类,是善,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警惕,比如,在美国,高科技一旦与军事相结合,则可能毁灭人类。可见,科学家有无良心是多么重要。

第五,“何谓偏正”?了凡先生也以讲故事来解释。他讲“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在古代,乡绅有对乡民进行教育,乃至管教的责任,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人多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溺爱子女,子女长大了,少有孝敬父母者。小时候不严加管教,子女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了凡先生又讲“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私下把抢劫的人抓起来,私自用刑),众始定(把事情平定了);不然,几乱矣(几乎发生动乱,难以收拾)。”了凡先生总结说,“故善事为正,恶事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说明,善恶的标准,最终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来论断。

第六,“何谓半满”?了凡先生讲“易(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书经)曰:‘商罪贯盈(商朝末代君主纣为暴君,恶贯满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佛寺方丈)亲为忏悔。及后入富贵者,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恳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回向”意为回向实际,即决心断恶修善,恢复“本善”和“本真”;回向菩提,即希求破迷开悟,真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回向众生,即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凡先生的这一段教诲指明做善事,根本上要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真诚、恭敬、清净,没有一丝污染。了凡先生继续讲“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这是讲的佛教的慈善的“三轮体空”观,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佛门各宗都修禅定。我们读《傅灯录》(禅宗的语录)都是讲禅宗历代高僧的所修、开悟、证果的记录。禅定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则做善事即能进入“三轮体空”境界。这是真实的记录,是可以仰信的。

第七,“何谓大小”?了凡先生讲“昔卫仲达为馆职(在翰林院工作),被摄至冥司(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只为自己),虽多亦小。”这段话表明,“大”、“小”差别在发心、发愿和立志,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和小家庭。佛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然后推己及人,孝敬天下父母;自己罹病,则祝愿天下人健康无病。

第八,“何谓难易”?了凡先生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难先能行,难舍能舍)。”他讲故事,说“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教书收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易而不为是自暴自弃;难而能为,是非常可贵。

了凡先生在讲了十六字箴言后,又讲了随缘尽力修十善:“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随缘尽力修十善,就是讲十六字箴言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这十善中,笔者以为“护持正法”最为重要。在了凡先生的心目中,“正法”指的是儒、佛大法。儒、佛大法都活在儒、佛的经典中。英国大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能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汤因比在英国很有威望,他的思想在英国的影响很深。几十年来,英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都吸收佛经。要护持“正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因此绝对要努力学习儒、佛经典,并“学而时习之”,讲儒、佛的教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了凡先生讲“积善之方”之前,是先讲“立命之学”和“改过之法”。他懂得了“立命”和“改过”,才真正懂得了“积善”。他懂得了“积善”,又修“谦德”。真正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从而能虚心屈己。他从修身行善中亲证了善有善报,他的命运也越来越好。佛法意蕴高深幽微。佛法的教育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断恶修善;第二层面是破迷开悟。何谓迷悟?一念起来为自己,是迷;一念起来为一切众生,是悟;第三层面是转凡为圣,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了凡先生的修身和行善是处于第一和第三层面。断恶修善和破迷开悟是做善人的必备条件。倘若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并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准则,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懂古文字,有能力读儒佛经典,查阅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和批注。他懂道理后,认真奉行,做到与经典中的教诲相应。我们现代人大多没有学过古汉语,读儒、佛经典多少有困难。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多读、熟读《了凡四训》。读多少遍?明、清时期的学者说,至少要读一百遍。为什么?我们有许多不良习气,是长期熏染成的,习染太重,已习惯成自然了。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没有过失。其实,以为自己没有过失,是我们最大过失。古圣先贤都承认自己有过失,还天天改过。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王伯,一位大贤人,“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其恒心、毅力足以为我们效法。了凡先生讲,要改过,要圆发三心:一是羞耻心,知耻能生大勇;二是畏惧心,畏惧能生诚敬;三是勇猛心,知勇则能振奋。从习气回头,这是真回头。回头也得有下手处。第一是认真读《了凡四训》,依教奉行,用它来检点自己;第二是看到别人过失,回过头来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用什么态度呢?儒、佛的千经万论所说的只有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敬”。《中庸》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如果缺少“诚”和“敬”,什么理想,什么事业都不可能真正成功,尤其是修身。要“至诚无息”,“至诚”要坚守不渝,否则“不诚无物”,化着泡影了。知过、知善是觉悟,改过、行善是修行。“真善”是慈善事业的灵魂,它关注人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使人的生命更加美好,让社会和谐,让生态平衡,自然保证我国慈善事业健康、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慈善
中华慈善日
慈善硬笔书法
笑与爱(慈善漫画选登2)
慈善硬笔书法
笑与爱(慈善漫画选登)
2015中国慈善排名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