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上党善源 提升慈善文化自觉
2016-05-14张兆祥
张兆祥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慈善活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慈善事业要突岀扶贫济困重点,改善贫困群众民生,要与社会救助工作紧密衔接,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有效发挥重要补充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慈善工作者,就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新判断、新部署、新任务,积极履行慈善功能新使命、新职能、新举措,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这就首先要求我们,要不断倾力发掘上党慈善思想文化善源,不断倾力提升慈善思想文化自觉,不断倾力增强慈善思想文化自信,内化德善大爱于心,外化真情温流于行,引领、规范、推动慈善事业扶贫开发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一、发掘慈善思想文化善源
彰显慈善扶贫攻坚价值
中华慈善文化自古有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称之谓传统慈善文化、近代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文化。我国原始社会走过200多万年历史进程,这个人类历史的“天下为公”的黄金时代,保留着社会福利保障,初步孕育了慈善思想文化的内涵,称之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朴素的福利观。经过五千年历史嬗变,逐步形成中华文明薪火相传、饱蕴先进思想文化精髓的灿烂遗产;逐步形成高尚价值追求、丰富多彩的现代慈善文化,即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吸收传统的、近代的慈善文化和西方慈善文化综合而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慈善文化。上党,是一块古老的热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慈善文化繁荣的摇篮,是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在这里聚集和活动,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典籍中,就记载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女祸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美丽动听的神话典故,故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这些古代神话中高大而完美的人物形象,就是慈善起源,就是慈善始祖,就是慈善圣贤,就是慈善大爱的化身;长治的慈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长治的善根基因底蕴深厚,善的观念足,善的向往高,崇德向善,德善双修。中华慈善文化的特色一直是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它的内涵和核心是爱、是爱心,本质和要素是尊重人格、诚信处事、平等待人,这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为慈善事业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长治市市县两级慈善组织相续的建立,标志着长治慈善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迈上了现代慈善健康发展的新征程。十多年来,积极履行“扶贫济困、道德关怀、公共服务”三大职能,着力做好“慈善创业、慈善创新、慈善创优”三件大事,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累计筹募善款善物4.66亿元,发放善款善物4.607亿元,帮扶贫穷群众33.5万人次,发掘了慈善文化善源,弘扬了慈善文化美德,开启了依法治善新时代,彰显了慈善扶贫价值观,受到上级慈善总会、当地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贫困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二、慈善思想文化引领方向
慈善扶贫开发健康发展
慈善扶贫开发工作是社会伦理道德之于人的行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它的传承、创新、突破与发展的前进方向,离不开慈善思想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始终引领;慈善说到底是受思想文化支配的,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慈善扶贫事业发达不发达,首先是由这个地方和单位的慈善思想水平和慈善法治意识所决定的;慈善扶贫开发工作在慈善思想文化影响下,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以及促进教科文卫体育事业发展,保护环境等领域自愿参与的一系列慈善扶贫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华慈善思想文化作为先进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具有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崇高、最深刻、最纯洁、最具悲悯情怀、最具激荡心灵的思想力量,推动慈善事业脱贫攻坚凝聚强大的发展动力;慈善思想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是慈善工作的内在精神的体现,而且最根本的是指以利他主义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是奉献爱心,是尚德善行,在大爱和人道的文化滋润和熏陶下,让爱心播种和发芽,成为一种信仰追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为慈善脱贫攻坚增进厚德共识、壮大善举力量。其三,中华慈善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提升社会民众的道德水准为出发点的,慈善脱贫攻坚是一场广泛性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在这种义行善举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不断累积道德力量,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有助于提高广大公众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有助于提高慈善扶贫的个人道德和企业道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慈善中积累道德》一文中曾强调的那样,“慈善是道德的积累”,突出了“善行”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十多年来,长治市市县两级慈善组织坚持弘扬慈善美德,彰显文化大爱,紧紧围绕“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期待”的服务宗旨,推动了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孤、助老和赈灾一批慈善扶贫项目,传递了慈善思想文化正能量,开启了慈善脱贫攻坚善时代,践行了以“救助行动”诠释“精准扶贫”的基本遵循。
三、凝聚慈善扶贫攻坚力量
提升慈善思想文化自觉
新慈善法在第九章“促进措施”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文化,构筑慈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培育和提高社会公民慈善意识,就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磨合中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提升慈善思想文化自觉和自信,凝聚起慈善扶贫攻坚力量。这样,就需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在慈善扶贫开发工作中,处理好五个关系:
1.慈善文化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弘扬慈善文化,打赢慈善脱贫,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和“依法从善”的重要载体。以“大爱”为价值观,以“精准”为中心点,在全社会提倡、支持和鼓励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友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新的道德体系,慈善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就能营造文明厚德的社会氛围,引领慈善事业脱贫攻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前进方向。
2.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慈善企业是弘扬慈善文化、实现慈善脱贫的主要力量,慈善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促进慈善元素不断融入企业战略和企业经营活动,提升和培养企业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开拓募捐新模式,创建公益新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慈善项目,把精准施救、精准项目、精准慈善、精准脱贫落细落小落实,推动慈善产业脱贫与企业发展达到“双赢”,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3.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新法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现代媒体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发挥好大众媒体的“四大”优势,即公开性、公正性、透明性、直接性;协调好大众媒体的“三大”特点,即时效性强、具有新闻性强的特点,影响力大、具有广泛性强的特点,公信度高、具有可视性强的特点。在“新常态”下,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节点上,要扭住“五个”载体,开展“五进”活动,“五个”宣传载体即:大众媒体、自有阵地、网络技术、文娱活动和项目实践;“五进”活动即:慈善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以慈善舆论引导人,以慈善理论武装人,以慈善精神塑造人,以慈善作品鼓舞人,以信息公开为力,以规范运作为基础,呼唤精准扶贫的社会公平和透明,营造“人文关怀”的精准脱贫的舆论环境,打造扶贫攻坚的慈善创新品牌项目。
4.慈善文化与农村社区文化相结合。农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样就需要将慈善文化与农村社区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一批慈善产业扶贫项目,推动一批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推动一批生态补偿扶贫项目,推动一批发展教育扶贫项目,推动一批社会保障扶贫项目,弘扬慈善文化正能量,凝聚社区文化真善美,创新和提升“大慈善”“大扶贫”理念,以信息公开为动力,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使扶贫开发工作进村入户,入人入脑,脱贫到人,逐户销号,真正做到脱没脱贫同群众一起算账,达到群众认账。
5.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新的慈善法规定,国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慈善企业、慈善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是慈善文化的精英、是先进文化的楷模,是扶贫脱贫的典范,在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在敬佩他们的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慈善人格魅力和公益崇德形象,这种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启迪社会大众的慈善文化自信,能够凝聚社会大众的慈善文化自觉,能够鼓舞社会大众慈善文化的自勉行动,形成推动全社会扶贫开发工作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