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悟“读”门秘笈品诵经典古诗

2016-05-14冒爱玉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茅屋范读秋风

冒爱玉

去年,我校严建国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省优课比赛一等奖。这节课正是遵循古诗教学的根本规律,真正做到以诵读为主线,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的简单分析。

一、案例概述

片段(一):畅读诗歌

师:首先,我们完成第一个任务:畅读诗歌,要求字音正确、韵律分明。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把诗歌读一下。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诗歌。)

师:谁来试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朗读后让其他学生从字音、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指导“罥”、“坳”等字的读音。)

师:人们常将诗歌写成书法作品,上课前,我也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成了书法作品。大家试着读一读。(屏幕显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毛笔楷书作品图片。)

师:请4位同学朗读诗歌,每人读一节。(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朗读书法作品的技巧。)

师(明确):朗读不带标点的诗歌,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律、韵脚、大意来确定朗读的节奏、停顿。

片段(二):品读诗歌

师:现在流行微电影,我们不妨也来过把瘾。同学们来做编剧与导演,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拍摄成一部微电影。(师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设计诗歌第2节的分镜头,第二组设计诗歌第3节的分镜头。师指名每组学生展示设计的分镜头。)

师:这位同学在展示中运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表现了杜甫此时凄惨的境遇,请大家把这些特写镜头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如果你要为这些镜头配上音乐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生1:悲凉的,缓慢的。

生2:忧伤的,凄凉的。

(教师再让学生截取“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何由彻”这几个短语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读这些短语,我们感到就像有一块千斤巨石压到了诗圣的心上。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1:我明天怎么活啊?

生2:我都不想活了,没勇气走下去。

师:你们的想法是人之常情,我们来看看诗圣此时想到了什么。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死亦足。”

师:诗人在如此不堪的情况下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着实令人感动,你们看第4节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人心?

生: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

师:“死亦足”与前面的哪几个字形成对比?

生:“俱欢颜”。

师:从这里你可以读出杜甫的什么伟大情怀?

生1:舍己为人。

生2:推己及人。

师:杜甫的梦想能实现吗?

(出示诗歌背景。)

师: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安史之乱已经发生了6年,国家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安能有广厦千万间?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又能读出杜甫的什么伟大情怀?

生: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

师:杜甫能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吗?为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4节。)

片段(三):美读诗歌

师:现在我们来美读诗歌,老师先来做个示范。(师提出美读要求,播放陶埙曲《哀郢》。)

(指名3位学生分别美读诗歌前3节,全班学生齐读第4节。)

师:梁启超先生把杜甫称为“情圣”,你们能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吗?(生七嘴八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我们触摸到了诗圣那颗滚烫的心,我们感受到了诗圣那份真挚的情。让我们全体起立,带着一种崇敬的感情一起背诵全诗。

二、评课分析

1.诵读有梯度,循序渐进

第一步是畅读。教者首先与学生讨论如何读好一首古诗,自然引出读准字音和读出韵律的要求。指导“罥”、“坳”、“衾”、“丧”等字的读音后,与学生辨清“黑”的读音,处理细致入微,科学严谨。然后让学生朗读老师的书法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谈谈自己朗读的技巧。最后再以“知识窗”的形式,出示朗读节奏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体会和把握。

第二步是品读。主要是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严老师通过拍摄微电影,师生互动,紧紧结合诗歌叙述的几个画面,披文入情。教者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并设计讨论:“杜甫能够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吗?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悲苦”这一感情基调,抓住了诵读这首诗的“钥匙”,在诵读中体会诗情也就自然落到实处。

第三步是美读,也就是“融我之境”的赏读。严老师明确对学生提出美读要求,并且做了良好的范读,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再次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最后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背诵全文,把课堂的学习推向高潮。

2.范读有高度,引领震撼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放音频、视频作为范读,试图以此代替自己的范读,但实际上,这些音像材料的效果并不好。而严老师能够突破这一点,敢于示范朗读,以此感染带动学生。

严老师整堂课都能很好地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经典古诗,引领学生逐步把握并体验古诗语言中蕴含的伟大诗情。在教学诗歌第4节的时候,严老师在凄美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诵读全诗,悲歌慷慨,沉郁顿挫,让学生深深震撼,课堂情感也由此达到高潮。梁启超先生认为杜甫是个“情圣”,而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一个“情种”,在课堂上善于用范读来“煽情”。很显然严老师具备了这“情种”特质。

3.赏读有厚度,分析入骨

这首诗的4个诗节分别体现了构思的起承转合,第4节是合,是全诗情感升华,主题深化的地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需要细细品透的名句。严老师在这里下足功夫,他先和学生互动讨论诗人在无尽的悲苦之中如何推己及人,继而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然后设计讨论活动,晓之以理,让学生结合名句讨论杜甫身上具有的古仁人情怀,再动之以情,用深情的范读感染学生,最后让学生在“融我之境”中诵读体验。

严老师这一课抓住古诗教学的命脉,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感染了学生,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遨游,在经典的魅力中陶醉。

作者单位:江苏省袁庄镇初级中学(226405)

猜你喜欢

茅屋范读秋风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茅屋
茅屋
秋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秋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