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法
2016-05-14赵映红
赵映红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目前,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原因,很多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他的内心感受,也就是教师应该具备“同理心”。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具备了同理心的教师,就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只有确切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不安和痛苦,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才能对他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
二、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
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发展、成长的愿望和动力,这种力量会推动每一个人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要努力去发掘孩子身上的价值和正向力量,帮助他们去寻找这种价值和正向力量,把他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如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我擅长什么?我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我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目标?通过这些引导帮助孩子找到前进和快乐的动力。
三、适时表扬和包容异议
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今天发言表达得非常好”“你对这道题很有领悟能力”“你今天主动帮助同学值日做得对”等。教师还要有包容之心,当孩子对老师的话不理解或不接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仍然能尊重孩子,而不是粗暴压制。如“我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对于这件事,你可以回去想一想,我们明天再来讨论”等。
四、正确归因训练,避免负面体验
由于小学生阅历浅,推理归因能力有限,常常把一些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错误归因,如“同学不理我,就是老师不爱理我”等,并坚信这种推论的正确性,由此产生负面情感体验,导致心理失衡。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将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引导他把自己的问题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弄清楚,正确理解现在发生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正确的归因训练,可以有效避免负面情感体验。
五、帮助问题孩子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原生家庭的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几乎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师需要在帮助问题孩子的同时,帮助问题家长。一是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学习有关儿童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方法,让他们懂得配合学校教育。二是邀请那些教育方法恰当、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三是和个别家长谈话交流。针对孩子和家长身上的问题探寻问题根源,梳理问题脉络,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教给家长正确的家教理念及方法。
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徐永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