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教学中对学生的暗示

2016-05-14刘亚敏郭小武吴福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暗示尊重效果

刘亚敏 郭小武 吴福珍

摘 要: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能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产生相同的想法,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营造出平等、民主、友好的课堂环境,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

关键词:尊重 爱护 隐藏 暗示 融洽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17-01

当下有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包括笔者,曾经迷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难教,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到底该怎样教?教师太过严肃,教学手段简单,粗暴,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敬而远之,不管是你善意的忠告,还是苦口婆心,他们都不一定会时时都按老师要求去做,甚至是左耳进右耳出。这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无谓的说教,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把自己的教学意图隐藏起来,即采用暗示的方法,也许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班某个学期中途转来一名学生,这孩子聪明活波,可爱,上课发言也挺积极,就是作业书写很不工整,那些字就像鸡爪在地上划拉出来的符,不堪目睹,几次三番督促,提醒,都不见效,倍觉无奈下,笔者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改正他这个缺点。有一天,笔者在班上公开点名表扬了几位书写极为美观,工整的孩子作业,且由衷地赞美道:“能写出一手这么漂亮的字体真让人赏心悦目啊”!问他们:“你们喜欢吗,他们的成绩怎样,好不好?我觉得,字都能写好,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这件事之后,笔者慢慢的发现,这名同学的字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了,虽然算不上漂亮,但相比原来,至少工整些了,笔者不禁心中暗喜,并及时鼓励了这孩子,希望他以此为动力,继续保持,甚至做得更好。这说明,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能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产生相同的想法,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营造出平等、民主、友好的课堂环境,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

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是对暗示反应最敏感的一个人群。由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极易受到别人的暗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如果是消极的暗示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感到消极自卑。简单粗暴的去训斥一个学生的确可以发泄老师一时的愤怒,但却丝毫改变不了什么,更不能从根本上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所以在面对某些顽皮的孩子屡教不改,一错再错时,一定要淡定,冷静,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理智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果对于某些经常容易粗心犯错的学生,要想他们能克服缺点,取得进步,我们不妨采取这样的策略暗示,“xxx同学真聪明,每次考试成绩都那么好,他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呢?请xxx向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秘诀吧。”这位学生有点不好意思的回答道:“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题时细心地看清题目,弄清题意,慢慢来,一道一道题仔细分析。”像这样,在老师没有义正言辞的命令学生,而是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在此引导方式下,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接受。

教学中的暗示包含着更为宽广的内容和更为丰富的技巧,例如:眼神暗示法、语言暗示法、随机暗示法,有学习心理的暗示,学习行为的暗示、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暗示等。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环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另一个班,教师没有引入多媒体课件,只是运用了一般的教学手段,学生明显表现出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和记忆不深刻等,由此更加显现出了暗示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并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处理好叫与学的关系及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时,暗示便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有一位英国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谁能找到一个方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精神安逸,活波自由,同时又能使他们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他就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作者简介:刘亚敏,女,大专学历,职称:中级,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六年。

郭小武,女,本科学历,职称:副高,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三十一年。

吴福珍,男,本科学历,职称:中级,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五年。

猜你喜欢

暗示尊重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探讨
“每周一言”显奇效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