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优化思考
2016-05-14陈树伟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从专才向通才转变,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改善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病,培养学生博学多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网络通识课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本院网络通识课的教学情况,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旨在提高网络通识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网络通识课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50-02
网络通识课作为通识教育的新载体,较于面授教学,有着资源多样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等优势。为了了解和掌握本院网络通识课的教学情况,探索新时期网络通识课教学的有效方法,结合本院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针对网络通识课教学过程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改进意见。
1 网络通识课教学现状调查情况
1.1网络通识课开设情况
我院教务处根据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院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建设通识课程。学院规定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要修满8个学分,学生选课学期为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下学期,本院大一、大二在校人数在3500人左右,通识课每学期开设30门左右,开设课程总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从2014年开始推出网络通识课程10门,作为通识课的延伸和补充,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学生通过选择学习课程后,在课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完成视频观看、课后作业、网上讨论、考试阶段可获得相应学分。以2013-2014学年第2学期为例,学院网络通识课选课人数达到了1000人次,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选课余地,学生反应良好。
1.2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针对学生网络通识课学习情况编制了《网络通识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1份,回收396份,有效问卷 396份,参与人数超过90%。
(1)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每周登录平台学习一周两次,学生主要在寝室使用电脑学习网络课程,学习时间多为下午和晚上。超过1/3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大部分学生会进行阶段性复习。在学期中与学生交流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在观看视频学习过程中,较少的做笔记,导致很难记住课程的重点,这也是一部分学生考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学生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通识课程时间比较好把控,同时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是吸引他们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扩充了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随大流,只是为了获得学分,以便顺利毕业。
(3)学习管理情况。学生对网络通识课程持满意态度,认为能满足基本的学习要求,获取想要的知识内容比较方便。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网络课程学前使用培训,增加线下交流讨论时间,加强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根据后台监管数据,临考前学生登录频率最高。学生学习网络通识课过程中,与教师同学互动程度不高,不太关注课程考核。
2 网络通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网络通识课程重视度不够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忽略了通识课程建设力度,考虑最多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对口率,考虑到经费问题,对网络通识课的建设力度不够。许多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全面,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技能学好了,能充分就业就可以,更多的精力偏注于能帮助学生取得专业各级各类等级证书的专业课。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一些老师开设通识课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选修网络通识课,没有面授课程那样教师面对面的授课方式,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就会造成学生对网络通识课学习的随意性的现象,不能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有些甚至选了课程而不去学习,白白浪费选课名额。
2.2网络通识课程管理流于形式
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没有时间,没有场地的限制,没有教师面对面的监督上课管理,没有了大家一起学习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下降。学生在选课平台选课完成后,缺少必要的指导,不清楚平台学习交流的操作流程,甚至不了解课程的考核标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登入平台系统后,学习的随意性又影响了网络通识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后台记录数据,发现临考前登录频率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适应阶段,应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保障教学效果。
2.3网络通识课程考核简单宽松
网络通识课程的考核比例为:视频观看(40%)+网上讨论
(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30%),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通识课程在培养人的全面而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在思想上未能像专业课程那样引起重视,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网络通识课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去做笔记,不记录课程的重点,在回答课后小题和结课考试时,凭感觉选择答案,对课程知识学习不扎实,能通过获得学分就心满意足。网络通识课只要完成了视频观看、网上讨论2个部分后,再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便可以轻松获取学分,这也是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络通识课的原因。
3 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提升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选课指导
无论是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从提高思想认识着手,进一步认清通识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院在学生选课前,将课程设置、主要内容、教学计划、师资情况发布在学生选课平台,使学生了解课程资料,尽可能地避免盲目选课。通过组织网络通识课宣讲会,加强前期宣传和选课指导,向学生提供选课信息系统的操作技术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性质、内容,讲解难度、深度、考核方式等。网络教学没有时间,没有场地的限制,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监督管理,可能会产生影响,学院专门安排辅导教师,学习初指导,学习中交流督促,学习末考核,线上线下保障网络通识课顺利进行。
3.2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
为进一步落实《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浙教高教[2014]102号)文件精神,强化课程建设质量,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实行动态管理,结合专业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充实通识课课程。选择性开设网络通识课,调整不同类别公选课程的比例,保持通识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
在教师开设通识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学院适当开设部分网络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博学多识、融会贯通的素质,培养学生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专业无关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生活需求能力等。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保障了通识课程的科学、合理、多样,满足学生最大合理需求。
3.3规范课程教学,完善教学监控
为规范通识课教学和学生的选课管理,保证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学院根据实际,专门制定了通识课程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宜灵活,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核,鼓励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此外,将师生互动状况、课后作业等记录作为结课参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考核的客观、公正。对开设特色选修课的教师,业绩考核和评选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将网络通识课纳入学院常规教学检查工作。学院还为每门网络通识课配备了专门辅导人员,规定辅导人员需对所管理的课程的预先学习了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回答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每一学期要组织学生2-3次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情况、答疑。辅导人员在学期中对网络通识课的教学情况实时监控,在网络平台上抽查学生学习情况,如登入平台频率、每次学习时间、课后习题情况、论坛交流内容等,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督促学生。同时发展学生信息员,每个班级指派一到两名学生作为信息员,学生及时反馈本班学生上课信息,帮助辅导人员更加全面掌握学生动态。选修课结课后学生通过评教系统,对所学课程满意度调查,帮助教务处统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不断优化调整网络通识课程。
网络通识课要严格筛选,引进名校名师网络通识课。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下,扩大网络通识课课源,提升学生的选课空间,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学生在视频学习的同时,实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网上讨论交流,课后作业完成,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好学习要求,如:达到师生交流次数,课程作业完成。通过平台统计学生的活跃程度和回答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线下辅导老师职责,不定时组织学生召开学习讨论会,对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联系提醒及时学习。鼓励学生间互动交流,学生可通过发帖、提问与学习平台进行互动,也可通过回帖与其他学员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体会、根据平台统计记录给予适当成绩加分奖励,以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红霞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3年第11期.
[2]朱再春.高校公选课实施网络化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4期.
[3] 徐 亚,徐甜甜.高职院校素质公选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4]邹茜茜,张正兢.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
[5]赖显明.网络教学:普通高校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陈树伟(1989-),男,浙江绍兴人,实习研究员,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