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6-05-14杨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

杨雪

摘要: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观念,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本文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性,总结了目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据此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大学生

一、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性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困扰我们的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使我们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知识和学历教育,而更多的是创新和创业教育。教育部于2014年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作为担负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高等农业院校也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满足新时代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

2.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丰富的农业知识、现代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创业型人才深入农村基层,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带人农村,将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技及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回农村创业,提高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模式和要求不再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未经涉及的新岗位,但是新岗位的开创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一直致力于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培养传统型的就业型农业人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促使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一方面,可以使农业院校大学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促进农业院校的发展。

4.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当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想要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仅仅依靠扎实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前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不少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实际创业”提供指导,有的甚至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就业难的毕业生去创业”。其实,高等农业院校开办创业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大学生都创业办农场、开农庄等,我们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特点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目标,即面向所有在校生,培养每个人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另一个是较为个性化的目标,即对部分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基本创业条件的学生,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识别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开拓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最终发展自我。

二、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积极开展了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例如,2004年湖南农业大学启动了“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培养新型农业创业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5年开设“创业人才实验班”,并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建创业教育模块,设置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华南农业大学规定大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均可计学分,并在2002年首次向本科生开设《创业学概论》,逐步形成“一杯一节一赛一班一实践”的创业实践模式;南京农业大学也开设了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此外还开设了“市场营销学”、“畜牧经营管理学”、“企业管理”等20余门专业选修课等;中国农业大学也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缺乏专业的教师。从目前的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来看,教授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教师大多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政治辅导员以及与农业院校合作的企业孵化管理人员组成。因而,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没有形成专家体系;创业方面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有的教师又极度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大多数教师在讲授创业知识时只能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3.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有待加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态度也是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对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讲座的学习情况调查中显示,57.6%的学生从未修读过任何创业课程。从未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的占41.3%,参加培训或讲座1~2次的学生占45.0%。数据显示,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生对于自主参加创业课程、培训和讲座的积极性不高,创业意识淡薄,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甚至把回乡创业作为回避就业问题的无奈之举。

4.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大力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但是在各高等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大多是市场信息、专业指导及创业政策方面的内容。高等农业院校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包括创业培训、创业技术支持、创业资金及税收减免为内容的资助服务体系。部分农业高校打造了创业项目实践操作和孵化基地,但由于基地专门技术管理平台匮乏,农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不足,所以新创企业或项目孵化不足,成活率不高。

三、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的几点想法

1.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理念。高等农业院校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再拘泥与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要树立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时代在变化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第一,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培养农业岗位的被动就业者,而是培养农村巨大资源的开发者,新农村事业的建设者。学校要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的开发潜力,鼓励学生下到农村基层创业,成为主动的就业者。第二,创业教育不是应付就业的简单就业指导和就业宣传,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之中,应该树立创业教育全程化理念。第三,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单单是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创业基本理论的积累。

2.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制是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的有力保障。首先创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高等农业院校要建立一套专门的创业教育领导班子,专门负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宏观管理和监控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农业院校的自身情况以及农业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创业教育政策。其次创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要提高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建设水平,就必须有一部分专家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及时分析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要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

3.改革高等农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构建全程化的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规律分年级逐步实施。例如,对大一大二开展创业通识教育,大三大四进人专业教育。并且在实施创业教育的同时,注重突出农业特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农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全程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讲授、创业技能的提升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其次,组建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各种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从社会各界聘请有企业经营背景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再次,开展丰富的创业训练,比如,在校外开展校企合作计划,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学习创业信息和创业知识;在校内开展各种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主办科技创新大赛等,对于较为成熟的创业计划,高等农业院校应提供农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园。最后,创建合理的评价机制。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部分是不可量化的,单纯的依靠卷面测试,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只能了解学生对创业理论的掌握程度。高等农业院校可以使用灵活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比如多开展实习活动,把大学生在实习时的表现作为评估的一部分;将创业大赛及其他创业活动中的表现也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将实践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4.建设创业基地及创业平台。农业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设高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创业基地,实现培训、教育、孵化、产品转换的完整产业链,帮助创业学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教育对实践的要求较高,农业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大力开发各种校内校外市场。在校内可以为学生建立创业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为相关领域内的初步创办企业或创业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让学生在学校初步体验创业全过程;在校外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5.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氛围。科研是促进教学进步的保障,一个浓厚的研究创业教育的学术氛围,可以使各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更加符合自己的地域特色,使得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合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创业教育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其次,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实践环境,要多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创业活动,创办创业交流网站,供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体会,要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来消除大学生创业的畏惧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创业。最后,要形成一个自由的校园文化。中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追求稳定,大学生们一直希望找一份“铁饭碗”,畏惧冒险。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风气。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