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名律师到环保达人

2016-05-14红树阿友

检察风云 2016年4期
关键词:脱水机厨余小山

红树 阿友

他是一位53岁的知名大律师,却潜心研究垃圾分类,自掏腰包在居住的小区建起了用于垃圾分类的“绿房子”。他用“驴屎蛋儿”网名开微博,与粉丝、国内外环保组织互动,呼吁垃圾分类,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环保人士”。

半退休律师走向环保之路

1962年,黄小山出生在北京空军大院。1980年,黄小山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工作。1992年秋天,黄小山辞职和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了北京金律律师事务所。2005年,功成名就的黄小山便已进入半退休状态。

黄小山居住的是高档别墅区,周边还有十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站。2009年6月的一天,黄小山浏览网站时,突然看到一条让他惊讶不已的消息,有居民发帖子说:政府准备在别墅区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烧场!黄小山立马惊呆了,如果这个垃圾焚烧场建成了,焚烧垃圾的烟尘一定会严重影响这里的空气质量。

事关健康和房价,居民们非常气愤,他们纷纷通过合法诉求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有一天,黄小山忽然看到了一段留言,留言者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这群抗议者说:“你们都是吃饱了撑的,你们想想你们不扔垃圾呀!”这句话让黄小山幡然醒悟:是呀!这留言说得对,垃圾不是政府制造出来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制造出来的,政府帮居民处理垃圾是好事,居民为什么要抗议呢?“每个人只要活着,每天都会产生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尽量减少污染的处理垃圾方法呢?”黄小山陷入了沉思。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几个反对建垃圾焚烧场的骨干说了,大家不再激愤,进而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垃圾的方法。他们在网上查找日本、美国、欧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的方法,借鉴这些方法,由一位退休银行家执笔,众人参与,耗时两个多月,写成了一份70多页的《中国城市环境的生死抉择》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角度完全变了,对垃圾及环境的态度不再是私人化的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站在政府角度考虑垃圾问题的公益思维。黄小山把这份报告递交给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份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最好不建垃圾焚烧场,改建垃圾再利用场,用垃圾衍生燃料代替煤使用。

2012年2月22日,北京市市容市政委组织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垃圾处理。早在一月份,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就通知黄小山,邀请他随团去日本考察。这让黄小山既吃惊又欣慰,他没想到北京市市容市政委竟然能邀请他这个反对建垃圾焚烧场的人出国考察。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邀请他出国考察是解决政府和民众矛盾的破冰之举。

初到日本的黄小山肚子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总认为垃圾处理是技术问题,因此,他在考察中总是千万百计想找出日本不焚烧垃圾的例子,想找到一种在技术上替代焚烧垃圾的办法。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他的观念变了,面对日本人的自觉自动的垃圾分类,以及日本人对资源,对地球的理念,黄小山真切地感受到,垃圾处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哲学问题,是民众怎么看待垃圾处理,怎么处理垃圾的问题。黄小山觉得对待垃圾,怎么处理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将垃圾分类,只有将垃圾分类了,才会将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并且能够实现垃圾的再生利用,从而节约能源。

从日本考察回来后,黄小山以网名“驴屎蛋儿”为名写了一幅字:垃圾是一个哲学问题。写完裱好后,端端正正地挂在别墅客厅的墙上。在随后接受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记者在他家中的采访时,黄小山不再反对建垃圾焚烧场,而是大声对着镜头喊出:垃圾不分类,决不焚烧!让黄小山没想到的是,两会闭幕的当天上午10点,央视竟然将转播车开到他家,对他进行直播采访,黄小山在镜头前对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对全国观众阐述了自己垃圾分类、焚烧的观点。第二天,美国的NBC电视台也来直播采访,黄小山很快便成了环保风云人物。

垃圾分类诞生创意绿房子

从日本回来后不久,黄小山就着手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案。黄小山觉得,依照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实现垃圾分类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民众从思维层面,内心深处接受垃圾分类理念,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中国人自觉主动的在扔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

一段时间后,黄小山借鉴中国台湾、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分类的经验,结合自己的设想写成了一个《绿房子垃圾分类及预处理整体方案》,他将这个方案报给了北京市市容市政委。方案报给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后,黄小山觉得作为倡导垃圾分类的民间领袖,他应该首先行动起来,率先建起绿房子。因此,他很快就着手绿房子的设计研究工作,设计、建造了一幢灰色屋顶、实木色墙身、绿色窗棂,宛若童话森林里的小木屋。屋里有一条垃圾分类流水线,一台厨余垃圾脱水机。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现成的厨余垃圾脱水机,黄小山就自己动手设计厨余垃圾脱水机,然后找机械加工厂制造。

每设计出一台厨余垃圾脱水机,黄小山都要找一家机械制造厂制造,然后试验使用,设计到第五台时,黄小山终于成功了。那天,他站在自己设计、由唐山市一家机械制造厂生产的厨余垃圾脱水机前,看着这台机械成功运转,将厨余垃圾的浸沥液分离出来,流入城市下水道,将厨余垃圾挤干成块有规律地吐出来时,他高兴得差点欢呼起来。黄小山终于成功了,他耗费百万填补了世界上没有厨余垃圾脱水机的空白!

经过用厨余垃圾脱水机反复试验,黄小山得到一个数据,居民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其中水分竟然占了1/2,也就是说,居民从厨房中扔出来的蛋壳、菜叶、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中有1/2是水。这让黄小山大吃一惊,他马上算了一笔账:北京市一年中要产生1.8万吨垃圾,其中一半是厨余垃圾,如果将这些厨余垃圾分离出来脱水,只将剩余的1/2垃圾块运出,全北京一年要节省多少垃圾清运费呀!厨余垃圾经过脱水,将水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避免了这些垃圾堆积发酵产生浸滤,这对减轻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将起到多大的作用呀!黄小山又算了一笔经济账,全北京的厨余垃圾,经过脱水会产生1/2垃圾块,这些垃圾块可以发酵成最好的堆肥,再加上分拣出来的废纸、塑料等生活垃圾,这些再生资源的价值也是惊人的。

算完这些,黄小山觉得自己的手都发抖了。再联想到绿房子推广到全国所产生的效益,他更加觉得垃圾分类真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改造中国人的垃圾处理观念,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

2011年9月1日,黄小山在北京小汤山的绿房子开始工作了。黄小山招聘的四名工作人员和几个志愿者在流水线上开始对垃圾分类,厨余垃圾脱水机也在给垃圾脱水。

记者眼中的“绿房子”有两个房间:一间进行干垃圾分类,屋子中间摆一个金属材质的干垃圾分拣台,每个垃圾投放口处分别标注着“纸类”、“成型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散塑料”等;另一间屋子进行湿垃圾分拣,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口罩,穿着工作服,先将湿垃圾倒在一条传送带上,拣出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和有毒垃圾,分别扔到身后的两个垃圾桶内,其余的剩饭菜、烂水果、粪便等垃圾则随着传送带进入压榨脱水设备。最后压榨成的黑绿色垃圾将被运送到北京昌平区堆肥厂,污水排入地下污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当天在场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9月1日,“绿房子”垃圾分拣设备正式运营的第一天,共处理464公斤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60公斤,脱掉垃圾中的水分173.60公斤,最终实现垃圾减量233.60公斤,减量率达到50.30%。最后剩余厨余垃圾288公斤,在进行压榨处理后,被送往堆肥厂进行再利用。

黄小山投入使用的这座绿房子要负责自己小区的300幢别墅、600个回迁户和一个中型农贸市场的垃圾分类,黄小山给每户建一个档案,发给垃圾桶、塑料袋,实行垃圾投放实名制,每个垃圾袋上都有每家的门牌号,要求每户定时定点把垃圾放在指定地点,然后绿房子的员工和志愿者会把垃圾运到绿房子,按照干湿两种不同的垃圾,进行一次预处理。

为了让周边居民给予配合做到垃圾应收尽收,黄小山除了发放千余份宣传册外,对于居民还有奖励。黄小山的做法是:凡是满足分类包装和定时定点投放的家庭,绿房子会根据垃圾袋上的门牌号进行登记,每月末、每季度末、每年末都会举行规模不等的抽奖。黄小山的广告是:或许你的垃圾只卖了几元钱,但你却可以抱回一个平板电视!黄小山相信,在这种刺激下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垃圾分类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而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中国实现垃圾分类的曙光。

截至2015年9月,绿房子已通过三年多试点,采集了一些数据,验证了一些最初设想。目前黄小山正在思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垃圾处置方案,即绿房子的运营大面积推广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靠政府、社会一时的支持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布点推广。

(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编、上网、转载)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脱水机厨余小山
小山怪变变变
厨房里的芽芽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双质体卧式振动离心脱水机橡胶弹簧设计与受力分析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
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Salient pairwise spatio-temporal interest points for real-time activity recognition